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園里1號人氣旺。記者 吳暉 攝
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7日,一場主題為“界”的展覽與活動在倉山歷史建筑復園里1號一樓舉行,現場有前期組織的親子登山活動圖片展,還有“沖破障礙”互動活動等。盡管下著雨,但前來參觀的家長和孩子依然絡繹不絕,“復園里1號定期舉辦活動,參與性、互動性強,成了我們的打卡熱點”。
沿著設在樓外的臺階上到二樓,另一幅景象呈現在眼前:三三兩兩的人們或在閱讀區翻閱圖書,或在休閑區邊啜著飲料邊低聲交談……復園里1號的主要經營者阿浠則在旁擼著附近孩子送來的小奶貓。
記者了解到,如今熱鬧的復園里1號,不僅經歷了復原和重建,而且還有一段“險些被遷移現原址保護”的故事。
為復園“復原”
籌集30萬耗時一年修復
阿浠是一名90后的福州女孩,2015年,她和幾位志同道合的伙伴租下了復園里1號。
記者看到,復園里1號的紅磚墻上,有一個大大的圓圈,里面寫著一個大大的“復”字。阿浠說,這些年來,她見過太多建筑外墻上被畫了個圈,里面寫著“拆”字。而她和伙伴們想做和正在做的,就是一些有意義的建筑的復原和重建。
說起復園里1號復原前的情景,阿浠說簡直不堪回首:屋里堆積了10多年未清理的垃圾,又臟又臭,樓內不少木構件損壞,房梁倒塌……阿浠和伙伴們集資30多萬元,花了近一年進行修復,并最大程度保存了老房子的歷史信息與風貌。修復后的老房子保留了“復園里1號”稱謂,與老房子“戶籍”地址保持了高度一致。紅磚、灰瓦、寶藍色百葉窗等,更是讓人們輕易就能找到其歷史記憶。
阿浠指著紅磚墻上大大的“復”字告訴記者:“需要復原的不僅僅是建筑,比建筑更該復原的是新與舊的關系、人與城市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
修復后的復園里1號成了推動社區創新活動的平臺:“復園家宴”以有償形式邀請附近居民為前來參觀的人們準備一餐地道的福州家宴,大家圍坐在一起,吃飯、交流;帶領大家探訪“復園里的一角”,尋找此地的植物……
7日,倉山第二中心小學學生張林的媽媽告訴記者:“平時雙休日或寒暑假,若孩子不在家,上這來找人,準錯不了。”
復園路啟動改造
多座歷史建筑面臨遷建
復園里1號風生水起之時,傳來了復園路要拓寬改造的消息,根據最初的規劃,延伸、拓寬后的復園路,道路等級將提升為城市次干道,沿線多座歷史建筑將面臨拆除或遷建,其中就包括由保護規劃確定為歷史建筑的復園里1號等(將整體架落遷移至別處)。
復園路起于上三路與首山路交叉口,向東延伸至市少體校門口,與公園路相連。周邊分布多所學校,如福州九中、福州十六中、倉山小學、麥頂小學等,復園路是沿線居民、師生日常出行的最主要通道,由于道路狹小,行人、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行,存在交通安全隱患。
此外,復園路沿線的雨污管道缺失,雨天經常積澇;沿線民房的各類搭蓋十分常見,因屬于歷史遺留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整治。同時,復園路處在煙臺山歷史風貌區內,道路現狀不僅難以滿足市民出行需求,也與歷史風貌區定位不相匹配。因此,市里決定啟動復園路改造。
施工單位制定了兩套方案,一是將道路拓寬為30米左右,在道路規劃時,盡量規避這些建筑,但處于新道路規劃范圍內的復園里1號等,地勢低洼,建筑質量不容樂觀,予以整體架落遷移;二是給歷史建筑讓路,對復園里1號原址保護;在滿足基本交通出行需求的基礎上,將復園路由片區交通干道調整為歷史風貌區區間道路,并按此功能定位進一步調整完善。
多方現場踏勘
決定“給歷史建筑讓路”
2019年4月,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和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逐棟踏勘復園路周邊文物和歷史建筑,并召開現場辦公會,最終決定“給歷史建筑讓路”,對復園里1號等歷史建筑實施原址保護,并將復園路由“交通片區干道”調整為“歷史風貌區區間道路”。
市名城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市政府于去年印發了《關于規范福州市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工程管理的意見(試行)》,根據《意見》,歷史建筑實行原址保護,因公共利益要進行建設活動,對歷史建筑無法實施原址保護、必須遷移異地保護的,在規劃管理環節,應根據相關規定,進行報批。
7日記者從市名城委了解到,福州歷史建筑保護管理系統現已啟用,除了全市已公布的635處歷史建筑外,還有1100多處古建筑被納入該系統,相關檔案信息一目了然,包括建筑檔案、現狀信息、規劃信息、工程檔案、巡查記錄、圖片信息等。
上述負責人表示:“從普查認定,到保護修繕、活化利用等,歷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均納入系統,大大提高了監管成效。”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清音西村探索四種物業發展模式助力鄉村振2020-06-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