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省唯一獲評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羅源縣, 抓產業、創機制、興文化,帶動各族群眾共同奔小康
打響“畬”字牌 給力鄉村振興
東南網4月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段金柱 吳旭濤 通訊員 劉其燚 黃益輝)3月2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期間到閩江學院調研。在校史和應用型辦學成果展示廳內,羅源縣霍口畬族鄉“青山綠水圖”“羅源裝”等紛紛亮相。
總書記的關心,讓羅源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鄉村振興引起更多人關注。羅源縣有27個民族成分,其中畬族人口2.2萬,占全縣總人口的8.2%,是我國畬族主要聚居縣份之一。
近年來,羅源縣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為契機,統籌謀劃民族鄉村振興發展,通過培育特色產業、創新體制機制、挖掘畬族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并發動全域宣傳,帶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取得良好成效。
今年1月,羅源縣獲評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成為我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區、市)。“我們將牢記囑托,鞏固創建成果,加快包括畬鄉畬村在內的所有鄉村的振興,繼續抓好產業發展、民族文化傳承弘揚等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動各族人民攜手奔向全面小康。”羅源縣委書記劉曉強說。
培育特色產業,讓畬鄉興旺起來
春暖花開,記者來到羅源縣霍口畬族鄉,眾多村民在菇棚采菇、烘菇,菇香四溢。
“去年,全鄉培育1000多萬袋食用菌,產值突破1億元,創歷史新高。”霍口畬族鄉黨委書記雷邦淼告訴記者。
霍口畬族鄉位于偏遠山區,是福州僅有的兩個民族鄉之一。振興鄉村產業,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礎。為此,羅源縣立足民族鄉村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探索發展特色產業。
“香菇適合在高山種植,而且效益不錯。一對夫妻一年可以栽種5萬袋,市場行情好的話一年可以收入近10萬元。因此,這幾年越來越多村民選擇種植香菇。”塘下村旗頭山生態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忠華說。
去年以來,霍口在塘下、南乾等核心發展區域的基礎上,新增帶動徐坪、西峰等區域共同發展。目前,霍口畬族鄉“兩翼”食用菌產業集群已經形成,輻射帶動2000余名畬漢同胞增收致富。
像霍口一樣,由于歷史原因,畬族聚居地大多地處偏僻,經濟相對落后,如何發展產業?
羅源縣在“特”字上下功夫,加大政策扶持,每年投入3000萬元發展花卉苗木、食用菌、茶業等特色產業,實現“多點開花”。如松山鎮八井畬村流轉土地200畝,建設畬醫藥種植基地,畝均創收8000元。起步鎮庭洋坂村盤活舊村1000畝竹林,發展“小徑竹”福筍產業項目,預計產值達500萬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和村民增收。
羅源縣還集聚提升特色產業,在霍口打造民族鄉村產業園,在這里,既可以種植,也可以進行技術交流、人才培訓、線上線下銷售等。目前產業園和游客服務中心已完成土建工作,水稻和果樹已種植200畝。
2020年,羅源全縣少數民族人均純收入1.5461萬元,同比增長6.5%,增幅高于全縣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去年10月,包括畬族村在內的所有建制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達到10萬元以上。
創新幫扶機制,引來金融“活水”
發展產業,需要資金。但少數民族聚集地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發展的啟動資金從哪兒來?尤其是新冠疫情發生后,更面臨不少挑戰。
去年初,羅源縣摸底了解情況后,推動霍口畬族鄉與羅源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開展政銀戰略合作,為該鄉食用菌企業、農戶推出“畬情貸”。
“‘畬情貸’產品面向霍口戶籍或者長期居住在霍口的農民,發放生產經營性貸款,利率最多優惠0.5個百分點。”羅源農信社霍口網點負責人林東明說。
“畬情貸”推出不久,黃忠華就享受了這一政策。“去年受疫情影響,合作社資金短缺,菇棚投入再生產遇到很大困難。”他說,“聽說鄉里有專門針對畬鄉產業的貸款,我就去申請。沒想到,貸到45萬元!”
數據顯示,去年,霍口鄉農信社共為1398戶農戶發放優惠貸款9798.5萬元,相較于商業貸款,節省利息48.9925萬元。
為擴大優惠對象,落實民族共建共享政策,去年9月,羅源縣委統戰部聯合農業銀行羅源支行創新推出“畬e貸”,只要從事種植、畬醫、畬藥、非遺文化等畬族相關產業的農戶,不受民族身份限制,都能申請。
“單戶授信額度最高可達30萬元。而且產品融資成本低、用款便捷,實現系統自動審批,一次授信三年有效,隨借隨還。”農行羅源支行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畬情貸”“畬e貸”,近年來,羅源縣針對不同地區、產業特點,量身定制了菌菇貸、鮑魚貸、花卉貸等專屬金融產品。同時,為破解擔保難等問題,該縣聯合福建農業融資擔保公司,探索實行“政銀擔”三方合作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金融活水。
激活畬族文化,文旅融合助振興
“鳳凰裝”,是具有代表性的畬族傳統服飾。2008年,畬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把現代元素融入傳統文化,可以制作具有畬族特色的文創產品。”近日,在松山鎮竹里村的谷倉畫院,福建省服裝創意設計中心主任、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副教授陳栩,為30名學員講解“鳳凰裝”的畬繡技藝。
“我們計劃半年內舉辦5期培訓班,每期培訓班學員不少于20人,培養出一批羅源繡娘。”羅源縣委統戰部負責人介紹,該縣還籌備建立畬繡基地,帶動農村婦女就業增收。
除了畬繡,羅源還保留了畬醫畬藥、畬拳、畬族銀飾等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成為羅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路徑。
2020年元旦,畬族文化民俗小鎮開門迎客。這是羅源整合松山鎮八井村、竹里村、小獲村資源打造的文旅拳頭項目,規劃建設生態涵養區、畬族文創區、休閑農業體驗區、畬族文化展示區、畬醫畬藥康養區等五個片區。
畬民雷炳金在小鎮里擺起了農家樂。“我們搭上了民族鄉村旅游的快車,小鎮開業后,慕名而來的游客很多,現在我一年的收入超過10萬元。”
八井村、竹里村是畬族村,小獲村是漢族村,共建民俗小鎮,促進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讓小鎮成為各民族共建共享、建設民族共同體示范帶的樣板。此外,羅源還提升“南洋—塔里”“水口洋—潮格”等民族共同體示范帶建設,陸續建成了一批畬村景點。
民族文化要“盤活”,還要走出去。去年9月,羅源民族文化數字云平臺上線。平臺利用“民族+5G互聯網”的創新成果,在全國率先打造“線上VR展廳+線下實景+電商帶貨”新模式的民族文化、經濟數字平臺。
“有了這個平臺,整個羅源畬族文化民俗小鎮都被搬到線上,只要掃描二維碼,就可以身臨其境地觀看3D效果。”羅源縣委常委、統戰部長謝婧介紹,在平臺上還可以購買烏米飯、青紅酒、七境茶等畬家土特產。自上線以來,平臺瀏覽量超14萬人次,線上帶貨銷售額超400萬元。
目前,羅源還在八井村山哈集市建設“直播經濟”平臺,打造石榴籽同心直播間,以數字賦能本地產業發展,助力民族鄉村振興,帶動各族群眾共同奔小康。
責任編輯:趙睿
- 羅源八旬老人義務講解紅色故事15載2021-04-07
- 羅源磹石村打造黨史學習教育陣地 三大展示館將亮相2021-04-07
- 羅源:西洋花海惹人醉2021-04-02
- 羅源壽橋村:石材村變“桃花源”2021-04-02
- 羅源舉辦“忠誠鑄平安”長跑接力賽2021-03-30
- 大威大成:獻給偉大的黨和不朽的老子2021-03-29
- 羅源:菌菇撐起“致富傘”畬鄉綻放“幸福花”2021-03-29
- 羅源大力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讓老人樂享晚年2021-03-17
- 羅源畬鄉辦起繡娘班 傳承發展畬族服飾傳統手工技藝2021-03-10
- 羅源縣城市品質提升工作推進會召開2021-03-04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國網福州供電公司:安全用電進校園 全力護航2021-04-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