原標題:今天是世界漸凍人日,關于漸凍癥這些前兆需警惕
醫生:早期治療是延緩疾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
海峽網6月21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丹 通訊員 吳旻慧)今天是“世界漸凍人日”。昨日,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了“關愛漸凍人,附一在行動”公益講座暨病友會。醫生們呼吁,要用愛去融化冰冷,并及時發現“漸凍癥”的早期癥狀。
釋義
什么是“漸凍癥”?
說起“漸凍人”,許多人會想到霍金。作為“漸凍癥”患者,霍金創造了55年生存期的奇跡。
“漸凍癥”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的俗稱,這是一種侵犯大腦、脊髓運動神經元的神經變性疾病,多發于40~60歲人群,臨床表現為逐漸進展四肢無力、肌肉萎縮、肌肉跳動感,當累及咽喉部肌肉時,可出現言語含糊、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等。
之所以稱為“漸凍人”,是因為直至生命的最終,絕大多數病人的智力和感知并不會受到影響,病人能聽到,能看到,也有觸感等,但身體卻像被凍住了一樣,無法作出反應。
案例
大學剛畢業就患“漸凍癥”
來自單親家庭的李明(化名)被確診“漸凍癥”時,剛剛大學畢業。知道孩子的病情后,他的媽媽經歷了崩潰、茫然,但很快振作起來,帶著兒子四處求醫,最終來到了附一醫院。
“他的病情進展非常快,一年后就只能躺床上了,后來因為肺部感染,進了重癥監護病房,一呆就是一年多。”附一神經內科醫生張奇杰介紹,為了照顧李明,他的媽媽長期陪護在重癥室外,一年睡壞了兩張陪護的折疊床。
張奇杰醫生說,像這樣的“漸凍人”家庭和故事還有很多,在附一醫院就診的就有300多例的“漸凍癥”患者,幾乎每一個病例背后都是淚水和觸動人心的堅持。
提醒
這些早期癥狀需警惕
附一醫院在我省最早成立了“漸凍人救助服務示范基地”,在神經內科王檸教授的帶領下,該基地長期從事“漸凍癥”臨床診療工作,為福建及周邊“漸凍癥”患者提供公益性服務。
“‘漸凍癥’的發病機制復雜,其中5%~10%的患者是遺傳因素導致的,而大部分的患者病因不明。”張奇杰醫生介紹,目前全世界都沒有找到“漸凍癥”治療方法,但早期治療是延緩疾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目前臨床上一些藥物,對早期的‘漸凍癥’病人有比較好的控制效果”。然而,由于對疾病缺乏認知,早期臨床表現不典型,許多“漸凍癥”病人確診較晚。
張奇杰醫生提醒,早期“漸凍癥”患者大部分表現為手部無力,常常無意間發現擰不開礦泉水瓶、拿碗筷子不靈活、剪指甲不方便等等,經常還有虎口區肌肉萎縮;還有一部分病人表現為雙腳無力,行走、爬樓梯費力;也有部分病人表現為說話不流利,吃東西、飲水容易嗆咳。出現這些癥狀時,應及時就診,排查是否患上“漸凍癥”。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泉州五旬男治頸椎 查出“漸凍癥”2018-03-01
- 漸凍癥女博士留遺囑捐遺體 專家:做最后努力挽救2017-10-16
- 法國女性安妮患“漸凍癥” 赴比利時申請安樂死 漸凍癥有多可怕?2017-09-12
- 今天是世界漸凍人日 福建發病率不高有癥狀應及時排查2017-06-21
- 安徽一男孩患病成“漸凍人” 被同學照顧7年2017-02-06
- 男孩患病無法行走 被同學照顧7年2017-02-06
- 《有一種愛叫放手》將“漸凍人”的故事搬上熒屏2016-10-27
- 臺研究者揭開神經病變機制 或有助于漸凍癥治療2016-03-19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加大“走出去”力度 讓世界更好地了解福州2019-06-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