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操作餐廚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信息化監管平臺。記者池遠 攝
海峽網9月6日訊 (福州日報記者 楊瑩 莫思予 孫漫)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運和處置“四定”工作,正在我市五城區全面鋪開。5日,記者探訪垃圾后端處置的“主戰場”——福州市紅廟嶺循環經濟產業園。這座占地5371畝、累計投資42億元的森林式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每天要“吃掉”約4200噸城市垃圾。
產業園里都有哪些配置?后端處置“四定”如何實現?循環經濟產業園如何“循環”?記者帶你一同走進北峰深山,揭秘垃圾分類后端處置的“福州模式”。
規模大 品類全:2020年底前告別垃圾填埋
5日下午,福州市危險廢物綜合處置PPP項目的主控室里,工作人員注視著各自面前的屏幕,墻上的大屏幕顯示著設備各環節的實時監控影像,盯緊有害垃圾處置的全流程。
“有害垃圾若得不到規范處置,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是巨大的。”該項目負責人、福建深投海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欽靈告訴記者,項目一期目前已進入市場運營。
這個新項目的“威力”如何?“我們的母公司深投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國第一家全鏈條處理危廢的企業,至今已積累30年經驗。”周欽靈介紹,該項目可對醫療危廢、工業危廢及生活垃圾中的有害垃圾等33大類危廢進行專線收集、封閉運輸、專業焚燒,每年可焚燒處理33000噸,規模為福建省之最。值得一提的是,項目焚燒產生的煙氣,在排放前必須經過6道過濾,指標不僅優于國標,還達到歐盟標準。
規模大、品類全,是紅廟嶺循環經濟產業園不同于全國其他城市的垃圾分類后端建設模式。危險廢物綜合處置PPP項目只是紅廟嶺循環經濟產業園的“成員”之一。
福州市城管委主任林坦介紹,隨著城市發展和對環衛標準要求的日益提高,2017年,紅廟嶺開始新一輪“進化”升級,啟動實施15個項目,涵蓋垃圾焚燒、餐廚、危廢、廚余、大件等所有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其中6個為改擴建項目、9個為新建項目,為打通垃圾分類“最后一公里”提供了保障。
記者了解到,除危險廢物綜合處置PPP項目外,餐廚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PPP項目也已帶料運行,垃圾焚燒發電廠三期項目、大件(園林)垃圾處理廠計劃本月底投用,可初步滿足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的需求。
與此同時,我市正推行垃圾分類后端處置“四定”,即定點查驗、定廠處置、定準流程、定責監管。紅廟嶺進場路口設卡查驗,未規范分類收運的車輛禁止進場,各類垃圾運往相應的處理廠或分揀中心,采用依照不同工藝流程進行處置。餐廚、廚余、其他和大件垃圾處置由市城管委負責監管,有害垃圾處置由市生態環境局負責監管,可回收物的回收再利用由市商務局負責監管。
“福州城區每日產生垃圾4200噸。現在每天焚燒原生垃圾2200噸,仍有一半垃圾需要填埋處理。”林坦表示,填埋占地大,不是長久之計。目前一期填埋場已封場,二期填埋場容量也有限,推行垃圾分類、為垃圾尋求出路迫在眉睫。
據介紹,本月垃圾焚燒發電廠三期點火后,每天焚燒能力可達3400噸;到明年底前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置項目建成后,日處理能力可提高到4600噸。屆時,福州城區將實現“垃圾全焚燒、零填埋”,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告別垃圾填埋時代。
共建共享 全循環:各類基礎設施無縫高效銜接
“我們這個園區里,近20個項目共建共享,初步形成完整的垃圾分類協同處置機制,實現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循環利用、廢棄物有效處置的無縫高效銜接體系。”福州市城管委副主任楊立宏說。
清晨,當一輛輛餐廚垃圾車緩緩駛入紅廟嶺循環經濟產業園,一桶桶濕垃圾便開始了一場“綠色之旅”。
餐廚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PPP項目內,餐廚垃圾、廚余垃圾各有1條處理線投入運行。記者在現場看到,工作人員摁下按鈕后,裝在車箱里的剩飯剩菜就被倒入接料斗里。經過數道分揀,物料中的雜物就被去除,再利用蒸汽將物料加熱分解成漿料,通過離心機進行油、液、渣三相分離。
“別看這些油、液、渣其貌不揚,其實都是寶。”項目公司福州中城科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生產部部長賈記兵介紹,油脂可以制成生物柴油,而液體和固渣將進入罐子里進行高溫厭氧發酵。由此產生的沼氣經過凈化后,可用于廠內燃氣鍋爐供熱,使設備保持恒溫運行,這就形成項目內部的小循環。“隨著垃圾分類的推進,濕垃圾收集量提高,我們還可以將剩余的沼氣用于發電。”賈記兵說。
項目內部有“小循環”,項目之間還有“大循環”。“要實現園區內部物質和能量的大循環,核心在生活垃圾焚燒協同處置項目。這也是垃圾分類處理中的‘托底工程’。”楊立宏介紹,協同處置項目是新型的垃圾綜合處置系統,除了正常的垃圾焚燒發電之外,還將在“協同處置”理念下,處置其他項目產生的、自身無法繼續處理的最終固體、液體廢棄物,如餐廚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PPP項目分選出的雜物,垃圾滲瀝液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大件(園林)垃圾處理廠分揀后的廢棄物等。
“比如,垃圾滲瀝液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含有重金屬,不能簡單地制作成磚。但污泥中依然含有熱量,只是熱值比較低。通過協同處置項目的脫水工藝,使污泥熱值升高,就可以再次進行燃燒發電。”楊立宏舉例道。
無害化 資源化:算足“變廢為寶”經濟賬
有了多個“硬核”的“處理器”,整個產業園,好比山間的一口“聚寶盆”。人類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垃圾進了這里,經過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化身為電、透水磚、生物柴油,再次回到城市中。
物質與能量的大循環,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正是福州市建設紅廟嶺循環經濟產業園的最終目標。
楊立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焚燒1噸垃圾可以發電280千瓦時,城區平均每天產生垃圾4200噸,若全都實現焚燒,每天可發電117.6萬千瓦時,能滿足一般小城鎮一天的用電需求。“1千瓦時電價按0.65元計算,每天可產生76.44萬元經濟效益。”
焚燒發電并不是產業園的所有本領。垃圾焚燒后將產生20%體量的爐渣,經過特殊工藝加工,就能變成一塊塊透水磚。據介紹,平均1噸爐渣能制成315塊標準磚,這種標準磚目前的市場均價約為0.5元/塊。眼下,依托爐渣綜合利用擴建項目,紅廟嶺的爐渣日處理能力可達1050噸,可100%實現資源化利用,日產經濟效益約16.54萬元。
在二期填埋場,巨大的黑色防滲膜上“爬”滿了黑色的管道。這是沼氣收集系統,1立方米的沼氣大約能產出1.3千瓦時電,雖然不如焚燒垃圾的發電量可觀,但每天也能收集約3.8萬立方米沼氣,可發電近5萬千瓦時,“功力”不可小覷。
垃圾里的“寶”還有很多。餐廚、廚余中分離出的油脂,通過收儲、處置、生產流水線,也能迎來華麗轉身。目前,1噸濕垃圾可以提煉0.03噸的生物柴油,而1噸生物柴油市價達4000多元。
當生活垃圾盡數轉化成真金白銀,園區也實現了“近零排放”。“一個日處理規模1000噸的垃圾焚燒發電廠,運行一天所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質,只相當于一輛2.0排量的汽車在路上跑一天。”楊立宏說。
不僅如此,如今,“數字紅廟嶺”也被提上日程。“我們將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應用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全國一流垃圾處理體系的數字化監管智慧平臺。”楊立宏介紹,如此就能實現對園區產生廢水、煙氣排放、固廢等廢棄物的全體系、全過程、集中統一、可持續性的實時監管。
車輛駛出園區時,記者看到,370畝的一期填埋場已封場覆蓋,種下的草木長勢喜人,點點綠意掩映其中,成為紅廟嶺上一道新的風景。
責任編輯:黃仙妹
- 福州鼓樓多個小區推行“黨建+垃圾分類”見實效2019-09-06
- 校園“垃圾分類”引出新話題 這是其他垃圾還是其它垃圾2019-09-05
- 福州這一創新做法得到中央文明辦肯定2019-09-05
- 福州首例!垃圾未分類被拒收,城管配合開出整改令2019-09-05
- 福州晉安一小區垃圾分類有招 居民參與率達95%以上2019-09-05
- 福州馬尾區探索出有效的垃圾分類工作經驗和做法2019-09-05
- 福州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視頻會召開2019-09-04
- 垃圾分類 從娃娃抓起2019-09-03
- 針對垃圾分類違法行為 福州晉安區已開出39萬元罰款2019-08-30
- 廈門同安區西柯鎮美人山社區推進垃圾分類工作2019-08-27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這張“網”編織了70年 助力馬尾大發展2019-09-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