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霞新城嘉華苑休閑廣場。記者 鄭帥 攝
平坦整潔的道路連接著每座居民樓,休閑廣場上老人們談笑風生,花圃綠樹間孩童們玩耍嬉鬧……這是昨日午后記者在臺江區蒼霞新城嘉華苑看到的情景。很難想象,這樣“潔凈美”的小區,在7年前是出了名的“臟亂差”。
變化,源于臺江區走出的一條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之路。該區探索成立民間非營利組織——家園事務服務中心,承接小區物業管理,形成“黨委政府引導、街道部門協同、社區群眾參與、家園中心實施”的老舊住宅小區管理模式,取得初步成效,并在全區推廣。
燙手山芋 誰來管
探索“民非”組織接管
時鐘撥回到2012年,臺江區蒼霞新城物業公司因經營不善、管理不當撤出,5個小區陷入無序狀態,垃圾遍地、外來人員隨意出入、車輛隨意停放……蒼霞新城,成了一塊“燙手山芋”。
時間倉促,誰來管,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難題。由于物業費標準低、繳費率不高,沒有合適的物業公司接盤;而社區居委會人力有限,派不出人手專門管理這個有著3100多戶居民的小區……
“小區天然具有公共管理的屬性,我們以此為突破,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臺江區委常委、副區長徐超說,受臺江其他小區居民自治管理模式的啟發,時任蒼霞街道黨工委書記的他有了靈感,“能不能注冊一個民間非營利組織來接管小區?”
他與上級部門、專家學者多次溝通,探討“民非”組織管理小區的可行性,得到多方支持。當年6月,由8個社區居委會共同發起的蒼霞街道家園事務服務中心誕生。
家園中心的管理團隊大多來自社區居委會的退休人員,當了30年居委會主任、退休不久的方蘭鳳成了“掌門人”。“家園中心不以營利為目的,同時成立了理事會、監事會。”方蘭鳳介紹,理事會是作決策的,由熱心業主、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等擔任;監事會則負責監督,由街道、社區及業主代表組成。
“家園中心模式有法理支撐,是通過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普及老舊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服務的探索。”福建縱然律師事務所的律師郝少松說,一方面,《物權法》規定業主可以自行管理,也可以聘請物業服務企業或其他管理人管理,家園中心就屬于“其他管理人”;另一方面,家園中心屬于在民政部門登記的民辦非企業法人,可以從事物業管理服務,但收入須用于業務,不得分配。
百廢待興 怎么管
多舉措建“五有”小區
家園中心進駐之初,蒼霞新城可謂百廢待興。
“當時小區里幾乎看不到可以休閑活動的地方,路被車輛堵得嚴嚴實實。”家住嘉和苑的唐國興回憶,家園中心為居民們辦的頭一件事就是把車輛停放管起來。
安裝道閘,禁止外來車輛停放,聘請保安當停車引導員,高效利用停車空間,停車位從原來的80個增加到110個。“停車難”得到緩解的同時,停車收費貼補了小區管理的費用,還追繳了不少歷年欠下的物業費。
另一個被啃下的“硬骨頭”是用水問題。由于管道破損、漏水嚴重,高層居民不僅時常停水,還要不明不白地繳分攤費。而因店面水管漏水,家園中心每個月還要貼補2萬多元水費。
2013年起的3年內,家園中心多方籌措、申請、溝通、協調、出資,完成了蒼霞新城5個小區“一戶一表”改造。其間,臺江區把蒼霞新城納入老舊小區整治,與家園中心合力,逐漸讓蒼霞新城成為環境保潔有人做、綠化植被有人養、人員進出有人問、安防監控有人管、車輛管理有秩序的“五有”小區。
“家園中心做的每一件實事,我們都看在眼里。”唐國興帶著記者逛起小區,言語間幸福感滿滿,“小區變化可大了!你看,停車從沒人管到人工管、從刷卡到自動感應,一直都在進步。走在路上也不用擔心高空拋物,環境干凈多了……”
“老蒼霞”楊麗玉也不停點贊:“與以前的物業不一樣,家園中心更貼近我們百姓。”
長治久安 咋實現
多方發力實現共贏
小區管理走上正軌,家園中心卻沒有松口氣。他們靶向長效治理,在聚合團隊凝聚力、保障資金良性循環、攜手居民參與共治等方面發力。
家園中心創建之初就成立了黨支部,推進“紅色領航工程”,結合實際開展“二亮一比”、黨員先鋒崗(示范崗)等活動,引導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群眾對黨組織的信任,讓工作開展有了向心力。”方蘭鳳說,有的業主怒氣沖沖找上門,看見他們是退休居委會主任或黨員,怒氣就消了一半,溝通也順暢了。
以黨建為引領,家園中心堅持非營利性,收益“反哺”居民,真正實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蒼霞新城的物業收費標準保持每平方米0.38元/月,也不收取水電公攤費,如何保證低價高效服務?家園中心的秘訣是開源節流。
“開源”方面,“家園中心挖掘停車場、快遞柜、廣告等公共部分收益,政府也通過獎勵予以支持。”徐超介紹,以物業費繳交率50%為基準線,臺江區設計了每提高10%可享受不同獎勵金額的激勵方案,引導家園中心提升管理服務水平,也帶動居民形成繳費意識。如今,蒼霞新城的物業費繳交率由原來的不到50%提高至75%以上。
“節流”方面,家園中心聘請的人員以退休或本地居民為主,5個小區的財務、綠化、水電工還實現資源共享,節省了人力成本、管理成本、運營成本。
去年,家園中心各項收入合計300萬元,扣除成本支出,剩余資金“反哺”于小區建設,開展“家園”式居家養老、微綠化景觀等項目。
“家園中心所產生的利潤不用于分配,與追求利潤的物業公司有著本質區別。”臺江區政府主要領導說,實踐證明,“民非”組織依法承接物業管理服務,有人情味、有幸福感,“黨委政府引導、街道部門協同、社區群眾參與、家園中心實施”的工作機制破解了老舊小區無物業管理的難題,為創新基層治理積累了經驗,實現了居民、政府、社會組織的三贏。
復制推廣 怎么做
形成長效管理機制
在臺江,老舊小區占了三分之二。如何將家園事務服務中心在蒼霞新城的成功經驗復制推廣,成為臺江區的新挑戰。
成立“家園事務服務中心”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出臺管理導則等10多份規范性文件、繪制接管操作流程圖、開展觀摩學習培訓……一系列“熱身動作”后,臺江區近期發出號令,家園中心正式“挺進”全區10個街道,對不同類型老舊住宅小區實施“駐點式”或“非駐點式”服務。
鰲峰街道家園事務服務中心“駐點”亞峰新區剛滿月,小區就變了樣。居民陳美英感嘆:“終于可以一覺睡到天亮了。”
原來,每天凌晨三四點,大量外來攤販就涌進小區主干道,噪聲不絕于耳。“路被堵得水泄不通,別說車輛難以通行,連走路都不方便。”陳美英說,這些流動攤販難管,物業換了一家又一家,都束手無策。
從街道辦事處退休的鰲峰家園中心主任翁家寧帶著隊伍進駐后,聯合城管、居委會等治理占道擺攤亂象,將外來攤販疏導出小區,24小時嚴守大門。看到他們的工作成效,居民的鼓勵越來越多:“你們不一般,再接再厲!”“一定要堅持住啊!”“物業費太低?提高些沒問題!”……聽到這些,翁家寧也更有信心:“我們會和大家一起,把小區管得更好。”
“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為推進基層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我們結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堅持黨建引領,呼應群眾關切,推行‘家園事務服務中心’模式,取得初步成效。”臺江區委主要領導表示,將結合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在全區深化推廣這一模式,推動形成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機制,讓群眾收獲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福州日報記者 楊瑩 莫思予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市專項治理行業協會商會涉企收費問題2019-12-17
- 同暉舊改再現“臺江速度” 僅21天累計簽約數達1420戶2019-12-17
- 福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2019-12-17
- 福州:持續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2019-12-17
- 福州創新舉措健全機制 為企業提供最“家”服務2019-12-17
- 八閩美食嘉年華帶火福州商圈 4天客流量達50萬人2019-12-17
- 福州溫泉公園免費開放體驗區 文明泡湯樹新風2019-12-17
- 物業費0.38元/㎡!福州這個小區物業撤出后,竟然變成這樣!2019-12-17
- 從“夏”蹦到冬!今起3天福州天氣“不重樣”2019-12-17
- 被聯合國選中!福州又在世界上“露臉”啦!2019-12-17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促進夜色經濟消費月活動圓滿收官 晉安首份夜2019-12-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