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巷深處流溢的五彩民俗
趙麟斌
一、十年夢斷后燈街——令人流連的節俗活動
三坊七巷的節俗活動,最熱鬧的當屬南后街元宵時期的花燈。據宋淳熙《三山志》記載,福州上元燃燈,是從唐代就開始的。清乾隆《福州府志》載:“上元張燈,自十一日起,至晦日止。十三、十四、十五三夜尤盛。”張際亮《福州觀燈》詩曰:“明星落天光萬丈,萬二個一聲響。翻空更訝九日行,閃爍仍是千珠晃。裁紅縷碧誰為工,為蚌為象為魚龍。錯疑天孫玉手剪云錦十萬匹,片片撒在燭光香靄空濛中。金鐃玉管導前后,又疑三郎手撾羯鼓,催出百花放唐宮。……三街六巷盡作珊瑚色,珠翹翠鬢各垂簾。燈所過處一齊簾卷風雨疾,絳蠟可惜亦有情。獨到簾邊光彩出,倦客看燈懶看人。”(《張亨甫全集》)在這幾日,福州的夜晚明如白晝,街上各色花燈光彩奪目,動物、人物、花果等各式花燈應有盡有,真是寶馬香車、游人如潮。
而福州燈市,最繁華的地方就是連接三坊七巷的南后街。據說,南后街的花燈始于宋,盛于明清。明清時期后街燈市的繁華,我們從古人的詩歌中亦可略窺一二。明謝肇淛《元夕感懷》曰:“春風懷故里,火樹錦云蒸。金粟風前月,閩山廟里燈。香塵秾似霧,綺陌直如繩。十載扁舟夢,棲遲竟未能。”(《小草齋集》)清葉觀國《榕城雜詠》云:“閩山廟里看燈回,火齊冰紈滿案堆。怪道臨風三弄好,開元寺買紙簫來。”據說南后街的花燈店,比肩接踵,達數十家之多。元宵之前,南后街的各個商鋪中,便掛上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有西瓜燈、蓮花燈、菜頭燈、橘子燈、綿羊燈、猴子燈、關刀燈、麒麟燈、狀元騎馬燈、觀音送子燈、宮燈、走馬燈、龍燈等等。這些花燈有用紙、布、竹、木等制作,也有用玻璃、紗、絹、壽山石等制作,品種豐富,制作精美,雅俗兼備,令人嘆為觀止。燈市之上,幼童少婦、文人墨客、商家藝人,云集一街,摩肩接踵,盛況空前。民國時期,后街的燈市依舊繁華。鄭麗生《元宵但看初八燈》曰:“火樹銀花耀眼明,后街風月樂難勝。游人如沸春如海,但看元宵初八燈。”火樹銀花的景象,此時仍然可見。
三坊七巷的元宵節,除了賞花燈活動之外,還有集中于閩山廟的“看鰲山”、“斗寶”、“轉三橋”等活動。
“鰲山”之設,由來已久。淳熙《三山志》“彩山”條記載:“州向譙門設立,巍峨突兀,中架棚臺,集俳優娼妓,大合樂其上。”鰲山的體積頗大,從正月初十起就開始搭建,亭臺樓閣、假山流水,甚至是可以移動的人和動物等,都擱置其上。等鰲山頂上的彩燈一亮,更是玲瓏飛動,令人贊嘆。李彥彬《閩山廟鰲山》詩曰:“兩行燈火晃玻璃,鄉社元宵列炬齊。方信三山鰲背上,滿城春擁燭龍低。”乾隆《福州府志》亦載:“廟剎駕鰲山,玲瓏飛動。又為木架彩棚,妝演故事,謂之臺閣。俳優百戲,煎沸道路,簫鼓喧闐,至于徹夜。”
鰲山之外,閩山廟還有“斗寶”的活動。明徐(火勃)(備注:造字,據《漢語大字典2》釋義同?,bó)《與鄧道協書》:“三山元宵最盛,而神廟各出珍奇,生荔留至春時,往往目擊之。家兄《元夕》詩有云:‘閩山廟里賽靈神,水陸珍饈滿案陳。最愛鮮紅盤上果,荔枝如錦色猶鮮。’”(《廣群芳譜》)這樣的奇珍薈萃,在福州地區估計也只有官宦云集的三坊七巷才舉辦得起來。
“轉三橋”是元宵閩山廟會中的一項特色文化。“轉三橋”俗傳為祈吉兆,以保一年無病。在十五之夜,福州的閨秀少婦們穿紅著綠,簪花佩玉,到閩山廟中燒香拜佛之后,結伴從數座橋上走過,俗謂“轉三橋”。宋方孝能詩曰:“燈火風搖沽酒簾,月中人數買花錢。少年心緒如飛絮,爭逐遺香拾墜鈿。”少年們尾隨其后,爭先搶奪姑娘們撒落在地上的佩飾,心如飛絮般飄揚。明徐熥《閩中元夕曲》云:“彤檐高揭露妖嬌,月色燈光映翠翹。年少路旁虛送目,良家女伴轉三橋。”(《慢亭集》)這亦不失為青年男女偶結良緣或傳達情意的好時機。
喧嘩嬉鬧的元宵過后,端午節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在三坊七巷間流傳著一個關于“午時書”的故事。清代梁章鉅《楹聯叢話》記載:“午時書,蓋自前明已然,亦桃符之別調也,相傳徐振烈自作門前午時書云:‘門幸無題午,人慚不識??!’曹石倉先生以此賞異之。”曹石倉即曹學佺,徐振烈即徐五,乃是明代一屠夫。舊時午時書的佳句頗多,卻只有這一居住在三坊七巷間的屠夫所寫的能為曹學佺所賞識,這也說明了此間文風之盛,因此清人董平章《榕城端午竹枝詞》有“最是故鄉文物盛,屠門也貼午時書”之言。不管端午節貼午時書是否是福州獨有的民間傳統風俗,但因這一則佳話,它卻與三坊七巷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此外,三坊七巷中流傳的宋鄭性之祭灶的故事,也是這里的節俗文化之一。郭白陽《竹間續話》卷二記載:“王應山《閩都記》云:宋鄭文靖性之致仕,建耆德魁輔坊,閩俗,臘月念四日祀灶。性之微時,以是日貸肉于巷口屠者之妻。屠者歸而大恚,徑入其舍,取熟肉以去。性之畫一馬,題詩其上,焚以送灶云:‘一匹烏騅一只鞭,送君騎去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為道文章不值錢。’后以殿元積官江西安撫使,加寶章閣侍制,晝錦歸第,氣勢烜赫。會鳴騶出,屠者適割肉,睨視之曰:‘鄭秀才至是耶!’性之令縛至庭,數其罪,捶殺之。至是,出入巷無行人。后坊廢,名其巷曰‘急避’。嘉靖間,人惡其名,改為吉庇,此亦坊巷之故事也。”
“猶是春江花月夜,十年夢斷后燈街。”花燈也好,塔市也罷,這些活躍于坊巷間的喜慶鮮動的節俗文化,是那樣的讓人記憶深刻,那樣的讓人回味悠長。
二、不讓郇廚有八珍——芳香四溢的坊巷美食
“民以食為天”,坊巷之中的百姓,自然也離不開飲食。然而,“食不厭精,噲不厭細”,當人們已然擺脫了饑餓的困擾而更進一步去留意佳肴時,美食就成為一種文化了。這樣悠長的坊巷間,也曾飄蕩著傳之后世的美味芬芳。
薩伯森《垂涎續錄戲詠》之《光祿坊鄉紳店》曰:“玉尺山邊宅第新,旁開小店號鄉紳。佳肴二簋休嫌少,不讓郇廚有八珍。”據說光祿坊鄉紳店可能是一些書香世家、官宦大戶人家常常光顧的一家菜館。除了這一鄉紳店外,光祿坊中的鼎日有肉絨(肉松)也是遠近馳名的福州特色美食。鼎日有牌肉絨乃原福建鹽運使廚師林振光(別號鼎鼎,今閩侯縣上街人)所創。因一次偶然的失誤,林振光不小心將鹵肉煮成了肉絨,沒想到卻甚為美味,林振光于是不斷地進行改良,這種肉絨便日漸地大受歡迎。后來,林鼎鼎從鹽運史家出來,便自己在光祿坊開設了一家肉絨店,招牌就叫“鼎日有”。福建鹽運史劉步溪還為此店題寫了一幅匾額——“鼎日有肉絨棧在此”,為此店增光不少。之后,林鼎鼎又將其制作肉絨的技術傳給子孫,“鼎日有”牌肉絨便得以世代傳承,并逐漸成為福建的知名品牌,產品遠銷全國及南洋各地。該店肉絨色澤鮮艷、顆粒均勻、香甜酥松、油而不膩、入口自溶,實乃佐餐的一大佳肴。薩鎮冰曾經為此店撰寫對聯,曰:“酥制肉絨福建第一,寶鼎老牌名震全球”。
閩菜之首“佛跳墻”的發明,與三坊七巷中的楊橋巷有著頗深的關系。關于“佛跳墻”的來歷,說法很多,但據鄭春發徒弟名廚師強祖淦先生的介紹,“佛跳墻”乃是受到了楊橋巷“錢莊”老板娘的啟示而創制的。據《福建菜譜》(福州)附注“佛跳墻”所記:“清朝末年,福州楊橋巷官前月‘錢莊’老板在家中設宴,請布政使周蓮。錢莊老板娘是浙江人,對烹飪技術頗有研究。她與家廚將雞、鴨、肉等主料放進紹興酒壇中煨制而成葷厚味香的菜肴。布政使用后贊口不絕。回到衙里,他要廚師鄭春發烹制同種菜,幾經烹制,結果總是不能滿意。于是布政司帶鄭春發到官前月‘錢莊’參觀。回衙后,鄭春發如法操作,并加進好料烹制,結果還有所發展。后來鄭春發與人合伙開設‘三友齋’飲食店,以后不斷擴大,改名‘聚春園’。鄭春發又不斷研究、充實此菜原料和烹制方法,加進參、筋、翅、鮑等18種主料,十幾種輔料,用紹興酒壇煨制,制出的菜香味濃郁,廣受贊譽。有一天,幾名秀才到‘聚春園’菜館飲酒。他們嘗過百味后都有些膩了,要求上更為別致的好菜。鄭春發即捧一壇此菜到秀才桌前,壇蓋揭開時,滿堂葷香,秀才聞香陶醉,嘗之津津有味,拍手稱奇。問:何菜也?答:還未起名。于是秀才趁興吟詩作賦,其中有兩句大意是: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大家齊聲叫好,借用詩句之意,名此菜曰‘佛跳墻’。‘佛跳墻’就因此得名。”
據說,安民巷34號是福州老字號“觀我頤”糕餅商的故居。觀我頤糕餅店的傳統名點是豬油糕。《福州市名產志》曾記載:“豬油糕是觀我頤店制作的重糖重油糯米制品,各家糕餅店均有銷售。民國時期,福州城、臺兩家觀我頤糕餅店特聘糕點老師傅徐國藩制作,別出心裁地改用紅糖代替白砂糖作原料。由于紅砂糖價格比白砂糖便宜,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增加豬油用量,因此觀我頤紅糖制作的豬油糕油足味香,色澤金黃,糯性強而不沾,入口易溶,不但干食可口,用開水沖調食之,更為清甜油潤。一時轟動榕城,成為群眾喜愛的名點。”據薩伯森所載,觀我頤豬油糕的獨特之處在于甜而且香,因為該店改良了制作方法,用炒熟米粉替代傳統的蒸米粉,所以它制作出來的豬油糕便與別處不同。
時光荏苒,坊巷間的這些美食,有的并沒有隨著歷史的變遷而煙消云散,它們依舊被代代傳承著,撫慰了我們的味蕾。
三、月明水榭客聽歌——曲韻間的優美傳說
“春暖華堂人衣錦,月明水榭客聽歌。”這是有關衣錦坊的一副楹聯。觀戲聽曲,是百姓們所喜樂之事,富貴人家尤甚。水榭戲臺,是福州城內唯一保留至今的一座水上戲臺。它位于衣錦坊的一處鄭氏宅院中,其設計精美,意境雅致,更以隔水聽音的效果為人所稱頌。衣錦坊中的歐陽氏花廳,有一覆龜亭,也兼做戲臺用,亭邊的大廳、廂房為觀眾席,玲瓏精致、優雅清靜,也是聽戲的好去處。安民巷鄢家花廳中亦有一戲臺,平日常有票友聚會。
這些庭院中的戲臺,常常唱演著福州的伬唱、評話等曲藝節目,傳播著流動于曲律間的歷史掌故和民間傳說,給平日幽靜的坊巷,填上了“洋洋乎盈耳”的悠揚。而更為有趣的是,臺上演繹的扣人心弦的劇情,往往就是發生在坊巷間的真實故事,這種被不斷重演的歷史,往往更加激發起坊巷人家深切的情感共鳴。如閩劇的經典劇目《荔枝換絳桃》、《甘國寶》、《陳若霖斬皇子》等,演繹的便是曾居住于三坊七巷中人物的英雄傳奇、悲歡離合,給閩劇注入了鮮活的氣息。
《呵呵道人詩草》中描述了福州戲曲演出的情況:“歌風情,心欲醉,歌苦節,涕欲墜。文章自古倫常地,不及‘洋歌’入人易,燈桿高揭‘儒林’標,傀儡居然登場試。商巷少年朝把臂,一時傳遍人麕至;就中閨門粗識字,聽詞能誦《鸞鳳記》。香車逐隊無猜忌,搭棚一丈為標幟;棚前眾目環相識,歌聲未起人聲沸。人聲沸,何須避,儂自聽歌不與旁人事;流連竟夕都充寐,但覺歌詞有情致。明朝鋟本出坊肆,便買一編藏篋笥。”庭院深深,曲韻悠長。而今,修復后的水榭戲臺已經對外開放了,我們期盼著,古老的風華能夠在這里重現。
四、晚涼聲唱賣花柔——與才女相映成趣的舊時花市
花倉前花市,是三坊七巷民俗文化的又一繽紛體現?;▊}前,原稱倉前街,位于文儒坊和光祿坊西之間的環城河岸,因此街是制花的手工作坊的聚集地,故又有“花倉前”之稱。這些作坊所做的花稱為象生花,又稱絨絹花、通草花等,色彩鮮艷,形態各異,深受福州婦女喜愛。旺季時,婦女們成群結隊地前來買花,熱鬧非凡,此時的花市,人流如織,繁華似錦,是舊時福州的一道亮麗風景。入夜后,小販們肩挑擔子,沿街叫賣,也別樣動聽。清王式金《福州竹枝詞》:“剪草裁絨簇采霞,輕搖小鼓自雙槌。冬冬報與深閨曉,知是街頭人賣花。”如霞的假花,插在姑娘們的發髻上,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紅”了。
于是,我想起了居住于三坊七巷中的諸多才女們。從坊巷中走出的才女,除了我們所熟悉的冰心、廬隱、林徽因這些書寫近現代歷史的名字之外,“福州八才女”也在閩中流傳著芳名。“福州八才女”有王真、王德愔、劉蘅、何曦、薛念娟、張蘇錚、施秉莊、葉可羲,她們與冰心同時期,是曾居住于光祿坊的詩詞名家何振岱的女弟子。“八才女”們時興雅集,吟詩作對。行走于三坊七巷間的才女,為三坊七巷增添了美麗與詩意。昔日鮮艷的花兒,也曾在這些才女們的發髻上爭奇斗艷過。若沒有坊巷中才女們的映襯,這繁盛的花市,怕是有幾許失色了。
與這些人造絹花相媲美的還有街上叫賣的鮮花。劉心香先生有詩云:“七巷三坊記舊游,晚涼聲唱賣花柔。紫菱丹荔黃皮果,一路香風引酒樓。”
至今,花市雖然消失了,但夏秋時節,飄動于福州大街小巷的茉莉、玉蘭的芬芳,仍會提醒人們想起這昔日的花和與花相媲美的女兒們。
五、衣錦坊前南后街——書卷香中的繁華古街
如果說與才女們相映成趣的倉前花市給三坊七巷增添了一份別樣的清柔,那么,坊巷中的才子文人則促進了南后街書市的繁榮。
三坊七巷不僅是舊時官僚縉紳、文人學者的聚居之地,省內各州縣在這里也都設有試館,每天文人、學者、生員來往不絕,南后街的書鋪業便應運而興,并逐漸形成一條專營線裝古書、碑帖字畫和文房四寶的文化古街。
南后街的書坊,始于明末清初,那時這里書坊林立,多達二三十家,居福州之首。作為福州古籍書店的集中地,南后街的許多古書鋪買賣孤本、善本、古舊書籍和歷代名人字畫,成為當地和外地名流學者經常光顧流連的地方。清朝時曾有廣州旅閩的文人王國瑞逛完三坊七巷后,寫了一首詩道:“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屠锿甸e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把南后街比作北京正陽門外的琉璃廠,可見當時的繁華景象。時至清末,南后街較為著名的書坊還有14家,如醉經閣、聚成堂、陸記等。
三坊七巷的這些書鋪,除了從事古舊圖書、字畫的銷售、裱褙外,其中一些書鋪則兼營刻書,前店后坊,集圖書的出版與銷售為一體。南后街的刻書坊,繼起于宋明時期“天下客商販者如織”的閩北建陽刻書坊衰歇之后,為福建古代刻書業點亮了最后的輝煌,也為近現代福建出版業向省城福州的集中奠定了基礎。
三坊七巷中的民俗與福州文人的詩詞相融合,是坊巷中文人情致與民間風俗相映成趣的一種體現。當精英文化與市民文化相碰撞,當文人意趣與世俗百態相融合時,三坊七巷中的民俗文化便顯得那么的活潑生動、異趣紛呈了。
責任編輯:趙睿
- 遇見世遺|立樹行事,落花寫心2021-07-08
- 遇見世遺|無畏的先行者——黃乃裳2021-07-08
- 遇見世遺|榕城說榕2021-07-08
- 遇見世遺|掌上乾坤,鈸底風云2021-07-08
- 三坊七巷文化2021-07-08
- 遇見世遺|林則徐疏浚福州西湖始末2021-07-07
- 遇見世遺|美人何處2021-07-07
- 遇見世遺|黃榦:朱熹理學第一傳人2021-07-07
- 遇見世遺|逝去的“黃金水道”2021-07-07
- 遇見世遺|腳步里的城市時光2021-07-07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國網福州供電公司加大線路運維消缺 確保供電2021-07-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