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今年春節,福州馬尾區的船政文化景區,成為熱門打卡點。升級改造后開放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新增了老插床、左宗棠創辦船政奏折等珍貴老物件、文史資料等,不少游客慕名而來。
“七天假期,船政格致園、船政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還有羅星塔公園和昭忠祠等深受游客喜愛。船政文化景區接待人數37070人次,占全區總接待人數的三分之一。”馬尾區旅游(事業)發展中心主任林財能介紹。
活化船政文化遺產,打造成網紅點,馬尾區積累了不少經驗。為了迎接世遺大會,打造特色閩都文化,馬尾區投入巨資建設船政文化城、船政博物館等,為船政文化遺產找到了家。同時,通過延伸文化內涵、利用科技手段,探索“船政+”,打造具有閩都特色的文化品牌。
游客與AI機器人合影。
大手筆,打造中國船政文化城
今年,福州市提出打響五大國際品牌,閩都文化便是其中之一,而船政文化是獨具特色的閩都文化品牌。如何借力世遺大會東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馬尾區大手筆投入,把船政文化做大做強。
近日,中國船政文化城、船政博物館等與船政相關的多個項目,紛紛集中對外開放。其中,春節假期,船政文化城新開放的船政片區老建筑、繪事院,以及船政格致園、船政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等,吸引了眾多游人參觀。
“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城是馬尾整合資源大手筆建設的項目,也是省文化產業十大項目之一。”福州中國船政文化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項目,讓船政相關遺跡從“工業遺產”留存,提升為宣傳船政科學與愛國、自立自強精神的重要載體。
船政老建筑的修繕保護,面臨著不少難題。比如,鐵脅廠是造船廠片區內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幾經磨難,僅剩一個鋼構架遺留至今。“由于處于沿江地帶,潮濕的氣候容易銹蝕鋼構,為了保護它,我們在外圍構筑起一座鋼構玻璃房,將原有鐵脅廠鋼構以文物的形式在內展現。”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的黃平說。
此外,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機裝車間,此次修繕前已成為危房。“本來需要拆除,但為了留存歷史,我們在原有的土木框架結構上包上了鋼材,起到加固支撐的作用,并將原本的黃土砂漿一點點剔除,換成了水泥砂漿,以此來抵御沿江的潮氣。”黃平說。
除了鐵脅廠和機裝車間,項目一期還重點修繕綜合倉庫、機裝課倉庫等廠房以及相關建筑,同時建設船的誕生廣場、1866廣場。船政文化城船廠片區保護修繕項目以尊重歷史為首要前提,同時通過引入雙創項目,發展文化產業,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老插床。
添內涵,船政文化遺產有了家
“船政博物館這次重新開放,有了不小的改變。”近日,位于馬尾區的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經過整整一年的閉館改造,館內煥然一新。博物館負責人王芳告訴記者,博物館趕在春節前對外開放,很快成為船政文化愛好者的打卡點。
改造后的展廳面積有2600多平方米,展覽分為“船政成功”“育才強邦”“制器救國”“向海圖強”等四部分。“展陳內容和形式設計都優化了不少,更加合理,還新增了不少史料、文物和最新的研究發現。”王芳介紹說。
這次升級,也讓很多與船政文化相關的文化遺產有了家。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成立于1998年,在2004年進行過全面改版。經過十余年的運行,館內存在設施老化、展陳內容需要更新等問題。本次升級新增了數十件珍貴文物,其中就有船政創辦初期進口的生產設備——插床。
“船政創建之初,為了學習歐洲的艦船工業科技,曾通過洋人員工在歐洲選購機器設備。這臺1867年法國生產的插床,就是第一批運到船政的進口生產設備,可用于切削金屬件、加工鐵板鋼鉚釘孔等。”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悅說,它是國內現存較早的機床之一,也是船政創建史的見證者。
這臺老機床命運坎坷,在抗日戰爭時期被轉移到南平,抗戰勝利后運回馬尾造船廠,后來又被轉移至三明機床廠。2019年,插床被征集回馬尾。如今,博物館重裝開館,老插床首次展出,經過顛沛流離之后,它終于找到了歸宿。
找到歸宿的,還有不少文物。此次展陳,薩公仁壽堂石碑、閩籍海軍將領黃鳴球的艦上辦公桌、印有甲午海戰前“平遠號”戰艦的報紙等都是第一次與市民見面。博物館的二樓,還展出了左宗棠奏請清廷創辦船政的第一份奏折復制件等。
“船政+”,弘揚船政文化新探索
文化遺產找到了家,還要活化利用。早在2014年,紀錄片《船政學堂》在央視播出,讓全國人民更加熟知船政文化,這也讓馬尾嘗到了甜頭。
近年,當地總結經驗,探索“船政+”的文化融合方式。其中,“船政+非遺”讓固定的船政遺跡遺址裝入豐富的本地非遺,雙雙“活”起來。
去年9月,馬尾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開館。場館,是船政歷史文化建筑——原圣教醫院門診樓館;館內10余個非遺項目展出,涵蓋了傳統舞蹈、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傳統美術等類別,吸引游客紛至沓來。
非遺的“動”與場館的“靜”相結合,讓老場館有了新生機。“有新意、有內涵、有科技、有溫度,這是馬尾非遺展示館的特點所在。”馬尾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副局長林和斌介紹,建設場館投資約300萬元,并用上了現代科技手段,實現了動態展示。
“利用場館,我們還通過組織歌曲創作、戲曲編排、出版物編寫等方式,宣傳馬尾民俗文化。”林和斌說,去年,由馬尾海峽閩劇團創排的《龍臺駙馬》,獲得省第九屆百花文藝獎。村歌《如畫白眉》,展示了白眉村豐富的僑文化;《你好,閩安》,體現了古村閩安的韻味。
當地還探索船政+新技術手段。春節假期,馬尾嘗鮮線上船政文化展示,以微信公眾號、AI技術等,開展“AI上馬尾、云游船政”直播、船政文化網絡知識競賽、閩劇經典劇目線上展演、線上非遺展示等活動,讓文化遺產走入市民的視野。
(記者 段金柱 吳旭濤 通訊員 王曉霞 吳丹紅 章盈旖 文/圖)
責任編輯:趙睿
- 家門口就能查 馬尾啟用5G便民自助服務區2021-02-26
- 馬尾檢察官上門送溫暖2021-02-26
- 馬尾十大專項行動構筑高質量發展2021-02-25
- 馬尾區重點企業逾2000個崗位等你選2021-02-23
- 馬尾近鄰黨建拉近黨群干群距離2021-02-22
- 馬尾打造2.0版垃圾分類模式2021-02-22
- 馬尾:優化營商環境 全力服務企業2021-02-18
- 抵制“舌尖上的浪費” 馬尾開展文明餐桌志愿服務2021-02-10
- 市領導赴馬尾區調研船政文化城項目2021-02-09
- 我國自制首架水上飛機1∶1復原模型亮相2021-02-09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罕見!長樂一村莊發現2300多年末代越王宮2021-03-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