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厝〉序》中提出:“保護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傳統風貌和個性”。作為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的承辦地,福州立足古厝特色,以“世遺大會”為契機,將福州古厝的影響力與城市發展機遇緊密結合。閩都古建筑是福州歷史文化的實證,福州市委宣傳部特別推出“喜迎世遺大會,走進閩都文化”系列報道,邀請福州本地專家學者講述福州故事,傳遞閩都文化。今起推出第一篇,敬請持續關注。
《古建筑的環境經營》
作者:盧美松
中國傳統文化對古建筑有比較嚴格的生態環境要求,因此古人重視堪輿學(又稱地理學、風水學),實乃古人探索生命與環境的依存關系的總結,是古人從天人關系的感悟中所產生的深入思考,不應簡單地斥之為迷信或偽科學。
羅哲文先生認為,風水學是中國獨特的文化體系,它融合地球物理、天文氣象、水文地質、生態景觀和宇宙生命信息等多種學科于一體,并且汲取哲學、美學、倫理學和宗教、民俗等眾多門類的智慧。它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與系統性。其宗旨在于追求理想的生活環境,要求人類順應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主張人類要有節制地利用自然,獲得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效果。堪輿學不同于民間的“風水術”,那是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主觀意識。
風水學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以“崇尚和諧”為宗旨。追求自然情懷,認為“人之居處,以大地山河為主”,建筑物與自然環境應當融為一體。凡動土建筑,皆與風水學有關,所以先人重視對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文、地理等)進行深入考察。我們保護古厝,不僅為保護古建筑,實亦為保護傳統的生態環境與生活要素;更進一步,還可以激發人們研究古人對建筑環境選擇、建筑格局安排、場所布置,以及為適應自然環境、利用生態要素所作的規劃。由此也可探知古人的人生理念與生存智慧。
閩都文化中建筑文化內容十分豐富。閩都古建筑留存至今是福州歷史文化的實證,承載了許多名人故事,是寶貴的文化資源。對于福州為什么會有這么豐厚的建筑文化資源,宋人曾鞏在《道山亭記》中有過簡要的說明:“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麗相矜,雖下貧必豐其居。”一段話說盡福州古厝建造的傳統緣由。實際上,閩人對古建筑修造的風水要求是嚴格而執著的,建筑風水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要重組成部分。
羅南軍 攝
一、風水學在建筑規劃中的應用
(一)城市選址規劃。古人認為這關系到國家與種族的命運,應體現傳統的禮儀觀念與天人相應目的。西晉首任晉安郡嚴守高,創筑郡治子城即敦清堪輿名師為之相地定位。
其中首重“龍脈”所在,注重氣勢脈絡的都邑形勝,即山巒的來龍去脈與城邑憑依。講究空間布局;注重水源的利用(“河水之彎曲,乃龍氣之聚會”)。認為水能聚氣,以環抱狀為優,因福州城外江流有烏龍、白龍二江環繞,城內密布諸多河流溝浦,以為城市的血脈循環。還要注意城市內外交通的便捷與安全防御的要求。此外,建筑者還考慮傳統文化理念中的象征與隱喻,如以人體之四肢與經絡穴位作比喻,穴為陰陽交會之樞紐,象征生生不息;內部溝通聯絡,猶肢體部位與脈絡舒展。《易經》曰:“陰陽交合而萬物化生。”城市布局要體現人類的生存理念。
古代文化的最高準則,在于實現“天、地、人”三才的統一。故從風水學角度考慮城市的選址,重在確定城市外部環境的安全、穩固,體現內部居住環境的舒適、方便。從總體上看,注意城市空間組織的合理與周圍環境的統一,做到人文與天文、地理的和諧。
福州城市建設規劃的出現,有記載的應從西晉首任晉安郡守嚴高開始。他為創建郡城,傳說找了著名堪輿師郭璞,咨詢新城的定位、朝向及規模等。相傳郭璞為此而作了《遷城記》銘刻于石,其銘曰:“泰康之載,扦插甌基。四邑牢城,層巒三徑。洪許南流,瑞龍地應。其主螺女,現對花峰。千載不雜,世代興隆。諸邦萬古,繁盛仁風。其城形狀,如鸞如鳳。勢氣盤拏,遇兵不驚,遇荒不饑,逢災不染。其甲子滿,廢而復興。”這一銘記被稱為“近形家言”。是否真是郭璞之言,無從考實,但其記載說明,應是有所咨詢而傳留下來的城建規劃說詞。
古人認為,城門以迎山接水為佳。不開東北門(鬼門)。東門應高于西門,所謂青龍砂高于白虎砂;北門樓要高于南門樓,為達藏風聚氣之目的。北門為迎氣門,接得水,迎生氣,門樓要高大,以枕山為便。從美學上看,自北往南利于賞景觀風;從高處俯瞰,可以觀覽全城情勢,控御街坊市井。
進而以全城的主要建筑群(衙署、學宮、寺廟、坊巷、民居及官學、書院),自北向南,左右對稱布局,構成貫穿全城的中軸線,各種公共建筑也繞軸展開。衙署背靠祖山(主山),面對朝山(案山)形成對景;還有左右連綿之高山為輔倚,以壯城邑之形勢。以中軸線控帶城市的規模,以城池圍護市井的格局,保障城市的安寧。
古人重視水源的利用,規劃以水流環抱全城。因為傳統文化重水,認為“水善利萬物”,是生命的保障,財源的象征,是人才的孕誕者。故須臨水建城,或引水入城,以改善城市空間布局,保障生態與生活,體現“環抱有情”的意象。
美麗的西湖風光。葉義斌 攝
(二)村落民居區位選擇。中國傳統居住方式是聚族而居,故重陽宅經營。清人姚廷鑾在《陽宅集成》中稱:“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首發,水須環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萬金。”說明古人對民居、村落住宅選址重在山形水勢,也是出于藏風聚氣的考慮。選址在背山面水之地:靠山狀如交椅,遠處面山則勢如筆架,主文運;前有溪水如玉帶環腰,以進財聚氣。在住宅建筑中,確定選址方位的程序是:一看山脈(龍脈),二看水口,三看來水,四看分金。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選擇住宅方位與山水的最佳配合。
鄉野之間的聚落建筑,包括土樓和大戶民居,對左右前后四方位置的甄選,都注意到屏山、案山的來龍去脈,有法度方面的講究。要求建筑高低錯落有致,遠近搭配相宜,大小層次分明。房址選擇在好山水、多草木、肥土壤、便耕作、善守御、利交往、富光照的地點。從生態環境看,在于選擇空間大、視野寬、空氣好、生態美、余地足等優越條件,以保證現實生活的優裕、安寧與將來的發展。
陳昊翔 攝
(三)城市庭院建筑布局。富貴人家的宅第建筑更為講究,他們借助風水學指導,體現“天人合一”思想,表達富于變化的審美價值。大建筑群也以庭院布局為基礎,其區別在于規模、用料和精細程度等。
福州傳統建筑的庭院布局
(1)圍墻院落,以三進或多進排列;
(2)以高墻分割、以走廊聯系,形成外閉合而內聯通的基本格局;
(3)縱向有中軸線,橫向大體左右對稱,廳堂居中,主建筑在主軸線上,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為原則,主次分明,次序井然;
(4)以天井(庭院)解決通風、采光、排水、交通等需要;
(5)以檐廊、走廊形成屋內交通,與自然和諧;
(6)重重院落相連接,可分別向縱、橫兩方向發展,形成若干進或連排跨院形式,以滿足不同需要(人員發展和多種使用功能)。這種布局既考慮使用功能,又蘊藏倫理規范、禮儀訴求與文化品位,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意味。
坊巷晨曦。吳伯鋒 攝
二、風水學對古建筑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的陰陽學說對古代建筑影響甚大。如“周易”的象數之說,對建筑設計就有明顯影響,按“陽數設計”,形成陽數等差,用哲理數字進行奇巧構思。把陽的手法與陰的設計(內涵)結合起來,形成數字排列,反映人們的自然審美規則,包含某種哲學寓意;數據反映陰陽變化,形成邏輯規律,體現主體美感。《黃帝宅經》稱:“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居宅設計體現陰陽的變化與結合,可以對應社會倫理道德,體現并規范家族中的人倫關系。
五行學說影響古代建筑,在于土木是千年不變的主要建筑材料。土木均由有機物體構成,用做建材符合“天人合一”,自然與人文相應的理念,有利于營造者們追求的“養生環境”。建筑木構架按照動靜結合的原理,以榫卯連接緊固,可以韌性應對突發震動,可以抵御災害,避免傷害。
古人主張的形勢說,在理論和實際上也影響古代建筑構造。風水學立足于整體和宏觀,強調建筑之“點”與“面”的關系。旨在讓人“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從大環境看,“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體現建筑物所在環境的大格局與建筑物個體小格局之間的關系。“而形住于內,勢籠于外;形得就勢,勢得就形”,具體指明有形之屋與無形之勢(環境的格局與氣勢)的關系。形指近的、小的、個體的、局部的、細節的空間構成;勢指遠的、大的、群體的、無形的空間構成,即“遠為勢,近為形;勢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也即所謂宏觀與微觀的關系,虛空與實在的關系,這種抽象關系似乎存在某種神秘感,但又是可以述說和感受到的。這就是傳統文化中虛實結合、形氣相輔的哲學思維。
上下杭。陳奇 攝
古人云:“駐遠勢以環形”,“形乘勢來”“形以勢得”。從房屋構造上達到形與勢的統一,配合密切,獲得遠視上“宜人得體”的空間藝術效果。建筑形與勢的互動關系,不僅形成人的審美愉悅,而且體現人身的舒適感受,不致顯得過于疏遠空曠,使得建筑在近景、中景、遠景不同層次的空間中,構成有機的統一,體現嚴密的科學性。
(二)傳統倫理學說對古建筑格局影響。運用房屋造形與環境景觀(氣場)的協調關系,適應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要求,如地形、地貌、山川、植被等通過空間組合,形成在體量、尺度、造型及質地肌理(大小、高低、遠近、主從、虛實、陰陽、動靜)等的變化,使人產生某種視覺感受,引起審美愉悅,達到藝術完善的效果。
古建筑中的倫理學說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這表現在建筑格局的安排上。以福州省城古宅院為例,外觀并不奢華,沒有顯山露水,但內部結構、布局十分嚴謹,井然有序。以中軸線為基準,前后延伸,左右展開。前廳會客或供婚喪喜慶、歲時節令、聚會典禮之用。左右兩廂房按尊卑、昭穆分別安排家人居住。尊長者居后院邸,內眷居閫內或閣樓上。按照左昭右穆原則,長幼有序分配。下人或居披榭,或住附屬建筑中,有的還另設巷道出入,以免驚擾主人、長者。另有書房、藏書樓閣或房屋,設有家塾或書齋。旁有花廳、園林、戲臺、池沼、假山、雪洞,以為主人享客、聚會、校文之所。后廳還有祖宗神位或供奉佛、菩薩的龕位。凡此均體現傳統文化中的尊卑等次,倫理次序,是家庭(或家族)生活中的道德規范。這是在家庭的有限空間中,秩序井然地體現傳統倫理制度。
中國家國一體理念,正是在儒家倡導的倫理關系與道德規范中養成。從家庭的建筑環境到生活環境,無處不在地表現出尊卑、長幼的次序,養成文明禮貌的舉止;同時,通過文化的教化,進一步培養起“仁義禮智信”的“五常”道德,以及“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的“八德”信條,進一步從思想意識上塑造封建社會完美的人格典型。幾千年的意識形態教養,結合著長久的傳統建筑經營,都在固化人們的心理。
張培奮 攝
看來閩都古建筑是深受我國傳統風水學的影響,因此在地理位置、周邊環境、區位朝向、趨吉避煞、防虞減災等方面都有細密周全的考慮。這對抗災避險能力尚弱的傳統社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當然對其中的封建迷信與無稽之說也需要加以剔除與排斥的。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可以認識、解讀傳統建筑中的傳統理念與文化意涵,作為對歷史的部分認識。由于社會發展,歷史滄桑,許多束縛人們心智與個性的傳統都已打破,都已更新改造。但我們仍然要了解歷史,認識傳統,以便找準前行的方向,不忘所自來,不迷所欲往。
責任編輯:趙睿
- 遇見世遺 | 董奉與杏林2021-06-29
- 遇見世遺 | 始于福州的兩次糧食革命2021-06-29
- 遇見世遺 | 編木為虹2021-06-29
- 遇見世遺 | 八面飄香福州茶2021-06-29
- 鼓樓齊動員 文明迎世遺2021-06-21
- “世遺”鼓浪嶼回歸“詩與遠方”2021-05-04
- “探訪古厝之美 熱迎世遺舉辦”書法作品(18)2021-03-10
- “探訪古厝之美 熱迎世遺舉辦”書法作品(17)2021-03-10
- “探訪古厝之美 熱迎世遺舉辦”書法作品(16)2021-03-10
- “探訪古厝之美 熱迎世遺舉辦”書法作品(15)2021-03-10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國網連江縣供電公司:7月1日起連江縣3.5萬用2021-06-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