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的仁洲村,是閩侯縣荊溪鎮著名的革命老區村。1944年,關源地區農民池治光、邱孟光等人以“一把菜刀、四十五把刺魚刀”為武器,自發組織抗敵護村隊,后在中共閩江工委(城工部的前身)的領導下,投身革命斗爭。
近年來,隨著鄉村發展,仁洲村應聲而起,通過保存和修繕革命舊址遺跡,開展紅色研學,講好革命故事,讓紅色記憶在新時代發揚光大。4月,修繕一新的池治光祖厝作為中共閩浙贛(區)省委城工部五縣中心縣委西區工委遺址和村史館對外開放,這是閩侯首個鄉村紅色旅游基地,吸引一批批干部群眾到此參觀學習。
以星火燎原之勢組建革命隊伍
荊溪關源地區以地勢險峻著稱,是東連小北、大北游擊根據地,西進林森(現閩侯)、閩清兩縣的咽喉雄關。
1945年,中共閩江工委派林白等人到此組織“二五減租”和“抗丁、抗稅、抗糧”等革命活動,廣泛組織抗丁會,從中發現積極分子,培養骨干,發展地下黨組織。“當時偽保長、鄉長等人經常無理征稅、抓壯丁,導致很多家庭妻離子散。”仁洲村黨支部書記邱衛星說,后來偽保長再次帶鄉自衛團來抓壯丁,抗丁會骨干王亦潘等人持菜刀半路攔截,將人救回,使抗丁會名聲大揚,迅速發展到500多人,深受廣大群眾擁護,同時涌現出池治光、陳惠民、潘先燦、池治平、邱孟光等一批革命骨干。
1947年8月,中共閩侯西區工委在仁洲村成立,關源地區也成為了拱衛五縣中心縣委機關和大小北游擊區的堅強堡壘。西區工委積極響應五縣中心縣委“赤手起家,自力更生”的號召,其中,池治光還帶頭賣掉田產,購槍組建武工隊(關源游擊隊的前身),為革命斗爭奉獻力量。
發揮地形優勢 避開敵人多次圍剿
位于仁洲村的國家森林生態保護區——三疊井景區每年吸引眾多游客,其中的蝙蝠洞曾是中共五縣中心縣委活動據點之一,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庇護了一方百姓。
邱衛星介紹,西區工委駐扎仁洲村期間,關源地區曾多次遭國民黨圍剿,后來,時任五縣中心縣委書記林白在仔細查看了三疊井到蝙蝠洞的地形后,認為蝙蝠洞地形險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而且不容易被敵人發現,便把蝙蝠洞作為攻防的據點。每當遇到敵人圍剿,游擊隊和村民就轉移到洞內,成功避開敵人的一次次圍剿。
1949年1月,中共五縣中心縣委在王大坑成立西區游擊隊,對敵開展武裝斗爭。蝙蝠洞也就成了中共五縣中心縣委西區工委、西區游擊隊常駐地和戰時指揮部。
“依托這段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村里在2019年啟動了池治光祖厝修復工作,并結合三疊井景區發展,總結出‘游覽三疊井、慢享仁洲里,弘揚光榮史、振興老區村’的‘仁洲模式’。”邱衛星說,圍繞這20字“真經”,近年來,仁洲村重點開展改善人居環境、完善村莊基礎配套設施整治,并準備通過盤活村莊土地資源、閑置古民居等措施,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旅游服務業,老區村貌也隨之煥然一新。
修繕革命遺址 打造黨史教育基地
如今,一走進西區工委舊址,映入眼簾就的是一個分布有序的紅色紀念館,紀念館內設四廳兩室兩館,面積385平方米,共2層。紀念館以“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記憶”為主題,分為城工部西區工委歷史展廳、黨建廳、村史展廳和家族館四個板塊,通過文字、圖片、場景、聲像等形式,再現仁洲村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的光輝歷程。
隨著閩侯黨史教育工作不斷深入,全縣上下通過開展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讓黨史光輝照耀首邑大地。
“我們致力將紅色紀念館打造成為閩侯縣基層黨建示范點、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愛國教育基地和紅色鄉村旅游基地,為各單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平臺。”荊溪鎮相關負責人說。今后,仁洲村將依托三疊井森林公園、龍山會議紀念館等紅色資源,開展紅色鄉村旅游,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
福州日報記者 葉欣童 通訊員 黃金彪
責任編輯:趙睿
- 閩侯:濱江新城提速發力 八閩首邑生機奔涌2021-05-18
- 重溫習近平的“紅色足跡” 從革命精神中汲取前行動力2021-05-18
- 這個假期,閩侯節日消費緣何火爆?2021-05-14
- 閩侯大目埕村科技特派員孔祥鋒:探索農旅融合 助力鄉村振興2021-05-13
- 黑科技“量身” 閩侯對鎮國寶塔等進行三維測繪建檔2021-05-13
- 閩侯全力打造千億現代化汽車小鎮2021-05-13
- 講好大湖革命故事 古縣衙內辦起紅色展覽2021-05-12
- 閩侯徐家村古村落風貌區 分分鐘拍出唯美古風大片2021-05-12
- 閩侯青口文體中心一期修繕完工2021-05-12
- 占用公路擺攤 閩侯一村民被罰千元2021-05-10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展會結紐帶 兩岸一家親 海交會“融”出新格局2021-05-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