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綜合治理,白馬河沿岸風景秀麗。記者 葉義斌 攝
福州日報記者 蔣雅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福州市的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創新機制、永泰農村人居環境物業化管理模式、閩江河口濕地綜合保護修復機制、連江深遠海區生態養殖模式等4項生態文明建設好做法在全國推廣。
福州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再為全國貢獻典型經驗。記者8日從市發改委獲悉,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充分肯定福建等四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并向全國推廣14個領域形成的90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福建39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入選,居四省首位,其中福州的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創新機制、永泰農村人居環境物業化管理模式、閩江河口濕地綜合保護修復機制、連江深遠海區生態養殖模式入選。
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創新機制
【典型經驗】
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創新機制是福州市在水環境綜合整治領域的亮點做法。福州市舉全市之力打好新時代治水攻堅戰,組建城區水系聯排聯調中心,將原先分散的治水職能統一歸口管理,統籌調度全城上千個庫、湖、閘、站、河等,構建“多水合一,廠網河一體化”的管理模式。拆除內河兩側6米內建筑,沿河埋設大口徑截污管,加強雨污分流,全面推進管網修復提升和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做到污水不入河。保持河道自然風貌,實現河水與地下水自由交換,拓寬水生動植物的棲息空間。按照“誰建設、誰養護”原則,明確“建設期+運營維護期”的PPP項目全生命周期,把運營效果與項目付費掛鉤。
【成效點擊】
目前,城區44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城區99條河道建成開放,31條支流完成治理,建成串珠公園270座、濱河綠道500多公里。2018年,福州市獲評“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2020年5月,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充分肯定福州市城區水系治理成效。
農村人居環境物業化管理模式
【典型經驗】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機制方面,福州市建立物業化管理模式。永泰縣實行縣鄉村三級聯動,建立村級物業化管理模式,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共建共享,建立規范運行、長效治理的農村人居環境管護機制。融合傳統風貌,開展村莊裸房整治和農房立面改造,提升鄉村整體形象。推廣“三格式化糞池+凈化槽”污水處理模式,引進社會化服務,構建“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無害化處理機制,農村垃圾治理率達100%。
【成效點擊】
通過近3年的努力,永泰縣人居環境面貌顯著改善,“民建民管民享”運維管理機制不斷健全,公共衛生意識持續增強,主動參與建設、管理、維護人居環境,打造了梧桐春光、坂埕,嵩口大喜、月洲等一批鄉村旅游精品示范村。
永泰縣綠色生態宜居優勢逐步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先后吸引文旅創客星工坊、月洲文旅、悅溪古榕渡民宿、金蛋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落地,近3年全縣旅游人數和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速均超20%以上,2019年突破12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4.9億元,獲評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經濟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濕地綜合保護修復機制
【典型經驗】
福州市通過設置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區界標、哨卡等設施和安裝GPS定位裝置,建立保護區長效管護機制和水鳥活動網絡實時遠程監控系統,實現濕地水鳥監測全覆蓋。采用“刈割—旋耕”物理除治法,結合人工輔助除治法,根除互花米草,及時恢復本土植被。對保護區內的養殖塘全面“退養還濕”,通過實施改造水閘、打通土堰等工程營造生態鳥島。對違法捕鳥、灘涂挖蟶等開展清查。結合濕地景觀特征,精心規劃設置游覽線路,常態化實施濕地水鳥、植被、疫源疫病等監測。
【成效點擊】
營造了百鳥樂園。閩江河口濕地互花米草治理區、退養還濕區成為新的生態樂園,2019年水鳥、候鳥超過6萬只。2019年11月潭頭修復改造區水鳥數量達到5442只次,是2018年同期的3.5倍,并在區內觀測到東方白鸛、白琵鷺、黑臉琵鷺、鳳頭麥雞等該區域罕見水鳥。
打造了濕地名片。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2003年籌建以來,實現“十年三級跳”,2010年創建福建首個國家濕地公園,2013年6月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并榮膺“中國十大魅力濕地”“中國中華鳳頭燕鷗之鄉”等稱號,入選中國重要濕地名錄,成為“清新福建”的重要生態名片。
提升了綜合效益。通過設置公園攤位專區進行合理管控,為周邊居民提供113個就業崗位。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游客量達8萬人次,同比增長60%。
深遠海區生態養殖模式
【典型經驗】
連江縣推行深遠海機械化、智能化養殖和“網箱+海藻”生態化養殖模式,推動海洋養殖從近海區域向深遠海區域轉移。通過海底人工魚礁投放、海面海藻養殖與網箱養殖共存,形成立體生態養殖環境。引進社會資本打造深遠海養殖平臺,引導企業與海域周邊的村委會合作經營,由村委會負責將養殖平臺出租給漁民進行養殖生產,構建企業、集體、漁民三方有機融合、利益共享的發展機制。
【成效點擊】
建立自然資源“一張圖”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隨機空間各年份自然資源資產類別、面積、價值信息可視查詢,為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提供依據,為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提供數據支撐。
形成生態產品市場化“一條路”實現路徑。以海上智慧漁場項目和人工海藻場項目為試點,通過海域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市場化運營,獲取金融部門的資金投入,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項目。“振鮑1號”“振漁1號”實現下水試驗,可節省約60%的養殖勞動力,同時相對于傳統近海養殖海域,成活率提高10%以上,產品品質更優、價格更高。
創新海域價值評估、信貸模式。以人工海藻場項目為試點,主動對接農發行,開展示范區海域自然資源價值綜合評估,每畝海域估價約8000元。評估結果獲得銀行認可,并作出海域使用權證抵押的決定,打破此前須與固定資產捆綁抵押的歷史,為連江向深海進軍“松綁”。截至目前,農發行已提供6年期授信貸款1100萬元。
責任編輯:趙睿
- 風正帆揚黨旗紅——國網福州供電公司堅持黨建引領促發展惠民生2020-12-09
- 助力臺灣人才登陸發展 福州開通兩岸人才交流服務綠色通道2020-12-08
- 鼓嶺柱里將現“五彩林景” 提升改造本月展開2020-12-08
- 福州格致中學舉辦教學觀摩周活動2020-12-08
- 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打造千億元港口城2020-12-08
- 福州啟動第二屆志愿服務項目大賽2020-12-08
- 2020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群眾體育系列賽之一 圍棋邀請賽7日在福州開賽2020-12-08
- 最新!事關疫情防控,福州發布重要通告2020-12-08
- 市政協常委會議開展專題協商 林寶金尤猛軍講話 何靜彥主持2020-12-08
- 福州臨空經濟示范區藍圖展現 規劃面積145平方公里2020-12-08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馬尾馬限山近代建筑群升級“省文保”2020-12-0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