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縣起步鎮上長治村位于起步溪上游北岸,經羅中路距縣城5公里。全村土地面積2969畝,其中山林面積2257畝,耕地面積712畝。轄3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415戶1460人。
2008年被授予全省、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和福州市新農村重點特色示范村,2010年被授予福州市新農村綜合示范村,2011年被授予福州市新農村綜合示范精品村,同年還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2015年、2016年被列入福州市縣兩級聯合打造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工程重點示范村扶持建設。2018年被評為2015-2017年度省級文明村。
1997年,該村從臺灣引進秀珍菇試種,經過20多年的發展,種出鄉村振興“致富菇”,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秀珍菇之村”。
一、產業發展現狀
在國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中,上長治村因地制宜地發展了食用菌種植業。
2019年全村種植秀珍菇的農戶有336戶,占全村總戶數的81%;
種植面積320畝,占全村耕地總面積的44.9%;
年產菌袋2500萬袋(其中海鮮菇300萬袋),鮮菇9000噸,基本實現“家家有產業,戶戶無閑人”的目標,成為羅源秀珍菇的主栽區。
二、主要做法
(一)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緊緊圍繞打造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生產、品牌化推動的食用菌產業發展目標,堅持以主村核心區先行、帶動發展周邊村,使之真正形成產業集中區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項工作的落實,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
目前核心區內的食用菌種植形成了集中連片,累計改造、新建秀珍菇鋼構標準化菇棚400多座;發展海鮮菇工廠化生產企業1家。實現農業設施從傳統落后的竹木大棚向鋼構標準化大棚轉變。
(二)拓展延伸產業鏈條
注重推動“菌種生產、菌包加工、產品銷售”的專業化生產模式,促進了產業持續發展壯大。
近年相繼興建了海鮮菇工廠化栽培、秀珍菇自動化菌包生產線、液體菌種生產線、食用菌產品初加工、百級凈化車間等項目,促進了產業上、中、下游環節銜接配合、融合發展。
同時,各生產企業還新建了食用菌保鮮冷庫300多個,對接物流企業,建立食用菌銷售隊伍,基本形成了“統一制種--分戶生產--產品加工--統一銷售--生態循環”的產業鏈條。
(三)引導專業化規模化
重視加強機制創新,加大力度培植壯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推進“基地+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的生產格局的形成。
目前基地內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家,年栽培規模100萬袋以上生產大戶近10家。
羅源秀珍菇還獲得農業部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農產品。
(四)實施科技引領行動
著力轉變食用菌產業發展模式,堅持用先進科學技術提升食用菌優勢產業,穩步提升該村優勢產業發展水平。
注重推廣“五新”集成技術,根據食用菌生產季節和菇農需求,聘請專家講授設施標準化、保鮮貯藏等一系列先進適用生產技術,農民參與性互動性培訓學習,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培養了一批土專家,推動了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有效地推進食用菌產業化進程,效益得到不斷提高,促進產業穩步發展。
三、存在問題
自栽培以來,上長治村秀珍菇栽培經竹木大棚、鋼構大棚、溫濕調控大棚三代技術的更新換代,市場呈現出相對穩定占有的格局,發展至今,羅源秀珍菇積攢了較好的口碑,具有較高的市場辨識度。
但產業發展也存在如下幾個問題:
(一)工廠化栽培程度低
上長治村秀珍菇栽培技術雖然不斷革新,但目前栽培仍以季節性夏菇為主導,絕大多數種植場不具備反季節栽培能力,受季節性氣候決定的特性明顯。
夏菇栽培模式從每年12月份開始備料制作菌包至10月國慶節前后停產,是為一個自然生產周期。
氣候條件的制約,一年中余下時間不能組織生產,客觀上造成了被動的季節性修整,既浪費了時間、閑置了設施,也導致階段性用工縮減,影響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
(二)營銷模式相對滯后
企業和種植戶經營觀念偏于保守,應對市場變化的主動性偏弱;對傳統分銷渠道依賴程度高,銷路單一,易受市場波動影響,市場定價權缺失嚴重。
現有產品除主要銷往上海、廣東、深圳、溫州、臺州、杭州、蘇州、常州、寧波等大中城市以外,其它少量銷往南昌、重慶等地。
渠道方面,幾乎所有鮮菇都發給蔬菜經銷商,再經批發環節進入當地農貿市場,直供酒店和進超市銷售幾乎為零。
(三)品牌宣傳力度不夠
目前,圍繞起步秀珍菇栽培、物流、銷售等環節的服務體系還不完善,服務未能實現高水平整合,無法為產業整體推進奠定良好基礎。
尤其是依托羅源秀珍菇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品牌宣傳滯后,當前宣傳以點對點方式和口碑流傳為主,且大多局限在福州市內,針對主要市場的大規模宣傳活動較少。
四、對策建議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
產業發展肩負吸納勞動就業,提供生活經濟來源的重任,只有產業發展實現突破,才能真正回歸鄉村振興的根本,實現生活富裕。
產業振興當因地制宜,立足長遠規劃挖掘本地資源優勢,提升放大本地主導產業的輻射帶動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實現提質增效增收。
(一)推動雙季栽培模式
季節性栽培的一大問題在于種植戶差不多在同一時間開袋,又在同一時間形成出菇高峰,導致品質最好、產量最大的季節價格反而很低,極易造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的局面。
推動工廠化全年栽培,不僅能夠通過改變秀珍菇生產自然周期改變供給周期,有利于開拓冬季市場,增加盈利點;而且全年工廠化栽培有利于分攤成本,推動秀珍菇生產標準進一步完善。
但在實施過程中,因工廠化栽培需投入較大成本,應積極鼓勵龍頭企業先行先試,充分利用這兩年溫濕控制大棚改造和冬菇種植的經驗教訓,探索大企業“工廠化栽培”和農戶“季節性栽培”并行發展模式,把握產業發展的主動,營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大力拓寬營銷渠道
逐步改變銷售渠道單一的問題,除繼續鞏固現有農貿市場的渠道份額外,圍繞品牌營銷做好精細化工作,積極開拓其它市場渠道。
對接農貿市場的,將鮮菇包裝從現在兩類分裝做出三至四類,區分市場投送發貨;
拓展進入商場超市的銷售途徑,從本地市場開始,由近及遠、由易而難,漸次拓寬銷售渠道;
利用國內各大城市舉辦的農博會、花博會,由行業協會統一組織參展,對外宣傳羅源秀珍菇品牌。
此外,向產業鏈上游延伸,進一步推動有能力的企業進行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實現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的融合,提高產品附加值,消化利用本地一部分產能,平抑市場波動。
并對接培育電商平臺等新業態,積極探索嘗試觀光休閑農業,對接相關鄉村旅游項目和農家樂,承接城市體驗農業需求,實施秀珍菇個性化栽種項目,通過新體驗拓展新模式。
(三)加大品牌宣傳力度
做強該村秀珍菇產業,需要有品牌意識,需花力氣進行品牌打造,沒有品牌的競爭無疑遲早會遭受市場淘汰。對于這一產業而言,對農產品地理標志這一金字招牌利用不夠。
農產品地理標志表示的涵義是“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圍繞地理標志應展開秀珍菇的品牌講述,組織力量進行統一策劃包裝,打造一套涉及品種特質、栽培環境、人物故事的品牌宣傳體系。
并通過品牌塑造和歷史挖掘,建設品牌文化,營造起步秀珍菇質量上乘、產地唯一的生產營銷氛圍。
其次,聯合相關部門,嚴格品牌執法,對外打擊品牌盜用和不規范使用行為,對內規范產品質量,防止惡性競爭,不斷充實品牌內涵,提高上長治村秀珍菇的信用度、美譽度。
責任編輯:趙睿
- 羅源5個項目集中開工 總投資超10億元2020-03-25
- 羅源排查整治房屋結構安全隱患 全面整治“兩違”行為2020-03-25
- 羅源一男子占河道建停車場獲刑 還要修復生態2020-03-19
- 羅源縣融媒體中心:土“洋”結合,疫情防控更接地氣2020-03-18
- 68歲村醫拄起拐杖挨家挨戶查疫情 黃德春:一人一拐就是“120”2020-03-17
- 架高壓電網捕野味 羅源兩兄弟致人死亡被起訴2020-03-10
- 羅源白塔鄉長基村黨支部書記吳自榮父女兩地抗疫2020-03-10
- 羅源早謀劃早部署 助力菌菇企業有效復產2020-03-06
- 羅源各界關心關愛疫情防控一線干部群眾2020-02-25
- 羅源:不同戰“疫”前線 夫妻同心堅守2020-02-21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空港“防火墻”青年突擊隊迅速擴容2020-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