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福水福州城,有福之州人有福。三山城中鼎峙,兩江悠然穿行,山水風光與自然肌理,深深鐫刻在榕城街頭巷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近年來,福州牢記總書記囑托,在全市范圍建設城市綠道系統,打通“山—水—城”之間的步行聯系,400多公里濱河綠道、100 多公里環山休閑步道、125.5公里城市慢行系統,共同為市民帶去“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行路見蔭”的生態福祉。
綠色珍珠沿河布
蜿蜒流轉的內河,是福州綠色生態鏈上惹人心醉的亮色。如何能讓市民看水、親水、樂水,把枕水而居的幸福生活惠及更多百姓?福州的答案是:串起風廊、水道、綠帶相結合的立體綠色生態空間。
在白馬河沿線,一邊觸摸古韻,一邊感受清新,市民暢享愜意的水畔生活。這條全長4.86公里的河道,通過美麗“加法”,串起四季皆景的內河景觀帶。
打通斷點,是讓市民親水的關鍵。此前,白馬河步道有4處被舊屋、廠房等“攔截”。隨著“拔釘”行動順利完成,河道兩岸9.6公里步道實現全線貫通。
通了斷點,還得植入亮點。白馬河原先就有扎實的“綠底”,為讓市民從家門口出來就能親水、近景,原本被忽視的林下空間、小區周圍、公交站后的零散綠地都被系統整理,力求實現“白馬沿線處處景”。
隨著鼓樓、臺江兩區的18個串珠公園被精心串起,白馬河沿線景觀提升面積達45萬平方米。沿步道前行,有藍花楹、宮粉紫荊、紅花羊蹄甲等樹種,也有香樟、紅花繼木球等樹木點綴。生態駁岸間,黃菖蒲、常綠水生鳶尾、旱傘草等呵護生態的水生植物也已“入住”,為白馬河增色添彩。
即便在城郊河道,也是“應拆盡拆”,“串珠”造景。臺嶼河畔,圍繞“繁·花·道”主題,全長約1公里繁花似錦的綠道依河而建;流花溪畔,“香積煙雨”“流花疊影”等景觀節點,讓“花開時,溪水飄著花香;花謝時,溪面流淌著落花”的美景再次歸來……
流花溪畔好閑游。福州日報記者 葉義斌 攝
這些市民喜愛的沿河串珠公園,是福州大力打造水系周邊環境的具體體現。圍繞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加這一出發點,福州將沿河拆遷留下的空間通盤考慮、優化利用,通過種樹、修路、亮燈、造景、建園,串綠成線、串珠成鏈,讓生態型、社區型、文化型公園在不同河道、河段“安家”。目前,城內已有379個串珠公園、500.8公里親水綠道依河而建,為市民帶來“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行路見蔭”的幸福生活。
條條綠道山間行
山在城中,城在山間,一座座青山構筑福州綠色生態骨架。近年來,借著慢行系統全面推進的契機,一條條城市生態休閑步道紛紛亮相于青山綠樹之間,高空棧道飛架樹冠,生態步道穿梭林中。以福道為代表的一系列環山步道,成為福州又一張城市名片。
福道蜿蜒綠樹間。福州日報記者 池遠 攝
談起森林步道,不得不提貫穿整個金牛山的福道。西連閩江,東接西湖,貫穿五大公園,作為全國首條懸空鋼架城市森林棧道,福道吸引了無數市民游客的目光,也為后續環山步道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無障礙通行與生態理念,是福道的兩大突出特點。以前的登山道以臺階為主,坡度陡,行走難,不利于老人和孩子漫步。福道則以無障礙為核心理念,沿線以緩坡為主,不設陡峭臺階,即便推著輪椅也能悠然散步;傳統登山道容易破壞山林生態,福道打造高空棧道,更采用格柵欄鋪設橋面,給步道下方植物留足生長空間,最大限度保護生態。
吸取福道的建設理念,越來越多的環山步道與生態公園在一座座青山間悄然建起。去年10月全線貫通的福山郊野公園,是“生態、便民、健身、休閑、共建、共享”多種理念的集大成者:20多個出入口方便人們進出;觀景臺、充電站等便民設施隨處可見;無障礙步道上,隨處可見嬉笑的孩童與精神矍鑠的老人;24處生態景觀,讓市民時而置身巨大的隧道中,欣賞千姿百態的奇石景觀,時而拐入清澈的潭邊,感受水鄉意境……
高蓋山、飛鳳山、屏山等山體公園的山道也得到全面提升。未來,各大山道將朝著“智慧”方向靠攏,借助公共視頻、智能燈桿等設施,實現高效管理。這些公園以保護原生態自然植被、展現山林鄉野風貌為主旨,為市民提供登高游覽、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四大慢道串綠意
一邊是車水馬龍,一邊是鳥語花香;走出風景如畫的西湖,便可直通視野開闊的閩江。福州打造“吉”“文”“福”“樂”4條總長125.5公里的城市慢行步道,串聯城市山水,搭建起人與自然溝通的橋梁。
4條步道,或依山盤旋,或沿河穿行,各具魅力。“吉道”串聯光明港和森林公園,貫穿榕城南北;“文道”連接西湖和閩江,串起人文景觀;“福道”有全長33.5公里的“雙福環線”,主打山野閑趣;“樂道”聚焦慢行特色,主打健身休閑功能。
平坦舒適的步道上,藏著無數小驚喜:四條慢行步道不是簡單地“另起爐灶”,而是在原有道路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在打通斷點的同時,完善各類配套設施,增設景觀節點,為市民打造溫馨舒適的出行環境。各類下穿步道與過街天橋“相牽”,配合明晰的標識,讓市民在城市道路中也能找到各個出入口;清幽古樸的木棧道,帶人盡覽閩都千年風韻。
遍布大街小巷的慢行步道,既串聯山水風光,又連接起城市發展的古今脈絡。以慢行步道為“線”,福州系統整合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加強景點聯系,打造綠色網絡,也為沿線景觀節點“掛”上全新品牌。彬德水閘、流花溪、古城公園……乘著慢行系統的“東風”,曾經“隱藏”的城市景觀越來越被人們所熟悉。
以“綠”為基底,做好“花”文章。在慢行系統之外,福州著手打造城市立體花化景觀,做到四季有花、四處有花。港頭公園的黃花風鈴木、茶亭公園的荷花、森林公園的梅花……幸福之城,繁花似錦。
福州日報記者 孫漫 阮冠達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市政協深入推進“五個共同”協商工作機制,努力提升協商質量2021-03-25
- 福州市人大常委會進一步擦亮人大評議監督的“金字招牌”2021-03-25
- 福州基層理論宣傳“千軍萬馬”工程推動新思想深入人心2021-03-25
- 平安福州建設深入推進 打造人民滿意的幸福家園2021-03-25
- 福州:長者食堂讓居家養老有“知”有味2021-03-25
- 福州晉安黨史學習教育開好頭起好步2021-03-25
- 福州馬尾吹響全區學習黨史“號角”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2021-03-25
- 福州臺江:茶亭書場再開鑼 非遺評話說黨史2021-03-25
- 福州積極推進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創新發展2021-03-25
- 福州市婦聯用好用活教育陣地 提升女性綜合素質2021-03-25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在福州,“福”究竟是什么模樣?2021-03-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