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正在南宵村幸福院為老人包餃子。資料圖
海峽網11月29日訊 (福州晚報記者 王光慧 文/攝)四通八達的鄉間公路、追趕“時尚”的垃圾分類、錯落有致的古厝建筑……福清市江鏡鎮南宵村在守住綠色、守好文化的同時,注重鄉村文明建設,鋪就了一條多彩的鄉村振興路。
生活垃圾分類
成村民新時尚
作為福清市第一個實行垃圾分類的行政村,南宵村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是干凈、整潔。在這個村,無論是鄉間小道還是寬闊公路,幾乎見不到隨地丟棄的垃圾。
前日,在南宵村東厝住宅小區路口,記者看到了拎著“大包小包”的村民薛瑞平。在智能分類垃圾箱前,薛瑞平熟練地刷卡,并將紙箱、飲料瓶、易拉罐等分類投入。
薛瑞平告訴記者,垃圾分類已成為村民生活新時尚。今年,南宵村向村民發放了垃圾分類積分卡,村民可以用積分兌換各種生活用品或在幸福院就餐。
南宵村黨委書記薛爾輝說,垃圾處置是農村環境整治中最重要的一環,南宵村通過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宣傳、垃圾分類進校園等活動,引導村民們養成了生活垃圾分類的好習慣。薛爾輝介紹,南宵村招聘了12名保潔員,負責對全村的垃圾進行清理、收集并運到鎮垃圾轉運站。
如今,該村面貌煥然一新,村民的生活垃圾實現了日產日清。
古厝保存良好
守住文化根脈
南宵村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村中的下和洋自然村,至今留存著完好的特色古建筑群。
走進下和洋自然村,記者看到,相連成片的古宅布局合理,外觀各具特色,其中既有南洋建筑風格的華僑厝,也有福清地域特色鮮明的六扇厝、四扇厝。
記者了解到,下和洋自然村是遠近有名的“文化村”,創造了福清文化領域的好幾個“最”:下和洋小學,是福清第一所且現今僅存的自然村完小;創辦于清光緒2年的和洋堂,是福清第一所自然村教堂;著名氣象學家、福清第一位中科院院士高由禧,誕生于下和洋。
薛爾輝說,為了守住文化根脈,南宵村花600多萬元修繕了步云學堂、高由禧祖厝、醫學之家等15棟古民居。該村是福清市華僑厝留存最完好的地方之一。
該村獨具特色的步云學堂也重新開張。學堂負責人何梅芳告訴記者,學堂屬于公益性質,由多個公益組織發起,每周志愿者們會針對村里的留守兒童、老人、婦女等,為他們傳授聲樂、美術、人文、歷史等知識。
如今,修繕后的下和洋古民居成了游人入村必去的景點,下和洋留存的文化底蘊成了體現南宵村鄉風文明的一張新名片。
倡導文明鄉風
構建宜居環境
南宵村地處江鏡鎮北大門,交通便利,人口超過11000人。作為福清的行政大村,南宵村先后獲得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福建最美休閑鄉村、福州市文明村、福州市生態村等榮譽稱號。
南宵村是如何做到的?薛爾輝給出的答案是“鄉風文明”。南宵村連續3年舉辦了百家菜活動,在村民輕松品菜的氛圍中,評選出“最美庭院”“最美家庭”“最美鄰居”,樹立起家庭和諧、鄰里和睦、庭院優美的榜樣。
“南宵村是大村,舉辦百家菜活動,旨在鼓勵廣大村民走出小家庭,融入大家庭,發展以鄰為友的新型鄰里關系,形成互尊、互敬、互信、互愛、互幫、互助的良好風氣。”薛爾輝說。
63歲的何尾金是南宵村的“最美鄰居”。薛爾輝說,村里誰家有點困難,只要喊一聲,何尾金總會第一時間趕到。
南宵村還制定了新的村規民約,倡導鄉風文明、移風易俗,引導村民摒棄陳規陋習。村里每年還要開展“五好家庭”“孝星”等評比活動,進一步提升鄉風文明,構建宜居環境。
“我們組建了12支志愿服務隊伍,在冊的志愿服務人員達1500多人,以他們為宣傳主力、公益骨干、文明先鋒,開展各類公益服務。”薛爾輝說。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扎扎實實抓好主題教育 久久為功推動鄉村振興2019-11-27
- 福建約6000個村莊達到“綠盈鄉村”標準2019-11-27
- 南靖縣梅林鎮:讓利于民,喚醒沉睡的溪岸2019-11-26
- 閩清蓮宅村打造“五蓮文化” 入選省級鄉村振興試點2019-11-25
- 未來3年福州市將建311個鄉村振興試點村2019-11-12
- 于偉國:深化改革試點工作 加快鄉村振興步伐2019-11-09
- 閩侯老黨員陳齊灼勇擔使命助力鄉村振興2019-11-08
- 福建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 研究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平潭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等工作2019-11-08
- 平潭實驗區黨工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現場會召開2019-11-07
- 福州晉安區這些地方將獲省級財政支持!用于發展……2019-11-06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永泰縣嵩口鎮:古鎮圖書館點亮孩子閱讀夢2019-11-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