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倚屏山信杖藜”,明代文學家曹學佺此詩句中的“寺”便是華林寺。在華林路蔥蘢的綠樹掩映下,華林寺肅穆而立。相比蜚聲海內外的鼓山涌泉寺、香火繁盛的西禪寺等,華林寺似乎顯得有些“低調”,但其大殿卻與同一個時代的山西平順大云寺大殿、平遙鎮國寺大殿等同屬中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其經后代屢次修葺,仍保持北宋初期的法式特征,以時代而論,在全國可稱第七,在江南則為第一。華林寺歷經千余年風云變幻,現僅存大殿,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發現檔案
華林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割據時,福州郡守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禪院”。明正統九年(1444年),獲賜額匾“華林寺”。宋代名臣李綱、張浚等曾寓游于此。
歷史溯源
中國古建筑的活化石
講述人:福州市博物館華林寺保護管理所所長陳愷旻
“華林”一詞出自彌勒佛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度盡上中下三根之眾生一說,此名沿用至今。
清代嘉慶二十三年至道光九年有一次大規模修繕,除大殿、天王殿、山門,還增建了準提樓、文昌閣、火神廟、金佛殿、大士閣等。林則徐當年為重修華林寺撰寫了碑記。
說到華林寺,其建筑特點必須重點介紹,因為華林寺在中國古建筑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華林寺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進深八架椽,單檐九脊頂。共用檐柱14根、內柱4根,通面闊15.84米,通進深14.7米,臺明面積為495.6平方米,單檐歇山筒板布瓦頂。大殿為抬梁式構架,內柱高過檐柱2.62米,這是為了容納內槽佛像的高度。
華林寺大殿雖僅是一座三開間的佛教建筑,但中間的當心間寬度卻達6.5米,超過了七開間的山西五臺佛光寺大殿和蘇州玄妙觀三清殿。宋元時期,南方殿堂加大心間尺度,其目的是增加和擴大禮佛的空間。宋以后,南方殿堂當心間尺度普遍增大,其尺度甚至超過唐宋北方大型殿堂的心間尺度。華林寺便是這個特征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華林寺大殿四檐及內柱頭上均施斗拱,用材碩大。三開間殿堂用“材”與九開間用“材”等量齊觀,比宋代《營造法式》中規定的一等材還要大,早期建筑特征十分顯著,這也是同時代罕見的斷面比例。大殿足材高度0.45米,為全國最大。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撐,不用一根鐵釘,體現出構件古樸碩大、做法特殊、結構嚴謹簡潔的特點,在空間設計、造型、工藝上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構件,在建筑物的柱子與屋頂之間形成過渡,這樣就能夠支撐上部大尺度挑出的屋檐,在功能和審美上達到協調統一。在我國歷史上一般只有較大規模的宗教或宮殿建筑物才有斗拱的設置,普通民居則不得使用。華林寺大殿在梁架中大量使用斗拱,斗拱總高為檐高的3/4,體量大,多用駝峰而少用蜀柱。斗拱和梁架渾然一體,架構簡練嚴謹卻又氣勢古樸雄渾。
華林寺大殿框架結構的合理性和穩定性,使大殿經受了千年風雨的考驗,迄今保存完好。華林寺大殿的大柱全為梭形柱,柱子上下卷殺,即柱子形狀略呈梭子形,上下直徑小,中間直徑大,在梭柱上面裝飾有肥碩的月梁,呈圓形斷面,與北方近似方形的斷面完全不同。這種木柱風格流行于南北朝時期,隋唐以后已不多見——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風格,使華林寺在唐宋時代的木構建筑中獨樹一幟。
北方漢至南北朝時期喜歡用這種梭形柱,隋代以后漸少。五代起梭形柱的實際應用主要在南方,福建宋構建筑用梭形柱很普遍。同時中國古代建筑柱子的形制也是從粗到細變化的,以華林寺平柱高4.57米、柱底直徑0.6米計算,柱徑與柱高比為1∶7.61,顯得粗壯古樸,大殿早期建筑特征顯著。梭形柱成為沿襲古制而形成的一個重要地方特征,在于梭形柱的柱頭上方裝有巨大的乳斗,乳斗底部做成皿板形。華林寺大殿就是這一系列特征的活化石,使得建筑的視覺效果更加古樸、典雅。
華林寺大殿在構造和藝術處理上具有顯著的福建地方特征,如粗壯梭形柱的上下卷殺做法、圓形斷面的月梁、云形駝峰、碩大枦斗、層層疊斗、插拱皿斗、昂面的雙梟雙混曲線、柱頭枋、羅漢枋和撩檐枋上鐫刻團窠等等,構成了福建地方建筑形制獨特、拙壯直率、古風猶存的特點。
大殿中間的平梁也值得一提,其梁上不用叉手而是用并列3只方斗支起的翼形駝峰承托脊檁,這是很獨特的做法,如行云流水,曲線奔放。規格不等的云狀駝峰,在國內已知的實例中,是非常罕見的。
保護傳承
由省級文保單位升格為國家級
上世紀50年代,我省文物工作者在全省第一次文物普查中“發現”了華林寺大殿,當時其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福州市重建文管會后,將華林寺大殿的保護工作列為首要任務,于1981年接管大殿。1982年,福州華林寺大殿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時華林寺大殿歷經千年滄桑,梁架歪閃,枋栿拔榫,裝修、雕塑盡數損毀。省、市政府十分重視華林寺大殿的保護修復工作,通力合作。
國家文物局撥付經費,指定專業的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負責大殿復原工程設計、經費預算和施工指導。負責這項工作的是我國著名古建筑專家李竹君。1986年12月,大殿正式落架動工。1988年8月大殿竣工,后添建山門回廊,1989年國慶期間,大殿試行開放。
華林寺大殿開放后,分別于1995年和2000年進行了兩次屋面翻漏工程。2015年再次立項修繕,涉及大殿屋面翻修、大殿木構架維修、附屬建筑物修繕等,在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當時為福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福州市文物管理局的領導下,福州市博物館于2019年完成了華林寺大殿修繕工程,并于當年重新開放。
專家點評
福州市博物館館長張振玉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華林寺大殿是福州現存古建筑中的瑰寶,其一磚一瓦、一斗一拱都飽含著能工巧匠的心思,講述著福州古建筑的傳奇故事。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古建筑是這凝固的音樂中最為古老的樂章,華林寺大殿則是這古老樂章中的經典之作。
建筑是凝固的藝術——華林寺大殿建筑工藝的特色在五代十國、宋木構建筑中獨具一格,很多手法是沒有記載的孤例,彰顯了福州古建筑特有的元素,是迄今千年古建筑中的瑰寶之作、靈魂之藝。
華林寺大殿,作為長江以南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筑,被譽為“江南古建筑瑰寶”,是長江以南木構建筑的“活化石”,堪稱五代十國、宋建筑的“實物圖書館”,也是溯福州古建筑歷史之源、覓福州古建筑歷史之脈的實物見證,其建筑工藝、樣式還影響到日本建筑中的“大佛樣”,是中日建筑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見證。
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責任編輯:趙睿
- 原來,你是這樣的“古厝”2019-07-12
- 華林寺完成新一輪修繕 向游客開放時間尚未確定2018-09-04
- 千年華林寺閉門修繕 主要解決大殿滲漏問題2017-04-18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重磅!福州電動車新車上牌最全攻略 網上申請2020-03-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