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3月18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丹 通訊員 蘭巧瓊)平時身體挺好,沒有肝病史,卻突然全身乏力,皮膚、眼球、尿液變黃,成了“小黃人”……近日,兩位女士皆因不科學服藥,導致藥物性肝損傷。
今天是全國愛肝日,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重癥肝病區高海兵副主任醫師提醒,近些年來,因不科學服藥,藥物性肝損傷發病率逐年飆升,市民們要明白“是藥三分毒”。
黃疸型肝炎找上門
原來是“黃藥子”惹禍
陳女士今年50歲,來自南平。一段時間來,她總感覺乏力,吃不下飯,而且臉色發黃,尿液也很黃,疑是肝臟出了問題,于是她來到福州的孟超肝膽醫院就醫。入院時做了肝功能檢查,結果顯示,她的總膽紅素高達正常上限10倍以上,轉氨酶明顯升高。醫生以黃疸型肝炎將其收治在重癥肝病區。
陳女士并沒有肝炎病史和家族史,平時身體很健康,也沒有飲酒的習慣。進一步檢查后,醫生還排除了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梗阻性黃疸等引起肝炎的常見原因。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重癥肝病區林明華主任醫師再次仔細詢問病史,并注意到陳女士有甲亢病史,入院前可能接受過甲亢治療。再三追問下,陳女士回憶起,發病前曾服用過一種名為“黃藥子”的中藥。
該藥引起肝損傷的副作用較明確。至此,病因明了,陳女士是藥物性肝損傷。經過針對性治療后不久,陳女士就痊愈出院了。
亂吃何首烏米糊
兩度因肝炎入院
平潭的林女士前陣子也因藥物性肝損傷住了院,只因連吃了兩個月的何首烏米糊。
林女士今年40歲,身體挺好的,但一個月之內卻兩度因為乏力、惡心入院治療。第一次,她在其他醫院做了肝穿刺活檢,病理考慮可能是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療半個月后出院,可還沒10天再次發病。這一次,她被送入孟超肝膽醫院。
在重癥肝病科,高海兵副主任醫師發現,林女士的轉氨酶嚴重超標,肝功能嚴重受損。詳細追問病史,很快找到原因。原來,林女士40出頭就有了白發,所以很苦惱,在朋友推薦下,嘗試食用加入何首烏的養生米糊,一連吃了兩個月,第一次出院后也在堅持吃。
“你這是藥物性肝損傷!”高醫生分析,第一次林女士在其他醫院治療時,由于沒有考慮到藥物性肝損傷,所以才誤診為病理類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
高醫生介紹,何首烏分生首烏和制首烏,二者均有毒性,制首烏是何首烏的加工產品,毒性相對小。201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就發布提示,提醒關注口服何首烏及其成方制劑可能有引起肝損傷的風險。
找到病因對癥治療后,林女士病情很快好轉,不久就出院了。
無論中藥還是西藥
都需醫師指導服用
高醫生介紹,許多藥物進入體內代謝都需要經過肝臟,而其中有一部分藥物,如果短時間內超量或者是長期服用,就會損傷肝臟,即造成藥物性肝損傷。
近年來,因盲目食用中草藥、保健品等導致肝損傷的病例越來越多。那么,是不是意味著何首烏、“黃藥子”等有肝損傷的中藥就完全不能使用?
“并非如此。”高醫生表示,中醫的規范治療要思辨而行,因人施方,個體化辯證治療,要拿捏好分寸,方能藥到病除。一味地道聽途說,或者病急亂投醫,可能適得其反。而且藥物性肝損傷也與患者體質和用藥劑量有關。就像有些人對芒果、海鮮過敏一樣,有人對一些中藥材比較敏感,容易發生肝損傷。
他提醒,不僅是中草藥,西藥也是一樣,“是藥三分毒”,都應該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不能自己隨便買來服用,也不能因為想要追求治療效果,就盲目增大藥量。此外,在服用已知的有可能引起肝損的藥物時,更要定期檢查肝功能。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最新進展!福州地鐵4號線、5號線部分站名調整2021-03-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