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鋒渠在檢查紅薯生長情況。
福州晚報記者 徐文宇 文/攝
“引薯乎遙迢德臻媽祖,救民于饑饉功比神農”,這副刻在福州烏山風景區先薯亭兩側的對聯,將長樂人陳振龍等與媽祖、神農并列,紀念他們引種紅薯、拯救鄉民的功德。
目前,長樂有一個村子傳承陳振龍的精神,以現代科學方法種植紅薯,每年生產紅薯可達1000噸、優質紅薯苗千萬株。2019年,由該村65戶村民組成的長樂區富農達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范合作社。
與省農科院合作
研發新品種新技術
6月12日上午,天氣炎熱。在長樂文嶺鎮前董村的紅薯田里,來自省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向村民傳授紅薯病蟲害防治與高效栽培等技術。
作為合作社帶頭人,39歲的董鋒渠臉曬得黝黑,在現場忙前忙后。
據了解,該合作社種植基地達500多畝,年產紅薯可達1000噸,帶動周邊100多戶農民就業。
讓董鋒渠引以為傲的是,他們與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獲得種植優質紫色甘薯新品種“福薯24”的授權,合作研發新品種新技術,銷售范圍輻射福建乃至新疆、甘肅、山東、江西、湖南等地。
“福薯24”是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優質紫色甘薯新品種,2014年通過國家鑒定,具有高產、優質、淀粉率高、適應性強、耐貯藏等優點,曾獲得國家甘薯品種擂臺賽南方食用組冠軍。
目前,富農達農民專業合作社先后獲得“長樂番薯”綠色食品標志、“富農薯”商標品牌及“長樂番薯”國家地理標志使用授權,成為福州市重要的紅薯生產實體。
講究科學種植
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現代種植要講究科學,多年來合作社一直與省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福州市農科所等單位的專家保持良好關系,讓他們傳授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受益頗豐。”董鋒渠說。
“長樂的番薯生產地是沙地,生長的紅薯大小均勻,口感面、甜,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董鋒渠告訴記者,合作社很重視番薯品種的選擇,除了“福薯24”,去年他們還試種了全國各地100多種番薯,從中選擇了七八種,今年大面積種植。
在現場,董鋒渠和種植戶展示了使用農業機械進行耕地、栽插作業。以前三人小組每天最多種植六畝地,現在使用農業機械,三人小組一天可種植七八十畝地,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為了增加紅薯附加值,該合作社如今實行統一包裝、統一定價、統一銷售。為了拓寬銷售渠道,合作社還在當地供銷社的引導下,成立了長樂番薯種植交流群,建設電子商務網絡,參加各種農產品展銷會,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烏山風景區先薯亭。
傳承陳振龍的精神
在家鄉種最好的紅薯
“一生只求能種好這棵長樂番薯”,這是富農達農民專業合作社追求的目標。
而這與長樂歷史名人陳振龍有直接關系。董鋒渠告訴記者,他在日本打工多年,2012年回國后,想找點事情做,當時讀到了陳振龍冒險將紅薯引進國內的故事,下定決心傳承陳振龍的精神,在家鄉種植最好的紅薯。
根據公開資料,1962年冬,郭沫若在福建時,曾特地去福建省圖書館查閱一本書——清乾隆三十三年刻印的《金薯傳習錄》。這本書專門寫紅薯的栽種方法、培育過程。
書里記載,陳振龍是長樂青橋村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后鄉試不第,遂棄儒從商,到呂宋島(今菲律賓)經商。陳振龍見當地種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明萬歷二十一年五月,陳振龍不顧當地政府不許朱薯出口的禁令,將薯藤絞入船只吸水繩中,渡海帶回福州培育。
后福建巡撫金學曾,允許試種朱薯救饑荒。當年試種成功,金學曾于次年傳令遍植,解決閩人缺糧問題。閩人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將朱薯改稱金薯,因其由外國引進,又稱番薯。
為紀念陳振龍引進薯種和金學曾推廣種植之功績,清道光十四年,福州人何則賢在烏山建先薯祠,后祠被廢。現存先薯亭建于1957年,上個世紀90年代重修,2007年又再次修繕。
責任編輯:趙睿
- 長樂今年安排28個項目 擬招編外合同制教師508名2020-06-12
- 打造2.0版“雙子星” 長樂兩個夜色經濟示范街區年內升級2020-06-10
- 打造高顏值生態之城 繪就美麗長樂新畫卷2020-06-10
- 福州長樂區與交通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2020-06-09
- 美到窒息!長樂南山公園的“普羅旺斯”,等你來邂逅2020-06-08
- 長樂獲評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2020-06-08
- 八大新基建項目組團落戶長樂 總投資120億元2020-06-08
- 長樂夜色經濟體驗示范街區要來啦!2020-06-08
- 長樂首占鎮拆除一處違建廠房 全力消除安全隱患2020-06-05
- 干擾監測設施 長樂一公司被罰50萬元2020-06-05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求職的快看!福州市司法局招人啦!2020-06-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