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進南下、沿江向海!上世紀90年代擘畫的福州未來發展宏偉藍圖,正在加快建設福州新區、濱海新城的火熱實踐中逐步變成現實。
2015年8月30日,我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福州新區獲批成立,肩負起實施“東進南下、沿江向海”戰略的重任。五年來,福州新區緊緊圍繞“三區一門戶一基地”戰略定位,全力推動改革創新、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對外開放等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福州新區獲批五年來,累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172億元,保持年均10.1%的增長速度;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14.3%;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0.1%;累計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61億元,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發揮了重要的引領拉動作用。
濱海新城是福州新區的核心區,也是福州新區建設的主攻方向。自2017年2月啟動,2017年10月轉入全面建設以來,濱海新城已實施5批265個重點項目建設,總投資約3100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367億元。
新興產業加速集聚,數字經濟風起云涌,地鐵6號線、濱海新城綜合醫院、天津大學福州國際校區等公共配套全面提速……項目建設突飛猛進,城市形象日新月異,一座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區在東海之濱的長樂區拔地而起,為福州乃至福建高質量發展拓展出新空間。
更高起點再出發,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力推動福州新區、濱海新城建設。7月29日,省政府召開福州新區建設現場推進會,現場協調解決新區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問題,指導推進新區新城建設。省領導要求,福州市和福州新區要繼續主動擔當、勇于探索、先行先試,大踏步往前走,以新區新城建設拓展高質量發展新空間,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提供新引擎。
改革創新添動力
高標準打造新區新城
新區新城,核心在“新”。改革創新,既是新區新城的天然基因,也是推動建設的動力之源。
體制機制創新,具有基礎性、前瞻性意義。近日,福州新區、濱海新城(以下簡稱“新區新城”)管理體制創新又取得重要進展:出臺《關于進一步創新福州濱海新城開發建設體制機制的實施意見(試行)》等“1+5”系列文件,推動福州新區管委會力量下沉至濱海新城,與濱海新城指揮部、福州新區長樂功能區進行全面融合、一體化運作,打造扁平化、協同高效的指揮體系。同時,運用政府績效管理手段,調動全市各縣(市)區、各部門積極性,努力做到舉全市之力推動新區新城發展。
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引領,新區新城建設中的改革創新之舉層出不窮。
炎炎夏日,開工不久的濱海新城租賃房三期項目正在火熱建設中。該項目總投資約10.8億元,為裝配式建筑,主要建設租賃住房、人才住房和商業配套設施等。
該項目充分體現出新區新城建設理念之“新”:一方面,濱海新城在全省率先落實租賃房用地,積極打造租賃房、安置房、商品房、人才房等多種類型、租購并舉的住房保障體系;另一方面,濱海新城率先大規模應用裝配式建筑,目前累計有27個項目采用預制裝配式工藝,總建筑面積約390.4萬㎡,是目前全省量最大、項目密度最高、應用類別最多的區域,助推福州市裝配式建筑發展走在全省前列。
一項項改革創新舉措加速落地,為新區新城建設提供了要素保障、培育出澎湃動力。
以建設用地為例,濱海新城建設過程中,通過簡化優化用地手續、實行全程代辦、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使土地報批從項目生成至獲批平均用時60天,提速三分之一,其中天津大學福州國際校區一期項目用地獲批僅用時33個工作日。在這項創新舉措的推動下,濱海新城建設三年來共獲批土地175宗19877畝,占全市獲批總量的17%,充分保障了新區新城建設需求。
同時,濱海新城在全省率先開展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工作,并把履行耕作層剝離義務寫入土地出讓方案,作為土地使用前置條件。2018年至今,新城已剝離耕作層1500畝,再造高標農田1300畝,通過移土造田,一方面增加耕地指標,反哺新城建設,另一方面有效保護優質耕作層,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改革創新的強力推動下,一個個大項目、好項目接連上馬,福州新區、濱海新城建設實現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推進。精心謀劃建設東湖“三創園”,并以此為主要載體,打造科技新城。近日,福州市立足現有產業基礎、資源稟賦、政策優勢和發展趨勢,策劃推出16個重中之重項目,其中多個項目正在由新區新城大力推進:打造國內一流樞紐機場、打造世界一流港口、打造世界一流的千億級化工新材料專區、打造綠色高端鋼鐵產業基地……
產業發展強支撐
大手筆推動產城融合
8月13日,知名企業海爾集團考察團專程來到濱海新城,對接推進海爾海創匯、卡奧斯工業互聯網、海爾嬰童等產業合作項目落地工作。據悉,這是一個月之內,濱海新城與海爾集團的又一次“親密接觸”——7月21日,濱海新城與海爾集團剛剛在青島簽約,宣布“海爾海創匯東湖三創中心”項目落地。
“海爾海創匯的落戶,對新區新城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福州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創匯是海爾集團重點打造的投資孵化平臺,將在濱海新城建設創業項目加速器,并發揮自身平臺資源整合優勢,促進生物醫療、物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科技型產業(企業)落戶濱海新城,“雙方將加強各產業領域的溝通合作,全面對接海爾集團生態企業,打造引才育才基地、科研創新高地、產城融合陣地,為新區新城高質量發展提供產業新引擎”。
建設新區新城,產業是最重要的支撐。緣此,近年來,福州新區、濱海新城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發展累計投資5129億元,推動各個產業類別、各大龍頭企業呈現出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良好發展勢頭:
——制造業轉型升級加速推進。深入實施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年均推進超100項新區重點技改項目建設,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集成化、綠色化改造。其中,長樂恒申集團斥資400億元引進荷蘭帝斯曼公司HPOplus高水平己內酰胺生產技術,在全國率先完成了“己內酰胺—聚合—紡絲—加彈—織造—染整”產業鏈的整合。
——數字經濟發展動力強勁。華為鯤鵬生態基地、阿里巴巴、東方銀星、均和集團、貝瑞和康和博思軟件等國內外知名企業成功入駐濱海新城東南大數據產業園,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數字福建云計算中心等重要平臺相繼投入使用。馬尾區引進了中國·福州物聯網開放實驗室、馬尾基金小鎮、網易考拉海購等一批核心項目。馬尾區物聯網產業園成立全國首個物聯網產業促進中心,已集聚華為、中量航天等185家物聯網企業。
——園區招商引資魅力十足。江陰港城完成招商項目81個,總投資約1292億元,落地萬華化學集團福建產業園、福建三峽海上風電產業園、新福興新能源汽車玻璃產業園、友誼新材料科技工業園等產業龍頭項目。福清功能區圍繞食品產業生態鏈開展產業鏈招商,入駐項目40個,總投資255億元。
以城育產、以產興城,產城融合發展的理念在新區新城建設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區初露崢嶸。
在濱海新城,通過產業發展驅動,培育形成1家院士工作站和39家國家級高新企業、19家省級高新企業。兩大產業發展平臺中,東南大數據產業園截至7月31日已吸引459家企業注冊(入駐),注冊總資本達386億元;臨空經濟區培育了網龍網絡、博那德鋼構、明一乳業等一批行業重點企業,共形成242家規上企業規模,為新區新城建設打造出堅強有力的產業引擎。
優質配套補短板
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質
即將進入9月開學季,一個接一個關于教育事業的喜訊,不斷從濱海新城傳來——
日前,濱海實驗幼兒園順利完成初步驗收,為招生開園打下基礎。該幼兒園位于濱海新城核心區,為福州市教育局直屬幼兒園,由市教育局投資建設,規劃辦學規模15個教學班,2020年擬招收2個小班、2個中班、1個大班。這所幼兒園的開辦,讓新城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公辦幼兒園的優質資源。
與此同時,濱海新城第一小學校園建設也迎來重要進展。目前,項目已全面進入收尾階段,即將進行初步驗收。這所學校總投資約2億元,建成后能容納36個班級,1600余名學生。此外,濱海新城第一小學還將與錢塘小學教育集團合作辦學。屆時,將為周邊居民子女提供優質的學習場所。
作為福州新區建設的主攻方向,濱海新城幾乎從零起步,在教育、醫療、交通、市政設施等城市配套方面存在不少短板。面對群眾期待,他們加快補齊各項短板,促進優質公共資源優先集聚,配套建設高標準學校、高等級醫院、軌道交通等,與老城區之間實現功能互補、錯位發展,大力提升新區新城的功能品質。
在交通市政方面,累計投資4867億元,加快濱海大通道、道慶洲大橋、地鐵6號線、城際鐵路F1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推進環南臺島濱江休閑路等重大市政設施建設,推動電力設施、垃圾處理、地下管網等公建設施向新區新城布局;
在民生事業方面,累計投資1418億元,加快推動濱海新城綜合醫院、福州第三中學濱海校區,促進福州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在新區新城落地;
在文化服務方面,海峽青少年活動中心、第二工人文化宮等公共配套加快建設,引進商務印書館福州閱讀中心和全國最大創意生活體驗書店“言幾又”,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配套不斷完善;
在生態宜居方面,實施水系治理、濕地保護、沿海防護林等生態建設工作,推進三江口“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加快建設濱海新城森林城市景觀帶等,確保新區基本生態控制線控制范圍面積不低于新區面積50%,讓市民盡享生態福利……
如今,新區新城在加快建設的同時,還積極探索高品質城市治理方式,依托“規建管一體化”平臺,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進智慧市容、市政等系統建設,加強城市管理互動聯動,努力塑造城市管理樣板區、示范區。
對外開放樹標桿
新思路拓展兩岸合作
8月4日,在位于福州新區的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內,舉行了福建省首批風電機組出口“一帶一路”國家啟運儀式。此次出口的金風科技GW140-3.4MW機組主機、輪轂以及配套零部件,將用于土耳其最大的分散式風電項目-Yucel項目。
向“一帶一路”出口風電機組,是福建省推進“一帶一路”和“絲路海運”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標志著福州新區發展邁上了對外開放、交流合作的新高度。
根據戰略定位,福州新區的建設目標,既包括“兩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載區”,也包括“擴大對外開放重要門戶”。因此,在建設中,他們高度重視對外開放和兩岸合作,通過福州自貿片區、江陰港海絲航線等開放平臺,以新思路謀劃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在交流合作方面不斷拓展新領域、取得新成果。
近日,隨著最后一個鐵路集裝箱順利裝船,裝載了10個鐵路箱的“SWANLAKE/天鵝湖”輪從江陰港起航,標志著“海絲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海鐵聯運外貿業務首次實現鐵路箱下海出境,直接出口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創了福州港外貿鐵路箱全程運輸、貨物“一箱到底”的全程多式聯運新模式。
業內人士介紹,這種新模式有利于江陰港發揮港口集疏運的優勢,進一步拓展業務范圍,預計會吸引更多的腹地外貿貨源選擇海鐵聯運,使福州港成為去往日韓和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便捷出海口。目前,江陰港8條航線入選“絲路海運”冠名航線,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200萬標箱。今年1月至5月,江陰港海鐵聯運業務省外集裝箱到發總量同比增長104.9%,樹立起福州新區新城對外開放的新標桿。
同時,在對臺合作方面,依托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新設臺資企業416家,注冊資本折合人民幣59億元。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孵化中心等14家企業被授予“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入駐臺灣企業近300家,吸引臺青700多人。瑯岐至馬祖南竿客運航線開通運營。
此外,對外開放的基礎和平臺正在進一步完善,門戶功能進一步凸顯。福州港已開通集裝箱班輪航線80條,今年上半年,克服疫情不利影響,貨物吞吐量達1.1億噸,同比增長15%,發展勢頭強勁;福州國際機場開通航線119條,通達巴黎等22個國際熱點城市,2019年實現年旅客吞吐量1476萬人次,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穩步推進。
近日,國家發改委批復福州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據悉,批復的項目總投資214.69億元,將建設機場工程、空管工程和供油工程等三大部分,預計2024年建成投用,近期(2030年)可滿足旅客吞吐量36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5萬噸、飛機起降27.7萬架次的需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門戶樞紐機場,福州機場二期擴建工程的建設,將助力福州新區新城對外開放實現又一次飛躍。
(肖建明 楊家 鑄歐萍)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2020教師資格證考試時間確定2020-08-31
- 福州自貿片區:敢試先行 構筑沿海發展新高地2020-08-31
- 福州首個“國企造”安置型商品房順利交付2020-08-31
- 好消息!福州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將迎來新一輪蝶變2020-08-31
- 福州鼓樓3所新校今秋投用 新增學位約3630個2020-08-30
- 福州東二環夜景工程啟動 整體工程預計國慶節前完成2020-08-30
- “有福之州 ”亮相海峽旅游博覽會2020-08-29
- 福州鼓嶺派出所悉心打造“平安鼓嶺”2020-08-28
- “全閩樂購 惠聚榕城”購物嘉年華今開啟2020-08-28
- 福州促文旅消費獎補措施延續至年底2020-08-28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自貿片區:敢試先行 構筑沿海發展新高地2020-08-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