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2月23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徐文宇/文 保護區管理處供圖)記者22日了解到,對照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閩江河口濕地現有科考表明,保護區內國家重點野生動物由原有的54種增至80種。
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由5種增至2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由44種增至56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類的增加,更加確定了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區的重要地位。
閩江河口濕地,位于長樂區東北部潭頭鎮、梅花鎮閩江入海口南側,是福州地區保留下來的最大的原生態河口濕地,生態環境良好。
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于2014年,現有的8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80%以上為鳥類,包括“閩江三寶”(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黑嘴鷗、黃嘴白鷺、卷羽鵜鶘、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遺鷗、小青腳鷸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鴻雁、水雉、白腰杓鷸、大杓鷸、大濱鷸、小杓鷸、小天鵝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保護鳥類資源及其棲息地生態環境是保護區管理處工作的核心內容。
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18年開始,管理處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復濕地生態功能,包括治理互花米草等,豐富物種多樣性;“退養還濕”改造,擴大高潮位水鳥棲息地;劃定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燕鷗繁殖區及候鳥覓食集中區。
同時,保護區管理處還完善監控網絡系統,實現對濕地水鳥活動的遠程監控、實時監控;加強濕地資源監測調查,開展鳥類科考活動,掌握濕地資源狀況;建立建設國家濕地公園,有效分流人群,達到對候鳥“只可遠觀”的效果;加強日常巡護管護,嚴厲制止違法違規行為等。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閩江河口濕地生態日漸向好,候鳥種類數量穩定,互花米草治理區、“退養還濕”試驗區逐漸成為候鳥利用率較高的棲息地。保護區目前已發現鳥類266種,其中水鳥152種,每年遷飛停歇的水鳥超5萬只。保護區是全球瀕危物種聚集地中唯一一個可同時觀賞到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3種珍稀鳥類的地方。
相關鏈接
這些地方為最佳觀鳥地
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牛山馬山和保育區是林鳥密集區域,包括褐翅鴉鵑、紅隼、黑翅鳶、白胸翡翠、戴勝、斑鳩、伯勞等;臥龍灘涂棧道上可欣賞鴻雁、小天鵝及其他雁鴨類水鳥“;退養還濕”
試驗區冬季水鳥種類超過40種,是白額雁、短嘴豆雁、黑臉琵鷺、白琵鷺、針尾鴨、斑嘴鴨、鳳頭麥雞等的聚集區,運氣好的話還能偶遇長嘴鷸、半蹼鷸、紅頸瓣蹼鷸、東方白鸛等罕見鳥類。
工作人員提醒,游客要文明觀鳥,不穿鮮艷衣服,與鳥保持適當距離,不大聲喧嘩,避免打擾鳥類正常棲息覓食。
名錄32年來首次全面調整
2月1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聯合公布了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這是繼1989年1月首次發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后的第一次全面調整,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名錄全部476種(類)野生動物均予以保留,并在此基礎上新增517種(類)野生動物。
責任編輯:趙睿
- 閩江兩岸9公里精品夜景5月亮相2021-02-21
- 福建打出治理組合拳守護閩江“母親河”2021-02-21
- 閩江9公里精品夜景5月亮相 從三縣洲大橋到魁浦大橋2021-02-20
- 就地過年丨閩江燈光夜景慶新春2021-02-09
- 閩江北岸片區擬建成福州首善之區2021-02-05
- 海砂采礦權和海域使用權一起出讓 閩江口一海域拍出6.19億元2021-02-04
- 林嫩俤:讓“母親河”更潔凈秀美2021-01-28
- 市領導督導推進“兩江四岸”環境提升工作2021-01-19
- 福州開展“大干一百天,打造美麗新閩江”專項行動2021-01-19
- 林寶金:全面落實河長制河長日責任 推動閩江流域整體環境實現新提升2021-01-15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閩都民俗園“金牛獻福”文化活動順利展開 紛2021-02-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