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西湖公園的桂齋前張燈結彩,福州千百年來熱鬧的“元宵狂歡季”揭開了面紗一角。
三山詩社社長李林洲和知名評話老藝人林民璋25日接受記者采訪,揭秘福州元宵節的“獨家”特色,帶領讀者“穿越”在這個傳統節日的璀璨今昔中,感受老福州人元宵節的“花式玩法”。
福州花燈有多美?
宋代曾獲“全國最佳”
福州的元宵花燈制作始于漢代,制作精良,富有特色,在宋代曾被列為京都燈節的上品,相當于全國最佳。《武林舊事》記述入京的福州元宵花燈“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澈心目。”福州元宵花燈中的桔燈、菜頭燈、蓮花燈等,形態別致,色澤鮮艷,獨具福州鄉土生活氣息,引人注目。
李林洲介紹,福州元宵燈會在宋代是被大力推行的“官方活動”。據王應山《閩都記》載,每到元宵節臨近,福州“沿門懸燈,通宵游賞,謂之燈市”。其時家家戶戶張燈懸門,十里燈街,紅光輝映。
這其中有個小故事,當時的州縣官吏,倡導大鬧花燈,下令每家每戶都捐燈十盞。郎官巷詩人陳烈憤然在鼓樓掛上一盞詩燈:“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據傳,此后官府不再強令百姓捐燈。
“花式”送燈啥奧妙?
諧音又有人情味
元宵節福州民間送燈是延續至今的傳統習俗,許多福州人小時候都收到過外婆送來的花燈。楊慶琛的《竹枝詞》形象地描繪出當時福州民間送燈的盛況:“天賜麟兒繪彩繒,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釵卸,又報娘家來送燈。”
除了熱鬧喜慶,其實福州的“娘家送燈”還有許多講究與奧妙。知名評話老藝人林民璋介紹,福州人之所以喜愛“送燈”這一習俗,是因為在福州話里,“燈”與“丁”諧音,送燈有“添丁”的吉祥寓意。
而且送燈有講究,送燈的任務多由親家舅承擔。姐姐出嫁頭一年送“觀音送子燈”,親家舅用甘蔗挑著送去;第二年若新娘順利懷孕,送“孩兒從盆燈”,保佑平安生產;第三年送“狀元騎馬燈”,希望新生兒將來有出息,高中狀元;如果三年還未生,第四年娘家就送一盞“桔燈”(“桔”福州話同“急”音),表示此事要加急啦!
元宵節有哪些美食?
老福州“三粿”還流行
在元宵節送燈習俗中,福州美食也沒有缺席。林民璋說,過去親家舅送燈時,常挑著裝有“糖哥餅仔”炒米糕、蠣房、蒜頭、豆腐、柑、橘、梨等食物的小桶或缽到姐夫家。蒜頭、柑、橘都象征多子多福。
元宵節之夜,老福州人還吃“三粿”,也就是糖粿、芋頭粿和菜頭粿,它們現在還流行。也有人家做的是福州的炊肉丸。
元宵節吃元宵,則是改革開放后外地人帶進來的習俗,并逐漸被福州人認可。元宵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主要分咸的和甜的,但是吃元宵都象征: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
閩都元宵燈會有多久?
有時延至農歷三月
李林洲和林民璋都提到,歷代福州元宵燈會都有不同。唐宋多為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八;明代為正月十三至正月二十二;清代為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
舊時,因為平時官府有宵禁,因此敞開城門的元宵燈會就成了城里城外百姓難得的狂歡機會。郊外人家入城觀燈,人山人海,熱鬧非常。佳節期間,城內閩山廟、南后街、茶亭街、中亭街一帶,燈火通明,通宵狂歡。再結合三坊七巷的里坊制度看福州人如何過元宵,別有一番趣味。
加上迎神賽會等活動,福州人的元宵燈會實際上是一個超長的“狂歡季”,時有延至農歷三月的情形。
賽詩鐘、燈謎會
老福州的玩法很文藝
“春燈絕勝百花芳,元夕紛華盛福唐;銀燭燒空排麗景,鰲山聳處現祥光。”這首描繪昔日閩都燈市和鰲山盛景的詩,讓福州的元宵節帶上濃厚的文學氣息。清代中期以后,門檻頗高的賽詩鐘活動加入了元宵節歡慶的傳統節目之中。其中,西湖的賽詩鐘活動尤其熱鬧。
不僅如此,每逢元宵節,福州城中各個地方都舉辦燈謎會。眾多喜氣洋洋、饒有趣味的燈謎不僅受到各階層歡迎,也是千百年來福州盛行的親子活動。現在的西湖公園、臺江文化宮、煙臺山等處都是舉辦燈謎會的傳統之地。
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 文/攝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部署平安福州專項行動推進工作2021-02-26
- 首屆中國跨境電商交易會3月在福州舉辦 已報名采購商逾3萬人2021-02-26
- 2021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線下主會場活動舉行2021-02-26
- 市委市政府召開安全生產工作視頻會議2021-02-26
- “福榕500”優秀青年人才交流活動舉行2021-02-26
- 客運值班員羅雄:日行兩三萬步 用腳丈量春運2021-02-26
- 2021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線下主會場活動側記:年的味道、幸福的滋味!2021-02-26
- 福州市將打造33個省市級建設樣板2021-02-26
- 福州晉安城管拆除違建鐵棚2021-02-26
- 福州市第二醫院建設“5G+智能院前急救平臺”2021-02-26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王命瑞:讓大山深處飛出2021-02-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