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長堅守農村中學“開荒拓土”25年。
鼓樓區中小學名師前往岷縣送教送培。
李丹(右一)生前和學生在一起。
陳蕾老師精心設計適合小組學習,包含著核心知識的思政課堂。
從教28年,一直堅守在教學一線探索項目教學方法的黃炳鋒老師。
編者按
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師擔負著重要的責任。日前,福州市教育局與福州日報聯合開展了致敬優秀思政教師、展示福州優秀教師風采、謳歌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的福州教育人系列報道活動,采擷14名教師的故事,展現福州教育人矢志不渝守初心、奮發有為擔使命的群像。今日,本版將走近他們,去觸摸福州教育的溫度!
思政教師
他們,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辦好思政課,是習總書記非常關心的一件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進行引導和栽培。怎樣上好思政課,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福州市的思政課教師一直在探索和思考。
“我一直從事著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的工作。我很榮幸,能在孩子的啟蒙階段,與他們肩并肩一同成長。”從教26年,從教師到總輔導員、德育主任,從區教育局德育科科長到學區黨總支書記、校長,李舒冬的職務在變,教育的初心卻始終不變。
多年德育工作,讓李舒冬深深地知道,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愛祖國、懷正義、會學習、懂感恩的人有多么重要。在課堂上,她蹲下身子,用兒童喜歡的方式上好思政課,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用實力“圈粉”。由她執教的思政課《遼闊的國土》,在2019年福建省首批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百堂示范課評選中榮獲一等獎。她推出的課前十分鐘“紅色微課堂”,解決了專職思政教師少的難題,形成了可復制的模式。
2019年,在市級教學開放周活動上,金山中學陳蕾老師的《人民代表大會:國家的權力機關》這堂課向大家展示了新時代思政課堂的魅力。她帶領學生模擬人大代表參政議政,課堂活躍而又充滿碰撞和交流。課后,學生不禁感嘆:“印象中的思政課堂從未如此有趣,再也不是拿起筆不停地畫定義、畫重點,我學會了獨立思考!”
創新思政課,陳蕾老師的步伐從未停止!2017年開始,她主動將信息技術、本土文化融入思政常態課,打造“價值引領-互動生成”的思政課堂。2010年寒假,她邀約政治組的老師,配合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組織“福州旅游線路設計大賽”,這一項目式學習,已堅持開展多年。“以前,我對福州景點只是走馬觀花,通過項目式學習,我仔細走訪深挖其中的文化底蘊,真正感受到了福州文化的魅力。”學生周明洋說。
福州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思政教研部的吳海礁老師也有自己的“絕招”: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增強思政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致力于打造鮮活的思政課堂,讓身邊典型人物“活起來”。吳老師還常常“不務正業”地刷微博微信、看抖音,把熱搜話題一一記錄下來,然后再與教學知識相結合。他帶領教研室成員結合實際創建的“互聯網+1+4”混合教學模式被運用于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中,“1”指課堂主陣地,“4”包括VR紅色教育體驗、“青馬”讀書社、社會實踐、專家講師入校指導。“借助VR頭盔、手柄和沉浸式體驗一體機,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歷史事件,讓教育教學更加立體化!”
“帶著孩子們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讓他們在靈動、美好和溫暖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活出自己喜歡的模樣。”這是福州市倉山區第八中心小學吳航穎老師的思政課堂。為了讓孩子們在思政課中學知識、長見識、立品德,她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活動:陪孩子們夜宿校園;用鏡頭捕捉孩子們的成長畫面,4年來為學生拍攝10000余張照片。今年疫情期間,吳老師圍繞“英雄的城市——湖北武漢”“身邊的英雄——福建支援湖北醫療隊”“無名英雄”三個主題展開的微班會《致敬英雄》,在孩子們的心田植入了一顆正能量的、有擔當的英雄主義種子,后來這堂課還登上了“學習強國”平臺。
羅源一中雷祖森老師的思政課堂,總是氣氛活躍而熱烈。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一個個難點,他采用表演式的形象教學,時而化身“老板”,時而變身“運動員”。回顧16年的教學感悟,他認為:“思政課必須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引導學生立德成才、立志成才,把對家國的愛、對學生的愛融為一體,讓思政課活起來,成為一門最有溫度的課。”
支教教師
他們,奮戰在脫貧攻堅最前線
“扶貧先扶智,教育對口協作是閩寧對口幫扶的一項重點內容。”近年來,福州市先后選派百余名優秀教師到定西支教,并通過選派福州名師送培、吸納定西教師來福州跟崗學習,共計培訓定西教師超1.5萬人次,為西部教育輸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為確保我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作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的一名福州教育人,李丹用永遠停留在27歲的青春和溫暖的情懷,深刻詮釋了一位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人生價值。“我用一年的時間做了一件終身難忘的事:成為寧夏娃們的歷史老師,告訴他們書本上的知識和大山外的世界。”李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2006年8月,在福州第十八中學任教剛滿兩年的李丹瞞著父母報名支教,來到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第二中學,教授初一年級3個班的歷史課。為了熟悉學生的成長環境,她常常走上幾十里山路入戶家訪,隔三差五掏錢為學生添置日常用品。一年里,李丹入戶家訪35人次,和父親一起先后資助6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還積極奔走籌措,為學校募捐2萬多元……隆德二中的貧困生王巧琳就是其中的一名。“貧困就像堵在家門口的大山,擋住了前途,遮住了未來。”王巧琳說,從高中到大學期間,正是受到李丹及其父親的資助,她才能走出大山,看到大山外的精彩世界。2008年1月11日,李丹被確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把剩余的醫藥費捐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吧。”這是李丹在病床上最后的心愿。在李丹去世后,福州第十八中學積極響應市教育局號召,截至目前,該校還有8位教師參加援寧支教工作。
對舉家援寧的陳瑩一家而言,“故鄉”二字,已經有了跨越山海的寬闊定義。陳瑩是福建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中美術學科高級教師,她的丈夫李仲福是福建赴寧掛職干部。在了解到當地需要“傳幫帶”的優秀教師后,經過全家商議,2017年9月,陳瑩作為福建省赴寧夏支教的30名教師之一來到了固原,一同前來的,還有當時年僅11歲的兒子。如今,在陳瑩和丈夫李仲福的推動下,兩地教育部門共同協作,在固原五中高中部設立“船政班”。開班以來,每屆資助學生50名,每名學生每年5000元,幫助固原家庭經濟困難且品學兼優的學生順利完成三年高中學業,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福州二中的羅彬是一名“90后”黨員教師。2017年,他告別新婚的妻子前往寧夏支教。在支教的一年時間里,他與同組老師編寫了籃球校本課程,發揮福州二中與閩寧二中教育上的“優勢互補、互學互助”,為閩寧二中的體育教育事業增添新的活力。
福州教育學院附中語文教師劉岷晶老師非常鐘情于西部教育。她在5年時間里前后3次前往寧夏、西藏支教,今年3月再次申請援藏,未來她希望能前往新疆支教……“有志而來,有為而歸。”劉岷晶老師說,她希望在更多的地方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培養更多優秀的孩子。
優秀教師
他們,引領孩子們奔向星辰大海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在福州市教育事業中,正是一位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在山鄉在海島在三尺講臺,播種希望,推動我市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我是農村的孩子,因緣際會又回到農村從事教育。我的初心就是要讓農村的孩子讀好書,在家門口也能上滿意的學校!”長樂五中校長陳忠長執教25年,歷經赤嶼、厚福、湖南3所長樂農村中學,他“開荒拓土”,讓一所所破舊落后的農村學校校容校貌脫胎換骨,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為了讓學生吃得放心、家長安心,陳忠長收回食堂自主經營,成立家長膳食委員會,實行“家長陪餐制”。組織非寄宿生晚自習,他一周五天每晚都堅守在校。“我們不管誰管。怕有風險,不敢擔責任,不是做教育。”在長樂湖南中學的兩年多,陳忠長堅持以省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的標準來打造這所農村學校,全面推動了學校的發展。
福州三中的黃炳鋒從教28年,擁有26年黨齡,當了15年班主任,始終堅守在教學一線,探索項目教學方法,努力做青年教師的標桿。在學生眼中,黃炳鋒老師是最好的引路人。作為一位數學老師兼班主任,他悉心教導、循循善誘,注重師生間的信息疏通,鼓勵學生補短板、找動力、加強學習,努力提高專業能力。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不管世界潮流如何變化,人的優秀品質都是永恒的——正直、勇敢、獨立,我希望你是一個優秀的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的第二天,福州十六中初二(4)班教室里激情洋溢,張婧老師帶領學生回顧了人民英雄的特殊貢獻,并通過多組數字讓學生直觀感受“中國速度”“舉國同心”“生命至上”“命運與共”的深刻內涵,對國之“后浪”提出成為大寫的“人”的寄望。張婧老師是一位從教13年的語文老師,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除了教書育人,她充分利用每個節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新學年調任到德育處之后,她馬上抓住文明創城的契機,組織學生家長拍攝并親自剪輯了十六中版的《愛我福州,對不文明行為say“No”》,通過鏡頭讓孩子對全市人民發出倡導,一同創建文明城市。
在職業教育中,老師們所起的作用無疑是最特殊的。“璇姐,這是送您的教師節禮物。”9月10日上午,福州機電工程職業技術學校的施璇老師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教師節禮物。原來,在第六屆福建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福州機電工程職業技術學校的作品“T-talk”和“開窗鼠”獲金獎了,作為指導老師之一的施璇又開心又激動。據了解,此次獲金獎后,施璇又一次完成了和同學們“走南闖北”的心愿。她告訴記者,“TTalk”師生團隊于還將參加福建省職教賽道國賽集訓營。
羅源白塔中學的鄭星老師,扎根農村中學28年。她堅持做到“四個在”,早讀課在、上課在、自習課在、課間活動在。在學習中,她一筆一畫寫下學生的錯題本,放慢教學進度,手把手培養孩子們“聽說讀寫”的英語綜合能力;在生活中,身為班主任的鄭星給予孩子們無微不至的關愛,學生私下叫她“星姐”。白塔中學學生多為留守兒童,就是在這樣的生源情況下,在今年7月全市期末英語單科考核中,她執教的班級平均分位列全縣第一,甚至在全市也名列前茅。“不落下一個孩子,不放棄一個孩子!”2016年以來,鄭星執教的班級沒有一個學生輟學。她說:“我希望,我的學生有星辰一樣高度的認知,有大海一樣寬廣的胸懷,除了引領他們奔向星辰大海,贏得未來,我別無選擇!”
本報記者 謝薇/文 福州市教育局供圖
責任編輯:趙睿
- 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工業互聯網分論壇在福州舉行2020-10-14
- 福州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2020-10-14
- 數字,讓城市“大腦”更聰明——數字福建建設20年來的福州實踐系列報道之二2020-10-14
- 第三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將于10月19日至21日在福州召開2020-10-13
- 中國電科福州基地揭牌2020-10-13
- 福州倉山區司法局積極普法 推進法治文化建設2020-10-13
- 現實版“外科風云”在福州上演 直播展示近百臺外科手術2020-10-13
- 乘客轉了兩趟車1.2萬元不見了 福州公交及時幫他找回2020-10-13
- 閩劇戲迷今明可欣賞四場惠民演出2020-10-13
- 福州鼓樓區:回答“三個如何”奏響法治強音2020-10-13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光存儲設備亮相成果展 數據保存時間可達到502020-10-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