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龍江古橋:民生工程 古風猶存

      龍江古橋全部為巖石建造,全長476米。(福清市委宣傳部供圖)

      福州日報記者 錢嘉宜

      海口鎮位于福清市東北方,因福清“母親河”龍江從這里奔騰入海而得名。海口鎮作為水陸交通要道可追溯至唐朝,1000多年前,這里就已是福建沿海的關防重鎮。

      說到水,就不得不提到橋。位于海口鎮的龍江橋又名海口橋,橫跨在龍江下游入海口處,始建于宋朝,是我省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宋代石梁橋,現已成為海口當地先民群策群力和智慧的象征。

      發現檔案

      龍江橋位于福清市海口鎮,與泉州洛陽橋、晉江安平橋、龍海江東橋合稱為“福建古代四大石橋”,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江橋全部為巖石建造,全長476米,橋面寬4.2米至5.2米不等。巖石構建的橋墩高6米,共有40孔。橋梁建筑方式先是以石塊砌填基礎,然后架梁砌墩,在橋墩上鋪以6塊巨大條石為梁,之后在石梁上橫鋪石板形成橋面,兩側輔助以石砌欄桿。整座橋看上去古樸厚重,給人一種飽經滄桑之感。橋南兩側還有兩尊鎮橋石塔,為七級六角,高約5米。

      龍江古橋:民生工程 古風猶存

      橋南兩側有各有一尊鎮橋石塔,高約5米。(福清市委宣傳部供圖)

      歷史溯源 九百年前的“民心”工程

      講述人:福清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文博科干部 王麗明

      海口古鎮依山襟水,扼福清灣咽喉,過去是東南沿海軍事要塞,亦是長樂、福清、平潭的交通要道。海口海上貿易發達,曾被稱為“小杭州”“小泉州”。

      原先,海口龍江兩岸人們往來,都要靠小渡船,十分不便,舊志載“龍江跨方民(海口)、仁壽(赤嶼一帶)為南北之要沖,往來不絕”,可見當時過往行人之多。但每每遇到海潮暴漲或臺風暴雨,山洪暴發之時,就好幾天不能過江。如果有人因急事冒險強渡,常會出事,人們便盼望能修座橋便利通行。

      宋政和三年(1113年),太平寺內僧人惠鄙、守恩有感于龍江水肆虐,兩岸百姓雖為同一村鎮,卻因交通不便,不相往來。雖有過渡船只,但因位于龍江入海口,風大浪急,且時常遭遇臺風侵襲,渡船時不時就無法航行。因此,兩位僧人倡議建造跨海橋梁,以方便兩岸百姓往來。僧人四處化緣籌措資金,當地人林遷、林霸、陳侈等挺身支持。百姓為其造福鄉梓的誠意所感動,響應者頗眾。大家同心協力,克服許多困難,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建成此橋,最初將它命名為“螺江橋”。

      由于從“螺江橋”到赤嶼山腳,還有一段小洲泥濘難走,眾人又運石砌堤接到橋尾寺前,后來稱為“小橋”。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少卿林栗根據“江南沙合接龍首”的民間說法,更名叫龍江橋,又稱海口橋。后來,進士林夢與在橋頭建“龍首亭”,明朝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碑亭。惠圖、守中禪師逝世后,人們為紀念他們,曾在現在的橋頭村建“二禪祠”。

      保護傳承 平均每三十年大修一次

      海口鎮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約20℃,春季溫暖多雨,夏季高溫、常有臺風暴雨侵擾,秋季又常遇大風、干燥,冬季低溫。如此自然條件下,歷史上龍江橋每年都數次遭遇洪水、颶風和海潮的襲擊,每次自然災害都給橋梁造成一定破壞。該橋依舊屹立不倒,得益于歷代官民一以貫之的保護和修繕。

      據史料記載,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至民國初400余年里,有記錄的修葺維護工程達十余次,差不多每二三十年就要大修一次,中修小修更是不計其數。每次進行大型修繕,當地鄉紳耆宿均出面樹碑立傳,表彰功德。如今,尚有數塊石碑立于橋頭,成為橋梁歷史保護的一個縮影。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對這一古老的橋梁建筑更是呵護備至,多次撥款維修,對基礎進行加固,對破損的橋面橋欄進行更換保養。1961年5月,這座橋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漫步古橋,但見橋面條石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兩邊石欄有的是舊柱新欄,隨處可見維修保養的痕跡。橋下石墩兩頭尖尖如船頭形狀,頗有樸素典雅古色古香的韻味。滄海桑田、歲月變遷,龍江兩岸多處淤積,江面變窄,古橋失卻了往昔浩瀚飛虹、天塹通途之感,卻增添了些許拙樸品質和非凡氣質,顯示出先人能工巧匠的超群智慧。

      專家點評

      省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橋

      福清市博物館館長 毛胤云

      “五馬山崩出宰相,龍江橋成狀元來”曾是流傳于海口、關于當地名人故事的俗對。對子中的宰相指福清人葉向高,狀元則是指福清一都鎮(曾屬永泰)的黃定。而龍江橋則距福州70公里,既是福清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梁橋,也是省內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橋,由此可見龍江橋在福清的名氣之大。

      無論從修建契機還是保護歷史上看,龍江橋無不彰顯著古代百姓的智慧和力量。龍江橋的各個孔門原來都有名稱,有的是根據傳說而來,如“豬屎墩”說是抬豬屎的人集資建的;有的由形象而來,如像瓜蒂的“蒂蒂石”;有的以石色定名,如“紅紅石”“青石”;有的是指橋下特產,如“大爪”。還有“抓仔”“高墩腳”“短墩仔”“豆腐墩”等。這些“接地氣”的叫法,讓今人依然能感受到這座古橋當年所承載的熱鬧與繁華。

      責任編輯:趙睿

      相關閱讀
      關鍵詞: 龍江古橋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情聚八閩,共啟新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综合色丁香麻豆| 亚洲欧洲日本天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软件| 亚洲日产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高清无码在线观看| 处破女第一次亚洲18分钟| 亚洲成av人片在线天堂无|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日韩亚洲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热 |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 亚洲精品自拍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体验|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麻豆|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综合网|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福利在线播放|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小说|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亚洲|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亚洲AV人无码激艳猛片|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午夜电影在线入口|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黑人| 亚洲A∨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一级毛片|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亚洲av综合av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日久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