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胤(中)和他的創業伙伴。資料圖
福州晚報記者 鄭瑞洋 通訊員 黃益輝 文/攝
“最近鴨蛋銷量好,把我忙得暈頭轉向。”昨日,記者來到羅源縣松山鎮北山村的北山灣農業專業合作社采訪時,31歲的“鴨司令”于國胤滿臉笑容地“訴苦”。前段時間,他的鴨蛋上了羅源縣長直播帶貨的名單,日銷售額首次突破1萬元。
于國胤是返鄉大學生,今年是他創業的第五年。“鄉村振興,更需要產業支撐。”他辭去公務員工作,回鄉當起了農民。他和另外兩名大學畢業生組成“鄉村合伙人”,上山養雞,下海養鴨,在稻田養魚,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投筆從農
回家成了“鄉創客”
在松山鎮外洋村農生家庭農場,于國胤一邊給雞投食,一邊按下腰間的擴音器按鈕,《茉莉花》的旋律飄蕩在山間,成群結隊的河田雞涌到他身邊,啄起了飼料。他笑稱,“我的雞都是聽著音樂長大的。”
上山養雞是于國胤創業的第一步。2016年8月,他辭去公職,回農村當了一名“鄉創客”。田園生活并不浪漫,自小生長在農村的于國胤一清二楚,他的家人也極力勸阻。
“羅源灣畔環境優美,農業大有可為!”于國胤很堅定,拿出積蓄,并向政府部門提出創業申報,獲得10萬元小額擔保貸款,解決了資金難題。
為了建養雞場,他徒手開荒,雙手傷痕累累。進出農場沒有水泥路,他就一人扛建筑材料。養殖是一門技術活,他參加了不少培訓,四處取經。
即便如此,他還是交了不少“學費”:缺乏門路,買來的雞苗品種不好、成活率低;喂食、打疫苗、管理雞群、銷售送貨,異常辛苦。
2017年7月,于國胤終于打開局面,與一家大型生態農場合作,引入“互聯網+農業”生態養殖模式。
“農場采用半放養、純綠色的林下養殖方式,各處安裝攝像頭,隨時隨地監控雞群活動情況;每只雞都佩戴NFC腳環,用手機就能追溯它的出生、打疫苗和出欄日期等信息,讓客戶放心。”于國胤說,以前,他自己要養雞、跑銷售、送貨,現在只要看訂單、交貨就行了。
拓展產業
下海當起“鴨司令”
于國胤的“田園夢”,吸引了有著共同夢想的于賢良、于孫懿。去年,三個年輕人一拍即合,成立了北山灣農業專業合作社。
北山村擁有一片茂密的紅樹林和資源豐富的灘涂,盛產各種魚蝦貝類,是養殖鴨子的好地方。三人決定在海邊開辟20畝麻鴨養殖場。
他們不僅敢于“折騰”,而且善于“折騰”。三人各有所長,分工明確。于國胤負責日常管理,農林學校畢業的于賢良負責技術管控,營銷專業的于孫懿負責網絡營銷。
“榕樹下、大海邊,一片灘涂一片鴨……”從今年開始,定時在海邊直播賣貨,成了于孫懿的日常。通過直播,他們讓農產品搭上“電商”快車道。
在他們的努力下,鴨子達到3000只,產蛋高峰期每天有1000多枚。目前,鴨蛋銷路以線上為主,線下主要由當地村民購買,年銷售額50多萬元。
“稻田里的魚還沒長大,就全部被預訂了。這里的水稻是獲得國內金獎的品種,也不用擔心銷售問題。”于國胤說,他們還租了不少荒田,正在打造120畝稻魚共養基地。
他們的“田園夢”越來越大,也在不斷反哺當地。
在農場門口,于國胤眾籌修建了亭子,給村里老人納涼。合作社幫助5名脫貧戶解決就業和產品銷路問題。有的脫貧戶在合作社打工,每月增收2000多元,有的還將鴨蛋賣給合作社,不愁銷路。
“北山村是老區村,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我們計劃把創業項目融入村里的旅游規劃,帶領大家吃上‘旅游飯’。”于國胤說。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公益募水行動已募集超過20萬瓶水 愛心水今日2020-07-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