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省級非遺福州喜娘文化種進小學生心間
陳氏三姐妹在閩侯非遺傳承課堂上表演 受訪者供圖
海峽網7月24日訊(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近日,“我愛非遺·暑期第一課”閩侯非遺傳承課堂在閩都民俗園舉行,省級非遺喜娘習俗受邀參加此次活動。“陳氏三姐妹”作為“喜娘文化”傳承人,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讓中小學生在傳統儀式中學習到擔當與孝道,在他們心里埋下一顆重禮節、知責任的種子。讓中小學生接受喜娘文化的熏陶,這是陳氏三姐妹為推廣喜娘文化的一個跨步。近來,喜娘習俗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傳承如何,來聽聽陳氏三姐妹的傳承故事。
一個小時的體驗課程內,三姐妹為150多名學生進行授課,介紹了喜娘文化以及她們的工作內容。孩子們跟著老師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端著茶杯,呈送,低頭遞茶并說著賀詞“爸爸媽媽請喝茶”。
為了讓活動更有體驗感,她們邀請了兩位學生上前扮演新人,演示婚禮過程。現場將原有的插花儀式改變為獻花,讓孩子們明白出嫁意味著被接受為新家庭的一份子,需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奉茶是為了教會孩子懂得感恩,也謹遵孝道……
據介紹,喜娘在福州方言中俗稱“伴房嬤”“伴房媽”。以前的人結婚較早,婚前男女雙方都沒見過面,所以通常會請一位喜娘在婚禮上陪伴新娘,教授禮儀,讓姑娘在出嫁時不會過于緊張。隨著現代人對于婚禮要求變化以及西式婚禮的沖擊,傳統婚禮習俗已經變得簡約,但在喜娘的堅守下其中蘊含的孝敬父母、承擔責任、相敬如賓等精神內涵絲毫不減。
“你看,這是我們籌辦過婚禮的地區……”在福州市喜娘協會的辦公室中,三妹陳秀蘭指著一張掛在墻上、不同的省份用“喜”字標記好的中國地圖對記者說道,“每個地區的婚禮其實都有‘喜娘’的存在,只是稱呼與職責不同,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證這一傳統不被遺忘。”
談到為何會做喜娘這一行當,三姐妹表示當初是因為自己母親的言傳身教而加入的。祖輩是喜娘出身,到她們已是第四代傳承,而她們又將傳承人發展為第五代。雖然福州的喜娘文化已被列入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傳承與發揚的道路依舊艱難。陳秀蘭坦言道以前的喜娘文化程度較低,在婚禮上只會“喝彩”或做一些低俗的“喜慶事”,導致很多人對喜娘存在誤解。她解釋道,喜娘不只是會“喝彩”的“工具”,更是婚禮氣氛調和的關鍵所在,也是將新人引進婚姻的指導性人物。一個合格的喜娘不止要學會“喝彩”更要有在任何場合都可以應付自如的本領。
為了傳承喜娘文化,也為了提高喜娘的綜合素質。近年來,陳氏三姐妹在多個方面進行著努力。參加電視節目,進行極力宣傳;成立福州喜娘協會,做行業的牽頭人;舉辦培訓班,提高喜娘綜合素養;赴各地進行宣講,促進不同地區喜娘的交流合作……
未來,她們希望能將走進更多的校園,將喜娘文化傳播給下一代青年。向更多人講解傳承、接納、擔當、責任與孝道,讓更多人了解喜娘文化,傳承喜娘文化。
陳氏三姐妹在福州給喜娘授課 受訪者供圖
陳氏三姐妹在古田授課 受訪者供圖
責任編輯:黃仙妹
- 福州喜娘文化:正積極創新 也正努力為自己喝彩2019-05-24
- 福州喜娘習俗:傳統與創新兼具的禮儀文化2018-03-05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臺江區大力整治機動三輪車亂象2019-07-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