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生物醫藥科學博士陳正強有了新身份——科技特派員。這是一項引導科技創新人才下沉農村、服務鄉村振興的制度。成為其中一員,他的內心滿是期待,“大陸有8億多農民,他們是脫貧致富的關鍵,能參與其中,接地氣地為農民做一些事情,我感到很榮幸”。
陳正強告訴記者,申請成為“科特派”,源于一顆“中國心”。
他的父親十七八歲時被帶到臺灣,與親人分隔長達40多年,內心一直渴望再回故鄉。受父親的影響,陳正強自小便熟讀四書五經,學習儒家思想。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于父親而言,是思鄉的惆悵,于他而言,卻是美好的向往。黃河、長江、秦嶺、淮河……壯麗的山河只能在腦海中想象,堯舜禹、夏商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只能在書本中品讀。
“我一直很想親自踏上這片土地去看一看,還記得當我第一次看到范仲淹筆下的岳陽樓,都激動得流淚了。”陳正強說。
2014年,在美國從事科研項目的陳正強受邀回到祖國大陸,在四川廣元進行演講。初入巴蜀,他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決定深入考察一番,就此意外地開啟了科技扶貧的生涯。
“當地人跟我介紹,那里是陜甘川的交界,離淮河不遠,對應以前學習的歷史,我認定那里肯定有好東西。”果然不出所料,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陳正強看到農戶種植的山葵。可惜的是,農戶只知山葵的莖是制作芥末的原料,卻不知植株的其他部分也能利用。“我告訴他們,山葵的葉子能制作泡菜,他們后來真的研究去做深加工,泡菜大受歡迎,帶動整個村子都脫貧了。”陳正強高興地說。
在廣元,靈芝種植能手王先生技術過硬,銷路卻始終打不開。陳正強建議他延長產業鏈,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王先生聽從建議,深入鉆研,開辦企業,如今年產值達1400多萬元,還帶動了種植戶增收。從名不見經傳的種植戶到如今名聲大噪的“靈芝大王”,王先生十分感謝陳正強當年的引路。
一直以來,陳正強都有將美國的科研項目引進大陸的計劃。去哪里落腳?他最終選擇了福州,“福建距離臺灣最近,而且閩臺有很深的淵源,我希望深刻挖掘兩岸的文化內涵,為閩臺融合做一些事情”。
閩臺融合是一個大課題,如何付諸實踐?陳正強正在研究的中醫藥現代化就是一個突破口,“中醫藥在兩岸都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它與地理、歷史都有很深厚的聯系,通過中藥我們就可以溯源,找到兩岸文化的連接點,并且在中藥現代化方面找到合作的空間”。
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陳正強有一個宏偉的計劃,“我希望能走遍全國,把《本草綱目》《黃帝內經》里面的漢方,還有藏方、畬方等全部梳理一遍,用西方的技術來研究草藥的分子結構,歸納藥用功效,讓他們對中醫學心服口服”。
眼下,這一宏偉計劃即將從福建展開。
福州日報記者 蔣雅琛 見習記者 葉嫻
責任編輯:趙睿
- 科技特派員王增術:深入田間地頭指導 讓農戶增收有術2020-05-20
- 福州擴大選認范圍 科技特派員今年覆蓋所有行政村2020-04-26
- 科技特派員蘇榮瑞:讓氣象數據成為農業“助產士”2020-04-16
- 福州晉安區科技特派員下鄉惠“三農”2020-04-10
- 三明科特派精準施策出“新招”2019-12-12
- 初心不改 使命不渝——南平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2019-11-29
- “科特派”為閩北農業注入科技動能2019-11-18
- 在山頭田間寫出富民華章——訪獲科技部通報表揚的科技特派員蘇海蘭2019-10-23
- 把汗水揮灑在希望的田野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的重要指示在南平市干部群眾中引發強烈反響之二2019-10-23
- 福建省4名科技特派員和2家組織實施單位獲通報表揚2019-10-22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養蜂有“錢”景 致富有“蜜”訣2020-07-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