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鼓樓:古厝煥新生 文脈貫古今
海峽網7月29日訊 (福州日報記者 莫思予 實習生 方榆萍 通訊員 彭輝)
明磚清瓦老去,那時明月依然照在人心上;
老宅古厝不語,那些時光都刻在了那些巷……
古城千年不朽的輝煌,后人傾訴不盡的感懷,在鼓樓街鎮之歌《南街往事》的低吟淺唱中交織。
公元前202年,閩越王無諸在屏山和冶山之間建冶城,福州的歷史年輪就從鼓樓這片土地上轉動起來。2200多年來,“三山兩塔一條街”的古城格局保留至今,文物古跡星羅棋布,給鼓樓區留下了豐厚“家底”。目前,鼓樓轄區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81處(100個點),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253處。
近年來,鼓樓區自覺肩負起傳承和保護文物古跡、文化遺產的使命與責任,在延續歷史文脈中推進城區高質量發展。
三坊七巷。
朱紫坊。
彰顯風貌 為城市留住記憶
池中石橋回繞,堤岸榕樹如蓋。漫步在冶山,摩崖石刻將人帶回千百年前,文人雅集,登臨賞景,詠詩揮筆。
“閩之有城,自冶城始”。冶山被視為閩都千年文化之源,近年來為守住冶山的古風古貌,鼓樓區政府成立冶山改造提升指揮部,配合市名城委開展冶山整治提升和配套工作,傾力打造冶山春秋園。如今已有不少市民游客來此懷古探源,感懷歷史的厚重。
位于冶山春秋園內的仁壽堂是近代中國海軍名將薩鎮冰的晚年居所,2013年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展館于今年2月開放,“尋根閩都·冶山史話”主題展呈現了福州2200多年的歷史畫卷,展出了近20年來在冶山一帶出土的文物;“忠勇仁壽·薩鎮冰”主題展圖文并茂地訴說著薩鎮冰的傳奇人生。
千百年間留下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藏著一段城市記憶。
近年來,鼓樓以繡花功夫深入城市肌理,彰顯歷史風貌,留住文化記憶。鼓樓區配合市直相關部門,對三坊七巷、朱紫坊、烏山等實施保護修復,去年以來又相繼啟動了鰲峰坊、屏山、于山、冶山等保護修復工程。同時,鼓樓區還完成了省級文保單位高爺廟、泉山仁壽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士其故居、林紓故居、胡也頻故居,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方聲洞故居等名人故居的保護修繕工程。
開元寺。
鰲峰坊。
傳承文脈 讓坊巷釋放生機
沒有歷史文化傳承的城市,就是一群無根的建筑物。
百年前,臺灣士子從福建登陸,進京趕考;百年后,兩岸學子攜手并肩,重走科舉路。月初,兩岸學子科舉文化交流體驗營暨第二屆臺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開營,60位兩岸學生現身鰲峰書院。
鰲峰書院創辦于1707年,是清代福州四大書院之首,坐落在鰲峰坊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鰲峰坊是鼓樓文脈聚集地,直到今天依然是福州的教育核心區,名副其實的‘名校一條街’。”格致中學退休教師湯秋泉說,“改造后的鰲峰坊更妙了,雖然我退休了,但3個孫子都在這里念書,繼續接受百年文脈的熏陶”。
去年9月起,鼓樓區通過“挖掘老城記憶、展現古城韻味、形成特色品牌”的三部曲,將鰲峰坊打造成以“書院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今年2月1日正式開街以來,“福州道德講堂”落戶、第三屆“海峽兩岸書院創新與融合論壇”等文化活動不斷。
為進一步釋放街區活力,鼓樓區將加強對書院文化、狀元文化、近現代教育等元素提煉,并調整提升街區業態,做到一個院落一個故事、一個店鋪一種業態。據悉,高士其故居將打造成鼓樓第一家獨具特色的科普博物館,李世甲故居將提升為鰲峰坊特色街區博物館,兩家博物館計劃于近日對外開放。
冶山公園歐冶池。
于山風景區。
共享成果 將歷史“植入”生活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鼓樓區把文物保護開發植入日常生活,融入公園廣場步道建設、傳統商圈街區提升、老舊住宅小區改造、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等工作,實現文化傳承與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相得益彰。
在福州三山之一的屏山北麓,新屏山公園以“兩湖三道十八景”亮相,鎮海樓也實現了免費開放。走進公園北門,一面刻著“紹越開閩鎮海通津”的照壁,向市民游客道出悠久歷史。
家住金冠花園小區的楊建飛,平時推窗就能看到鎮海樓。“修繕后的公園景觀越來越好,我們走進來非常開心,又多了一個鍛煉休閑的好去處。”對于年過六旬的她來說,最大的福利是環繞整個園區的無障礙步道。沿著步行道蜿蜒而上,10分鐘就可以到達鎮海樓。
無障礙通道不僅串聯各個景點,還設置了分岔,讓市民自由選擇線路。“希望能夠借助此次改造,讓市民能更好地欣賞屏山美景。”鼓樓區園林局工作人員說。
鼓樓區還將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傳統老街巷整治提升工作。鼓樓區文體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鼓樓區擬建立文史或民俗專家庫,不斷挖掘、整理街巷歷史典故、名人軼事,策劃“一街一故事”“一街一品牌”“一街一人物”模式,重點打造中山路民國文化示范街巷。此外,還將通過“福州古厝游玩系列之老街巷”“街巷+跑步”“街巷+打卡”等活動,設計鼓樓特色的古城文化探訪線路。
創新保護 對文物進行“認領”
每一個承載城市歷史文脈的遺產都需要后人的珍惜與保護。7月20日,福建古村落保護“達人”陳功給鼓樓區文物保護志愿者上了一堂課,讓大家明白“保護古厝其實可以做得很時尚”。一次次的培訓交流,讓這支隊伍越來越有水平、有專業、有溫度。
今年,鼓樓區組建了福州市首支文物保護志愿者隊伍。鼓樓區轄區內253處未定級別的不可移動文物向社會開放,招募喜歡傳統文化又有志于人文古跡、歷史建筑保護的集體和個人,以志愿者的身份來對這些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守護式認領”。
截至目前,首批近百名志愿者已認領近百處未定級別的不可移動文物。志愿者將每月對所認領保護的文物點進行2次以上的巡查。
“文物守護認領”模式是鼓樓區文物保護的創新探索。近年來,鼓樓區還加強統籌規劃,切實履行依法保護管理職責。鼓樓區政府委托福州市勘測院制作了《鼓樓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文物點的區域分布圖》,分發城建相關部門和各街鎮,加強文物保護在城區規劃、建設中的前置作用。區文物部門每年與各街鎮簽訂文物安全管理責任狀,逐級落實管理責任。此外,鼓樓區還將沒有明確使用管理單位的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點,納入數字鼓樓網格化管理系統。
責任編輯:黃仙妹
- 福州鼓樓創新行政審批“力挺”民營經濟2019-07-29
- 從古厝中解讀福州歷史文化DNA2019-07-24
- 福州鼓樓區這些地方開展“兩車”專項治理2019-07-23
- 福州將舉行古厝保護與文化傳承論壇 助力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19-07-21
- 龍文區九十九灣:商來好“客情” 夜來好光景2019-07-21
- 福州古厝保護與文化傳承論壇26日~28日舉行2019-07-20
- 于偉國深入福州市鼓樓區、倉山區和高新區調研2019-07-14
- 原來,你是這樣的“古厝”2019-07-12
- 福州鼓樓將舉辦首屆企業運動會 27日首個比賽項目開賽2019-07-12
- 福州鼓樓區公辦校首聘臺灣全職教師2019-07-10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建省海外歸國人員互助發展協會在福州成立2019-07-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