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福州別記出品
埔埕鳥瞰圖 陳成才攝
永泰埔埕千年古村
你聽過,卻不一定去過
你經過,卻可能錯過
因為它是
永泰最大一塊未開發的人文處女地
福建著名民俗專家鮑國忠
給埔埕三句極高評價
▼
埔埕村是大樟溪畔
最具特色的水鄉村落
埔埕有南方水鄉
絕無僅有的城垣式奇觀
埔埕的一切存在
絕對達到世界文化遺產的水平
(鮑老師詳細評價見下文)
別記小編很納悶
埔埕古村有如此人文奇觀
為何遲遲未得到保護開發
話不多說
先見識下埔埕"真面目"
▼
太平千年古井
石欄勒痕深深 全省罕見
太平古井,開鑿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位于埔埕街上,常年井水清澈。 (陳成才 攝)
井口圍欄的6塊花崗巖滿是凹痕,那是井繩勒出的痕跡,更是歲月沉淀的痕跡。有如此深的井欄凹痕,全省罕見。(鄭江晶 攝)
與古井相伴千年的石制洗菜池,也被磨得光亮。夏日村民們常坐在上面休憩,有的甚至半躺里面,樣子非常舒適。 (林永光 攝)
古巷幽幽 縱橫交錯
福州唯一的“千年迷宮村”
一條長街串起千厝百巷,古厝新房毗鄰相間,眾多巷弄首尾相接。
“埔埕有十八巷,走來走去走不透”,這是當地流傳的說法。外地人進村十個有九個會迷路,甚至有不少當地人都走不清楚。 (陳成才 攝)
陳成才攝
鄭江晶 攝
進入古巷,到處都是鵝卵石路、鵝卵石墻,仿佛進入鵝卵石世界,令人震撼。如此大規模,福州絕無僅有。(陳成才 攝)
埔埕就在大樟溪邊上,當地村民就地取材,用鵝卵石鋪路、筑地基、壘石墻。 (陳成才 攝)
商點水 攝
陳成才攝
在福州鄉村,房前屋后的菜園,一般都用籬笆圍著,而埔埕村卻多用鵝卵石墻圍著。(陳成才攝)
商點水 攝
商點水 攝
撐著油紙傘,雨中漫步在埔埕悠長交錯的古巷中, 你一定會體驗到戴望舒《雨巷》所描述的意境。(商點水 攝)
攝影師陳成才老師說,下雨天會再來埔埕,只為拍古巷中的鵝卵石,因為那時的鵝卵石會發亮,會“說話”。
鵝卵石壘法多樣,最令人嘆服的是這種:圓溜溜的原石幾乎不施加工,就能壘成這么高的墻,可以歷經百年不倒。(商點水 攝)
像這種,鵝卵石有加工過,砌起來的石墻就平整許多。不過,你要知道,舊時石匠的工具就一把錘子,能敲了這么平整的立面,著實令人佩服。(商點水 攝)
在埔埕巷子深處,不經意就能看到這樣的旗桿石。古代人經過科舉應試獲得功名者,就可在宗祠或祖屋門前豎旗桿石,以顯身份,激勵后輩。由此可見,埔埕舊時已經人才輩出。 ( 陳成才攝)
墻頭、墻體,綠植遍布,盡顯歲月滄桑。(鄭江晶攝)
斷壁殘垣,古韻猶存。(鄭江晶攝)
埔埕十八巷圖,來自林綏
古厝43座 遍布村落
埔埕最大古厝——宜常厝
建于道光戊戌(1838年)四進三埕后花園,152間房,占地3650平方米。 (商點水 攝)
商點水 攝
宜常厝到底有多大,告訴你數字沒有概念。移步到主廳邊上的長廊,就可以直觀看出,真是一眼望不到頭。 (陳成才攝)
這幢古厝除了大,給別記小編印象最深的是,天井特別大,采光、通風好,非常宜居。 (商點水 攝)
商點水 攝
陳成才攝
宜常厝的燕尾雙翹翅。(陳成才攝)
木雕精品古厝——吉星居
吉星居遺存許多精美木雕,特別是三國演義組雕,由此可見當初屋主人身份不凡,品味不俗。據介紹,原屋主人是清道光年間的貢生。此厝建于1844年。 (陳成才攝)
陳成才攝
三國演義組雕
這些木雕細膩精美,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據房屋的后人介紹,文革時,他們用報紙把這些木雕包起來,才得以保存至今。
三國演義木雕組照由商點水攝
大門上方有一對雕工精美的“戶對” (商點水 攝)
“戶對”后面刻有“福壽”、“康寧”字樣,極為少見。(陳成才攝)
刻著精美圖案的香案 (商點水 攝)
商點水 攝
主院落的大廳前,檐前鋪的石板地磚(檐前石,又稱通財石)很有講究。一般是會客廳有多寬,條形石就有多長,叫做“長同間廣”。 (商點水攝)
在古代,看一戶人家家底是否殷實,走進大院,看這塊檐前石是否夠寬夠大,就能知曉一二。
吉星居的這塊通財石又長又寬又厚,足見當時這戶人家的家境殷實。
吉星居外觀,門前的巷路鵝卵石鋪地完好無缺。 (林綏 攝)
木雕精品古厝——耕心居
建于清光緒(1880年),占地1600多平方米。這幢古厝的香案、廳堂杠梁、拱棚雕刻奇花異草、飛禽走獸,栩栩如生。(陳成才攝)
陳成才攝
陳成才攝
香案是鏤空雕刻,十分精美,而且保持完整。為了防盜,用鋼筋來固定。(陳成才攝)
香案兩頭各暗藏兩個抽屜。據說當年是用來藏放跟房子有關的契據。(商點水 攝)
大廳兩側梁上刻著精美雕飾,下方各有一對獅子。(陳成才攝)
看到了沒,上面那只大獅子的肚子下面,還刻著一只小獅子,下面這只大獅子的背上,也刻著一只小獅子,是不是很可愛?當然,四只形態更異的獅子,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只是別記小編未尋得答案。(陳成才攝)
這幢古厝的窗戶造型各異,非常別致。(陳成才攝)
陳成才攝
屋頂兩側的女兒墻,歷經風雨,色彩仍清晰可見。 (陳成才攝)
其它特色古厝
年代最久遠古厝——下新廳厝
新廳祖厝也是當地林家祖屋,始建于元朝。前幾年主廳已修繕,主體結構保持原樣。(商點水 攝)
在新廳祖厝,這間不起眼的破舊小木屋,是從元朝保留至今。(商點水 攝)
名人題匾古厝——長尾埕頂厝
太師壁兩塊由薩鎮冰(近代海軍名將)、陳培錕(福建文史館首任館長)親筆題寫的金字匾“以介眉壽”、“大衍圖開”,舒朗大氣、相映成輝。 (陳成才攝)
薩鎮冰(薩鼎銘)題 (陳成才攝)
陳培錕題 (陳成才攝)
這個香案采用鏤空雕,保護完好,雕刻精美,而且看上去很整潔,足見后維護之用心。(商點水 攝)
五代同堂古厝——德星堂
建于清同治乙丑(1865年)屏門,神桌木刻惟妙惟肖,廳堂上方懸掛鎦金《五代同堂》牌匾,兩旁屏柱木刻金字對聯:親見孫兒抱孫男敢言境內無例,本為袓輩攙祖父長冀族間后有人。(林綏 攝)
(林綏 攝)
另有眾多“文魁”牌匾的上埕厝,祖孫三代起大厝的旗桿厝、下新厝,此外,玉梅厝、新埕厝、余蔭堂等眾多古厝也各具特色。
銃樓16座 形態各異
埔埕堪稱永泰銃樓博物館
銃樓是帶防卸性的建筑,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石頭壘砌墻基高,土墻厚,門小窗窄,二層以上墻體安裝有許多槍眼。
據當地人介紹,清末至民國時期,兵荒馬亂,匪患不斷,這一段時間,埔埕時興建這種帶防卸性的建筑。
鐘官廬、慶福廬、養晦山館、梅林小筑和龍津廬等銃樓,就見證了這段歷史。這些銃樓稱“廬”、“館”、“小筑”,帶有典型的民國風。
埔埕現存16座銃樓,形態各異,堪稱永泰銃樓博物館。
慶福廬
慶福廬位于長尾埕頂厝右邊,建于民國24年(1935年)。本樓前面有裙房相連,三面包圍形成封閉式結構。銃樓前與舊居中間有一個天井。天井內由方整石鋪成。(陳成才 攝)
這座銃樓已繁衍五代人,共有一百多人。
出于安全考慮,慶福廬的窗戶隨著樓層,由小變大。(商點水 攝)
鐘官廬
屋主人以前在南平、建甌一帶放木排,以當船工營生。后在福州從事商船貿易生意發跡,回埔埕買下很多田產,并在長尾埕蓋起這座鐘官廬。(陳成才攝)
陳成才攝
鐘官廬前有一塊空地,種著果樹,從布局來看,這是埔埕所存的銃樓中,最宜居的。 (商點水 攝)
養晦山館
養晦山館大門做得很考究,特別是上方的三個小窗戶很有特點。 (商點水 攝)
龍津廬
你可能沒想到,這座位于鄉村的銃樓,竟有一位美國人參與設計建造。為了建好銃樓,屋主人曾專程到福州參觀英國領事館等多幢建筑。 (商點水 攝)
牌匾“龍津廬”由當時的縣長謝開敏題寫。 (陳成才攝)
陳成才攝
(商點水 攝)
扶手、門框造型,都透出一股西洋風。 (商點水 攝)
梅林小筑
梅林小筑是永泰面積最大的銃樓,建于1919年。共三層,每層八間房子。目前已由房屋后人組織修繕完畢。 (商點水 攝)
(商點水 攝)
房屋后人林振介紹大門對聯:卜筑傍龍津晶瑩友愛,擇居依鷲嶺寧靜自娛。可惜字跡已脫落。 (商點水 攝)
環二統樓
該銃樓主人曾在福州經營“埔埕李干 ”發家,其家人曾被劫匪綁架過,所以特意在主屋背后,興建起這座只提供防卸功能的銃樓。埔埕現存的其它銃樓,都是居住兼防御。(陳成才攝)
該銃樓外形呈正方形碉堡狀,土木結構三層,單層面積66平方米,西面入口正對正厝,緊急時可以最快速度進入樓內避險。
門板表面覆鐵皮,可有效防御撬砸。 (商點水 攝)
墻壁上的槍眼清晰可見。 (商點水 攝)
明清古祠有七座
林氏古祠建于明隆慶元年(1567)。其他還有鄭、陳、黃、李、柯、林氏支祠及2013年新建的張氏祠堂。
(商點水 攝)
(商點水 攝)
(商點水 攝)
(商點水 攝)
古寺廟十座
古剎草堂寺創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遺存原貌。順濟宮建于明朝,清道光年間重修,后借作戲院兼用。其余還有聚神宮、鶴峯宮、大王廟、泰山宮、圣公巖、觀音亭、東岳泰山宮、佛公亭。
草堂寺位于埔埕小學校園內,其主體木構框架保留明朝的原樣,內部擺設已沒有。(商點水 攝)
(商點水 攝)
一對小學生放學,從草堂寺前走過。(商點水 攝)
村中有兩棵奇樹
700多年古杉王
福詔高速公路(埔埕段)南面有一座元代古墓,邊上有一棵風水樹古杉王,迄今已有720多年,樹桿胸圍4.3米,高約23米,離地面一米多處有個洞口寬約25公分,長150公分。洞內可容四個成人站立。(林綏 供圖)
榕樹盆景 天下第一奇
埔埕村一戶人家,種著一棵非常奇特的榕樹盆景。盆景從二樓一須垂地,經20多年生長,似一根水管,獨撐盆景,令人嘆為觀止,堪稱“天下第一奇”榕樹盆景。(陳成才攝)
(商點水 攝)
埔埕村歷史上能壯大
靠兩大“法寶”
一、經濟靠李干
圖來自豆留
埔埕是永泰李干的故里,始于明朝。解放前加工李干是埔埕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埔埕李干歷史以來馳名中外。暢銷東南亞各國及港澳臺地區。現在保留優化加工技術,精工制作流程的傳統工藝,制出的李干外觀渾圓,肉厚,紋路細密,口感酸甜適口,生津開胃,醒酒解渴。
現在埔埕有十多個李干加工專業戶,每年加工鮮李60多萬斤。
二、安全靠武術
村民黃新鐸在展示拳術 (林永光 攝)
埔埕人有“拳頭”(會武術),早已名聞遐邇。借這種聲名,埔埕最大限度避免歷史上的匪患,得以繁衍生息千年,發展成永泰最大的村落,形成與眾不同的人文奇觀。
現保留有三箭姆、七步、十二姆、十八步、二十四姆等套路拳術。遺留有四季十二時辰點打法,打穴絕招及救治秘方知識。
(鄭德金 供圖)
晚清年代,埔埕有位頗具名氣的拳師——鄭養庚,曾在福州三寶街開設“養仁堂”武館。
據從閩清一中退休回鄉林杰生老師回憶,鄭養庚武藝高強,小時候曾親眼看到他用右手食指,將青磚戳出一個圓孔。
鄭養庚有良好的武德,從不恃強凌弱。他曾留給后輩一枚鑄有“忍”字的銀戒指(如上圖),作為遺訓。
看到這里
別以為就此結束
精彩繼續
▼
埔埕是“福建人闖上海第一村”
埔埕村村民陳義泰1982年落腳的毛家塘,位于上海徐匯區虹漕路上,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那里還只是上海郊區農民聚居的小村落,周邊都是菜地。
經過近20年發展,埔埕人和梧桐鎮其它村村民,硬是把它發展成上海最大的南北干貨一條街,又別稱上海“梧桐街”。該街已于本紀初拆遷,搬遷至閔行區的蓮花路市場和鑫品市場。
前些年,鑫品市場和新毛家塘市場先后搬遷。這里的商戶多數搬遷至虹橋國際特產電商物流港和上海嘉永南北干貨市場(兩個市場都有埔埕人參與創辦)。
毛家塘市場舊影
這些是第一批闖上海灘的埔埕村村民,他們分別為陳義泰,黃春漢,陳學增,陳學枝、林甫國,黃長鏗、黃長坎、林華先。
埔埕村曾上過央視
2019年1月24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埔埕村“椽板龍”,曾上了央視財經頻道。
“椽板龍”始于清康熙年間,乾隆盛世鼎盛,原為板凳龍,后改椽板龍。現有椽板龍三條,布龍四條。(林綏 攝)
埔埕是遠近聞名的博士村
埔埕迄今共培養出18位博士。
埔埕出了一位北大博導
林宙辰,1972年出生,北京大學博士學位,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主要研究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和數值優化。
埔埕有一對父子同進清華
2019年7月17日,“埔埕鄉里一家親”微信群,被一則消息刷屏了。埔埕人黃新營在群里報喜,“我兒子考上清華大學了,自動化系”。
黃新營本人就是清華大學畢業。在上世紀80年代,他曾以優異的成績,從永泰一中保送清華大學。
看完這些
你肯定覺得
埔埕村很厲害!很震撼!
難怪福建著名民俗專家鮑國忠老師
會發出如下感慨
▼
“埔埕村是大樟溪畔最具特色的水鄉村落。
那兒山光水色煥彩,歷史人文燦爛,古建布局獨特,民俗流風淳奇,各類人才輩出。民居與鵝卵石巷道圍墻聯結成的迷宮式布局,其體量之宏大,其屋舍之密集,是南方水鄉絕無僅有的城垣式奇觀。
村莊大樟溪畔的開闊鵝卵石灘,每年夏季那壯觀的搖李咸、曬李咸場面,絕對是天下唯一的勞動情景。
我一直感嘆,埔埕的一切存在,絕對達到世界文化遺產的水平。”
交通小貼士
從福州市區出發到永泰梧桐鎮埔埕村,大概1小時車程。
從福永高速開車到梧桐出口下,再往永泰縣城方向開車不到10分鐘,即可到埔埕村。車可以停在埔埕村龍津大道上(大樟溪畔),即可步入古巷。
在此特別感謝福建著名攝影師陳成才老師提供友情專題攝影
陳成才,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福建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福建省建設攝影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民俗攝影協會 首席攝影師,福州市攝影家協會理事。臺江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
也感謝鄭江晶、林永光兩位攝影師的精彩作品。最后感謝鄭德金、林在桓、陳圣濤三位老先生陪同解說,感謝林綏提供信息咨詢。
責任編輯:趙睿
- 總投資8200萬元!永泰這個地方正在建設礦泉水廠2020-07-07
- 永泰縣抽水蓄能電站開始主體機電安裝2020-07-06
- 永泰千畝茶園書寫扶貧“大文章”2020-07-02
- 永泰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經驗和啟示:“后花園”的水為什么這么美2020-07-01
- 永泰前洋村:百畝靈芝激活綠色經濟新“引擎”2020-06-28
- 辭去國企高薪工作 永泰“90后”青年返鄉當起“新農人”2020-06-23
- 今年羅源永泰試點開展“福蕾行動” 結對幫扶困境兒童2020-06-22
- 永泰打造紅色旅游景點 獻禮“七一”2020-06-21
- 永泰多舉措落實“一企一議” 去年共協調問題452個2020-06-19
- 永泰白云鄉百余戶村民陸續搬進新家2020-06-18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注意!福州火車(南)站今日這些列車停運、增2020-07-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