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石(右)和何遂的銅像還在安裝和景觀配置中。閩海 攝
海峽網10月17日訊 (福州晚報記者 劉琳)電視連續劇《潛伏》中,主角余則成有兩位革命引路人,一位是他的老師、上司呂宗方,一位是他至愛的戀人左藍。而余則成原型之一吳石將軍的革命引路人,是他的福州老鄉、辛亥革命元老何遂將軍。
下周二隨著他們的銅像落戶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英雄廣場,這兩位70年前肩負中國共產黨使命在臺灣生離死別的戰友,將永聚榕城。
據悉,這是華夏大地上首次將吳石與何遂將軍的銅像并列一起,也是首次為吳石的革命引人路何遂將軍立像。
余則成原型革命引路人是他
吳石(1894年—1950年),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人,1916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師處長、北伐軍總參謀部作戰科科長、參謀本部第二廳處長??箲鹬校瑓鞘蔚谒膽饏^參謀長、軍政部主任參謀兼部長。1948年,吳石與中共華東局直接建立聯系,提供重要軍事情報。1948年底,吳石調任福州綏靖公署中將副主任,1949年6月去臺灣,任國防部參謀次長。1950年,因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叛變,吳石被秘密逮捕,同年6月10日,他與陳寶倉、聶曦、朱諶之在臺北英勇就義。
何遂(1888年—1968年),祖籍福清市港頭鎮占陽村,生于福州鼓樓區靈響,16歲從軍反清,19歲加入中國同盟會,系廣西同盟會支部創建人之一。辛亥革命,何遂追隨吳祿貞發動“燕晉聯軍”起義,在石家莊扣押清軍輜重列車。孫中山曾說:“倘非山西起義,斷絕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之后,何遂參加了護國戰爭、護法戰爭,舍生忘死,鐵血共和。何遂曾任國民軍空軍司令、第三軍參謀長兼第四師師長,北京政府航空署署長,陸軍中將。他中年棄軍從政,曾任黃埔軍校“代校務”、國民政府立法委員、立法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等職。“九·一八”事變后,何遂與朱慶瀾將軍共組“遼吉黑熱抗日義勇軍民眾后援會”。西安事變后,何遂與中共高層建立良好關系,繼而對人民解放事業多有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何遂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政法委員會副主任、司法部部長,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法案委員會委員。
在革命戰爭年代,何遂三子一女皆投身革命。吳石和何遂是生死之交,吳石是受何遂影響并通過何遂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直接關系。吳石首次與中國共產黨深談合作,是何遂引之同去。吳石以寧滬何家為中轉站,為黨送來許多重要情報。
70年前兩志士臺北生離死別
解放前夕,吳石飛往臺灣履新,一時與黨失去聯系。1949年8月,何嘉受命與父親何遂一道前往臺北,并與早在那里潛伏工作的二哥何世平會合,與吳石取得聯系。之后,吳石繼續為共產黨工作,直至壯烈犧牲。
因何遂三子何康出任上海市軍管會農林處處長,香港媒體報道了這一消息。為保護何遂,中共急令何遂攜家人離臺,吳石送他至臺北機場,兩人一別再未相見。
兩位志士銅像藏著“隱語”
何遂、吳石銅像由國內著名雕塑家、中央美術學院雕塑藝術創作研究所所長孫偉教授創作完成,被吳、何兩家人公認為不僅形似而且神似。創作雕塑過程中,吳石在美國的長女吳蘭成曾赴北京,對父親雕塑提了許多建議。
何遂、吳石銅像高約2.5米。何遂的銅像由其子何達做造型構思,取了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雨聲”一詞中的意境,整體構圖是:何遂穿長衫持竹竿迎臺灣海峽之風而立,與吳石遙相對望。
何遂銅像身邊石刻有字:“收拾乾坤歸腕底,吾輩固應如是”,這是吳石五十大壽時何遂送給他的百字文中的一句,盡顯愛國情懷。而吳石銅像身邊石上刻的是吳石將軍絕命詩中最后兩句:“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彰顯烈士至死銘記使命,踐行對黨承諾的一腔忠誠。
吳石、何遂兩尊銅像之間是用不銹鋼雕刻的臺灣海峽波濤連在一起,象征兩人的使命尚未完成,可以告慰兩位革命志士之時應是兩岸統一之日。
下周二上午,將在三山人文紀念園舉行吳石、何遂銅像落成儀式,屆時吳石、何遂兩位將軍海內外20多位親人將回到家鄉,感受家鄉人對革命前輩的一腔深情與銘記。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誰養犬不管犬?福州五城區整治“狗患”2019-10-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