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爆改成為“網紅”民宿,自媒體平臺收獲大量“粉絲”;荒廢老屋成為文化藝術空間,培養了多名農民畫家;古建筑變身書院,打造國學講堂……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近年來,羅源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堅持規劃引領,以保護傳統風貌、留住鄉村記憶、延續歷史文脈為主基調,充分挖掘鄉村古民居承載的歷史和文化記憶,活化利用、引人入宅,讓原本沉寂的鄉村古民居真正“活”起來。
唱好特色歌曲
青山環抱,綠水纏繞,走進畬族風情濃郁的松山鎮八井村,一幅水墨畫在眼前徐徐鋪開。
白墻、青瓦、石板路,夜枕星辰,朝聞雞鳴。拾級而上,畬鄉里民宿具有畬族風情的陳設配上古宅特有的滄桑,別有一番風味。
休閑庭院、花園、無邊際泳池、畬藥泡腳池、露天觀影平臺……畬鄉里民宿共有21間客房,還搭配有咖啡廳兼餐廳、畬族特色小鋪、戶外兒童樂園、共享菜園等休閑區域,一開業就成為“網紅”。“因為民宿在畬村里,后期我們還會引入畬族刺繡、畬族剪紙、八井拳、畬藥泡澡等畬族特色文化體驗活動,讓大家了解畬族文化。”民宿主理人林情告訴記者。
“誰能想到呢,畬鄉里民宿所在的房子此前已是半廢棄狀態。”八井村黨支部書記雷可壽告訴記者,近年來,羅源實行鄉村振興“聯村組團”發展,松山鎮整合八井村、竹里村等村的畬族文化資源,打造畬族民俗文化小鎮,每逢周末和節假日,許多游客涌入村中,感受畬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距離八井村幾十公里的鑒江鎮井水村,村口一棟用鮑魚殼裝飾成的房子別具特色。這種原生態的點綴,讓由老房改造而成的民宿“鮑漁憶夢”有著不一樣的氣質。坐在民宿門口的秋千上,望著不遠處的大海,享受著海風吹拂,可以讓心中的煩惱歸零。
福建井水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監朱雙鳳告訴記者,公司投資6億元打造井水漁村旅游度假區項目,其中“鮑漁憶夢”就是利用村里最具漁村特征的石頭厝進行改造升級,同時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豐富休閑娛樂、木屋、海上運動樂園等功能板塊,通過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讓漁村“潮”起來,煥發勃勃生機。
做好文化傳承
起步鎮潮格村現存唐宋至明清古民居20多座,由古厝修繕而成的潮格書院不時傳出朗朗的讀書聲。
作為儒學大家董仲舒的后裔村,潮格村尚學之風綿長,村里現存數量最多、建造最精美的古厝群是董氏一門12個兄弟所建的13棟宅院(明清建筑),稱作“三策堂”,厝內的“望眾鄉評”“耕讀傳家”“文魁”“武魁”等牌匾無不彰顯尚學之風。
現在,“三策堂”已改造成潮格書院和村文化活動中心。每逢周末的晚上,這里都是全村最熱鬧的地方,來自縣城的名師在書院開課,講授具有本土特色的國學。
“潮格書院是羅源送教進村的首個教學服務點,從最初只有10名學生到現在有50多名學生,甚至吸引周邊學生前來上課。”村主任董冰晨告訴記者,村里通過修繕古厝,打造特色古厝文化,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我們參考連江三落厝的開發模式,引進旅游企業,對閑置和荒廢的古厝進行保護開發,根據規劃,修繕后的古厝一部分發展特色民宿、一部分打造鄉村民俗文化館,打響古厝、‘尚書肉’(古法烹制的五花肉)、‘肩頭坪’等‘潮格三寶’品牌(羅源非遺項目)。”
西蘭鄉洋坪村入選省傳統村落名錄,對面厝、惜字爐厝、水頭厝等16座明清古民居保存完整,建筑面積達15066平方米。
“古厝是傳家寶”,洋坪村的村民們很早就認識到一點,2013年就拉開修繕古厝的大幕。為克服資金不足瓶頸,當地村民通過自發籌款、統籌“美麗鄉村”“幸福家園”項目資金等方式,逐步修繕古厝。去年4月,洋坪村被列入省級重點改善提升“十鎮百村”項目名單,獲得350萬元資金支持。隨著修繕工程、國學堂、休閑長廊等一批項目推進,古厝重新煥發光彩。
講好紅色故事
羅源是福州3個老區重點縣之一,在烽火連天的紅色年代,不少古厝內都留下感人的紅色故事。
白塔鄉百丈村的陳氏大院是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總指揮部舊址。1934年7月,由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領導的北上抗日先遣隊6000多人從江西瑞金出發;1934年8月12日進駐百丈村,在陳氏大院設立總指揮部;1934年8月14日凌晨,先遣隊攻克羅源縣城。
以紅色為底色,百丈村盤活陳氏大院等古厝資源,打造紅色旅游點,利用多方搜集的珍貴照片、史料及歷史文物,在陳氏大院設置紀念館。圍繞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總指揮部舊址,百丈村陸續建成戰前廣場、紅軍劇場、紅飄帶主題雕塑、紅軍食堂等設施,可滿足隊列操練、戶外拓展、體驗紅軍餐等需求,打造內涵更豐富、服務更完善的紅色研學基地。
西蘭鄉磹石村也修繕了葉飛居住地,依托楊家祖宅等紅色資源,改造成可容納600人的工農食堂(紅軍食堂),下一步還要建設紅色展示館,“弘揚紅色文化 唱響鄉村振興”鄉村酒吧假日音樂會也是該村的一大特色。
激活一池春水
古厝到底有多少種可能性?在松山鎮竹里村,充滿藝術氣質的“谷倉畫院”走出不少農民畫家。
谷倉畫院是由荒廢老屋改造而成的文化空間,以畬族文化為基礎,以當地畬韻為創作主軸,以毛竹為原材料結合漆工藝進行創作,形成產業鏈,通過產業注入的方式,讓文化旅游走得更加穩健。畫院組織畬鄉群眾參與繪畫、陶藝、編織等文創產品制作,增加農民收入。
飛竹鎮斌溪村同樣吸引了一批鄉村“追夢人”。來自福州市區的根雕藝術大師林興坦將村民廢棄的房屋改造成文武溪根雕館,不僅“移”來200多件根雕作品,還帶動一批有鄉土情懷的“鄉創客”來這里當“厝長”。
羅源縣相關領導告訴記者,羅源共有13個省級以上傳統村落,其中7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羅源注重古村落和古厝等保護利用,以保持傳統風貌、留住鄉愁記憶、延續歷史文脈為主基調,加大保護修復力度,同時結合生態農業、耕讀文化、紅色文化、畬族文化等業態進行合理有序的開發利用,通過保護實現利用,再以利用來反哺保護”。據介紹,今后羅源會適當鼓勵民間資金進入,讓有識之士來“認養”古厝,也會由財政出資收購或租賃一些古厝,積極尋訪古村落老居民、老藝人入駐,建立紀念館,作為文化教育基地,供青少年、游客學習、參觀和了解。
福州日報記者 任思言
責任編輯:趙睿
- 羅源:革命精神傳下去 紅色歷史活起來2021-04-23
- 羅源洋坪村打造明清風情古鎮2021-04-23
- 福建下黨首個“鄉村振興記者采風基地”揭牌2021-04-22
- 福州2020年度鄉村振興實績考核位列全省第一2021-04-22
- 福建日報評論:激活鄉間古厝 給力鄉村振興2021-04-20
- 漳州:激活“地標”效應助力鄉村振興2021-04-20
- 羅源:打好研學牌 “抱團”謀振興2021-04-19
- 長樂龍門村善用村財 推動鄉村振興2021-04-19
- 羅源百丈村打造黨史學習教育陣地2021-04-18
- 寧德市“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振興”網絡公益行活動啟動2021-04-16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官方指定用車交接完畢2021-04-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