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下午,福州南公園桑拓館內熱鬧非凡,炎熱的天氣抵擋不住諸多市民朋友的熱情,大家正認真聆聽著一場題為“文化遺產的大眾傳播”的講座。講座由臺江國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福州鹿森書店共同舉辦,主講人是深受網友們喜愛的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
南公園歷史上曾為清靖南王耿精忠家族的花園府邸,也是閩浙總督左宗棠設立的桑棉局所在地。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即將在福州召開之際,由故宮前“掌門人”在這處珍貴的歷史遺存內展開一場有關文化遺產的講座,格外有意義。
中國擁有最多的世界遺產
單霽翔首先談到了世界遺產的由來。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臺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5年中國加入了公約,到1987年開始有了第一批共六項的世界遺產——長城、周口店遺址、秦始皇陵兵馬俑、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和山東泰山。“當一些文化遺產進入世界遺產名錄之時,就完全改變和顛覆了我們的文化遺保理念。”
1997年,兩個在全世界并不出名的小城,山西平遙、云南麗江也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引發(fā)了一股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的熱潮。此后,我們國家?guī)缀趺磕甓加幸豁検澜邕z產申報成功,如2008年的福建土樓,2017年的廈門鼓浪嶼。
“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申報成功之時,中國就成為全世界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和意大利并列,都是55項。”單霽翔說,但是意大利的世界遺產比較多以早期的教堂、葡萄園為主,我們的則有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等等,所涵蓋的遺產范圍和規(guī)模無疑是全世界最多的。
更重要的是,在申報的過程中,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搶救和保護。在講座中,單霽翔用豐富的圖片進行展示對比,十分生動直觀。“比如良渚古城遺址,它在申報前就是浙江一個普通農村的景象。經過多年的環(huán)境整治,今日變成了一個大型的考古遺址公園,成為孩子們教育的課堂,人們能在數(shù)字博物館體會5000年前人們生存的狀況,年輕人在這里舉行文化活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遺產保護的力量。”
把壯美故宮交給下個600年
單霽翔是故宮博物院的第六任院長,講座中,他向市民朋友們重點講述了大家都非常感興趣的故宮故事。
故宮是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當單霽翔成為其中的工作人員,每天走在故宮里,走在游客中時,他最深刻的感受卻是:這些世界之最,人們并沒有能真切感受到。
“故宮規(guī)模大,但大部分區(qū)域都沒有開放;故宮的藏品豐富,但拿出來展示的不到1%。”所以,單霽翔開始思考:“我們有這么多的文化資源,給人們奉獻了什么?其實我們缺的不是文化資源,缺的是人文關懷,這必須要改正。”于是,故宮人開始進行了三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小到清理琉璃瓦上的雜草,大到修建新的文物庫房,一點一點進行著環(huán)境整治,妥善進行文物保護。
經過三年的環(huán)境整治,故宮9371間房子漸漸變得干干凈凈,開放面積以每年十個百分點以上進行擴大。今天,每一個走進故宮的游客,映入眼簾的是綠地、藍天、紅墻、黃瓦,他一定會感受到,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被保護修繕得如此之壯美,如此有尊嚴,也一定會感動于中國對文化遺產保護所作出的積極貢獻。
隨著開放面積的增加,故宮知名度進一步提高。2019年故宮博物院的參觀人數(shù)達到史上最高的1933萬人次,且35歲以下的年輕人突破了50%。“這說明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喜歡古老的紫禁城,喜歡正青春的故宮博物院。”單霽翔說,紫禁城建于1420年,2020年恰好是它600歲生日。非常欣慰的是,經過努力,我們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了下一個600年。
做節(jié)目講好遺產里的故事
講座中,單霽翔頻頻提到,中華有著5000年文明,我們有著豐富的遺產資源,要講好其中的價值和故事。
怎么才能講好遺產故事?單霽翔說,他們組建了一個“男團”,打造了一檔綜藝節(jié)目叫《萬里走單騎——遺產里的中國》,每個星期走進一處世界遺產,講述有關它的故事。這檔節(jié)目已于今年1月在浙江衛(wèi)視上線。
“男團”去到了很多地方。在福建,他們來到了廈門鼓浪嶼。關于鼓浪嶼,他們想要告訴觀眾的是,這里不僅僅是一個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在申報世界遺產的時候,鼓浪嶼最突出的價值,是保護了中國一個早期的歷史國際社區(qū),是文化間交流的一個特例,它見證了各種價值觀念的交匯、碰撞和融合。
“在申報世界遺產時,鼓浪嶼就將每天的接待人數(shù)進行了控制。申遺成功后,廈門自主自愿將這一數(shù)據(jù)繼續(xù)往下降,為的是保證島上一座座古建筑的保護和修復,以及合理的利用。”單霽翔說,今天當你來到鼓浪嶼,你會發(fā)現(xiàn)島上的鋼琴聲飄揚,小樂隊每天都在演奏。
“我們的節(jié)目還走進了福建土樓。福建土樓告訴人們,當年客家人跋山涉水來到這個地方,用當?shù)氐哪嗤梁湍静拈_始營造家園,根據(jù)當?shù)氐纳鐣h(huán)境抱團取暖。”單霽翔說,他們好奇的是,過去土樓能夠居住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那么今天小家族在其中的居住形態(tài)是什么樣的,怎么處理好保護與旅游發(fā)展的關系,這些都是新的課題。
講座的最后,單霽翔說,無論是和大家交流還是做節(jié)目,他最想分享的是這樣的心得:“一是在新時代,我們面對大量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資源,今天應該通過努力讓它們擁有尊嚴;二是我們保護這些文化遺產,要讓它們有尊嚴地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力量,絕不是拖后腿;三是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要惠及廣大民眾,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受到這些文化遺產對現(xiàn)實生活所作出的貢獻,人們才會熱愛文化遺產,加入到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列。在福州,我們身邊的實例就是三坊七巷。”
(記者 李艷)
責任編輯:趙睿
- 省人大常委會來榕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情況調研2021-05-12
- “80后”教師:潛心研究宣傳文化遺產恒久價值2021-04-12
- 福建持續(xù)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力度: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2021-03-22
-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總書記這樣說2021-03-22
- 在星羅棋布的文化遺產里遇見泉州2021-03-16
- 泉州這里將建全國一流的文化遺產研究新高地2020-12-22
- 我國文化遺產領域首個多場耦合實驗室正式投運2020-12-18
- 福建多措施保護文化遺產 明確不得大拆大建2020-10-22
- 有促有糾有查有曝光 泉州十二條措施力挺文化遺產保護2020-10-15
- 倉山:手牽手保護文化遺產 心連心同慶國慶佳節(jié)2020-09-29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海交會新疆奇臺館展出百種特產 旅游招商推2021-05-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