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福州,是中國脫胎漆器之都,光亮美觀的漆器,有著“人間國寶”的美譽。2021年7月,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在福州舉辦。感受世遺魅力,弘揚閩都文化,說到福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不得不提福州的古代漆藝。因此,福州市委宣傳部特別推出“喜迎世遺大會,走進閩都文化”系列報道,邀請福州本地專家學者講述福州故事,傳遞閩都文化。今起推出第五篇,邀你共同領略福州的漆藝瑰寶。

      《福州古代漆藝略論》

      作者:林蔚文

      微信圖片_20210709100704

      福州地區漆器制作歷史悠久,有關歷史文獻和現代考古發現的資料都表明,至遲在宋代,福州的漆器制作就已經形成較大的規模,當時漆器的制作技藝業已多種多樣,日臻成熟。據宋淳熙《三山志》記載,宋景祐三年(1036),當地官府在福州設作院,匯集許多民間工匠從事各類工藝制作。熙寧元年至熙寧十年(1068~1077),擴充為都作院,內設十一作,其中就有漆作這一類工藝。從現代考古發現的資料看,近幾十年來福州地區出土的宋代漆器主要有以下幾例:

      一、福州浮倉山南宋黃昇墓出土的漆器 

      1975年10月,考古專家在福州北郊的浮倉山福州七中操場清理了一座南宋淳祐三年(1243)墓葬,墓主人是南宋皇室貴族黃昇,系宋室后裔趙師恕季孫趙與駿之妻。黃昇父親是福州人黃樸,南宋紹定二年狀元,時任統管福建海外商貿的市舶司大員。出土文物中有一批保存基本完好的絲織品,同時出土的還有幾件珍貴的宋代漆器:素髹黑漆夾纻胎菱花式三層奩;卷云紋銀粉雕漆粉盒;髹漆木鏡架;黑漆刻花木尺。這些漆器以女性梳妝用品為主,其中的雕漆粉盒為連續卷云紋,刀工犀利,紋樣流暢。如此精致的器物,表明當時雕漆工藝已經廣泛運用于上層社會的各類日常生活用品之中。

      宋代素髹黑漆夾纻胎菱花式三層奩

      宋代素髹黑漆夾纻胎菱花式三層奩

      二、福州園山南宋墓出土的漆器

      1986年8月,福州北郊茶園山發現一座南宋端平三年(1235)的墓葬,出土一批彌足珍貴的宋代漆器。其中有:剔犀葵瓣形三層漆奩;剔紅八角形三層漆奩;剔紅圓形漆盒;素髹黑漆光素盞托;素髹黑漆盞;剔犀漆柄團扇;素髹渣斗;木胎髹漆珠項鏈等。其中的三件剔犀、剔紅漆器,經國家文物局專家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1、剔犀葵瓣式三層漆奩。木胎,直腹,六邊葵瓣形,平底淺足。器身分蓋、盤、中、底四層,蓋及各層間皆有子母口扣合,嚴實緊密。蓋面及器身飾如意、回環、云紋等圖案,器表髹黑漆,刀法嫻熟、雕工圓潤,清朗流暢,色澤明亮,制作精美。茶園山宋墓出土的這件南宋剔犀葵瓣式層漆奩,其在髹漆技藝上所顯示出的特征極具代表性。宋代漆器工藝發展的一個突出成就是雕漆的興起,雕漆是在器物上髹漆若干層,可單色髹涂,或雜以數色,由此堆疊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紋飾,富有立體感和藝術性。根據所髹漆色不同,雕漆可分為剔紅、剔黃、剔綠、剔彩、剔犀等類,“剔犀”是以數種(一般二至三種)的大漆相間涂層后再雕刻出云紋、回紋等圖案,刀口斷面處呈現數色層疊的線紋,極為雅致,工藝要求也較高。這件南宋紅剔犀葵瓣式三層漆奩,就是采用了這一高超的髹漆技藝。

      2、剔紅八角形三層漆奩。木胎,直腹,八角形。三層一蓋,有子母口,蓋底扣合緊密。蓋與器表髹云雕,紅色漆,內髹黃色漆,底部髹黑漆。

      剔紅八角形三層漆奩

      剔紅八角形三層漆奩

      3、剔紅圓形漆盒。木胎,圓形,一層,有蓋,平底。蓋及身部飾卷云紋,髹紅漆,器表光亮,內壁與底部髹黑漆。

      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的有關資料看,宋代福州地區漆器制作技藝成熟的標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素髹。只用單色漆來髹飾,所作漆器表面不加任何圖紋裝飾,因此素髹也稱一色漆器。當時的素髹漆器胎體以圓形為主,也有起棱和分辨,如福州博物館藏的宋代葵棱形三層黑色漆素髹漆器。在注重胚胎外觀造型前提下,多選擇黑漆單色髹飾。其他單色還有紫色、朱紅。單色素髹與宋代崇尚理學,追求簡潔、素雅藝術風格相一致。素髹漆器外觀樸素流暢,表面色彩單純,但操作工序卻不簡單,髹漆手法更要講究細膩。

      二、戧金。是在推光漆或罩漆之后的漆器表面,以錐刀或針尖,陰刻出纖細圖紋,然后再上漆,待一定干燥度,填金粉或貼金箔的稱戧金,填銀粉或銀箔的稱戧銀,如填彩漆的即為戧彩。無論填金填銀或彩漆,均要求質文齊平,這種戧金技藝使漆器圖飾典雅而富麗。該技藝后來曾輸往琉球國,即今之日本沖繩縣那霸市。

      三、福犀。即福州剔犀漆器的專屬簡稱,自宋代以來,福犀成為福州漆器的名牌標志,在各地民間產生很大的影響。剔犀是雕漆的一種,而雕漆則是古代漆藝制作的重要技藝之一。在長期的實踐中,宋代的雕漆技藝不斷得以提升演化。一是胎質有所改變,不僅用木胎,還增加了金胎、銀胎,雕漆后露出金銀底胎和金燦燦的紋飾,顯得華貴絢麗。二是漆料涂層采用新法,胎底反復多層上漆,有十多層甚至達百層,在一定厚度的半干漆層上,再以刻刀雕鏤出花鳥、山水、亭臺、樓閣及人物等圖案,使器物表面雕飾的圖形花紋,層層疊疊,富于立體感。當時的漆料色彩不僅有朱、黑、黃單色的“剔紅”“剔黑”“剔黃”的區別,同時還有不同漆色分層涂刷,再施以雕刻,形成刀口斷面色彩相間區隔,酷似犀牛身上皮紋外觀,故稱為“剔犀”。在中國漆藝史的陳述中,“福犀”這個名詞,就是專門指宋至明清時期,以福州雕漆剔犀技法所制作的漆器。這是福州漆藝在中國漆藝發展史上的一抹重彩,是宋代以來福州漆藝名聲遠揚的歷史閃光點,值得后人細細品味。

      南宋時期福州制作的“福犀”漆器,工藝水平居全國前列,聲名由宋延及明清。有關歷史文獻如宋代《三山志》記載,宋景祐三年(1036)福州設作院,32年后的熙寧元年至熙寧十年(1068---1077),擴充為都作院,內設十二作,其中含漆作,即以雕漆、鈿螺與素髹為主。這些漆器作為當時閩地的貴重特產品,為官僚貴族階層所賞識和收藏,也作為高檔禮品饋贈貴賓。如宋《癸辛雜識》之載:“王棣……初知福州,就除福建市舶。其歸也,為鈿螺桌面,屏風十副,圖賈相盛事十項,各系以贊以獻之。”這段古籍記錄的漆器禮品屬于高檔的家居類室內陳設品,表明當時已經有了螺鈿制作工藝。到了明代,就有文獻明確記載福州的雕漆剔犀工藝。如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物鑒定專著明代曹昭《格古要論》中論及古漆器時,有“古犀毗”,即指宋元時期雕漆類的剔犀漆器。《格古要論》說:“福州舊做者,色黃滑地圓花兒者,謂之福犀,堅且薄,亦難得,有云者是也”。所謂“福州舊做”,當指宋元時期的雕漆,“福犀”則指雕云紋的黃色“剔犀”。該書同時記述當時的雕漆刀法采用仰瓦式,圖案采用宋、元、明時期各地流行的云紋。在中國漆藝歷史中,北京、江蘇、浙江等地曾是雕漆的傳統產地,福州的雕漆工藝之所以能夠獨享“福犀”的美譽,是與其“亦難得”的上乘工藝密切相關。“福犀”漆地堅固,花紋細薄的特色,有別于其他產地。宋代馳名于世的“福犀”,在清代蒲松齡的《家政內編》中也有記述:“剔犀器,以滑地此犀為上,底如仰瓦,光澤堅薄.色如棗,剔深峻者,次之。福州曰做色黃滑底,圓花者多,曰福犀,堅且薄,亦難得。嘉興新作,雖重,少有見者。黃底者,最浮脆。”文中對福犀形狀和特征作了說明,其中所提的嘉興,自古就是民間工藝發達的地區,素有“百工技藝與蘇杭等”之說。蒲松齡文中指出該地所制漆器質量遜于福州,宋代“福犀”質地之精由此可見一斑。此后清代的福州雕漆仍為各地尋寶賞珍者所推崇,如清乾隆時期游走于各地江湖的風流文人李漁,在他的《笠翁偶集》器玩篇中,也對福州的雕漆工藝有所記述:“游三山,見所制器皿,無非雕漆。”“八閩之為雕漆數百年于茲矣,四方之來購此者,亦百千萬億其人矣……”從李漁在福州的見聞,也可窺視當時福州雕漆的一些歷史狀況。20世紀20年代,我國著名歷史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鄧之誠出版的《古董瑣記》,是一部古董鑒識的權威工具書。該書涉及古董古物條目中,專門單列“漆雕”一節,注明“始于宋慶歷年后”,“名曰福犀,福州所作也”。八百年前福州流傳的福犀漆藝,可謂享譽四方,影響久遠。同時幸有各種文獻典籍記錄和現代考古科學發現的實物資料相佐證,為后人的研究與傳承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明清時期,福州等地的雕漆技藝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當時著名的漆器匠師有魏蘭如、王孟明等。清代李漁《閑情偶寄》因此說:“游三山,見所制器皿,無非雕漆……八閩之為雕漆,數百年于茲矣。四方之購此者,亦百千萬億其人矣……工師為誰?魏姓,字蘭如;王姓,字孟明。閩省雕漆之佳,當推二人第一。”在此期間,清代髹漆巨匠沈紹安創新成功的脫胎漆器,則是中國傳統漆器發展史中新的里程碑。民間傳說,福州髹漆名匠沈紹安有一次看到一處頹敗的寺廟匾額,他受到門匾木頭已經朽爛,而用夏布裱褙的底坯卻尚牢固這一現象的啟發,采取用泥巴作佛像的坯胎,然后用夏布和生漆裱褙其表,待陰干后,用水將泥土溶解倒出,留下堅硬挺固的漆布胎形。經過多道上灰,髹漆,施上泥金等色料,成為一尊色澤鮮艷的脫胎佛像。由于沈紹安創造的脫胎漆器制作技藝獨特奇巧,因此在民間很受歡迎,福州的脫胎漆器工藝從此逐漸發展起來。近代以來,脫胎漆器的制作方法仍然沿襲傳統做法,即先以膏泥等制成器物的外坯,然后在坯胎上逐層裱褙上數道麻布之類的織物。待陰干后,敲碎膏泥取出原胎,僅留下漆布裱褙形成的器形,再經過上灰地、打磨、髹漆、研磨,幷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使之成為光亮絢麗的脫胎漆器。這種漆器由于脫去內坯,重量明顯減輕。一只高一兩米的脫胎漆器巨獅,重量僅在20~30公斤,顯得十分輕巧。脫胎漆器材質很輕,卻非常堅固。造型古樸大方,色澤鮮艷,圖案精致的脫胎漆器,還具有耐摔耐碰、不掉漆、不褪色等優點。其質地輕巧而器身堅固,裝飾技法豐富多變,具有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特色。清代以來,其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被譽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清末及民國初年,福州的漆器店和作坊遍布城內外。沈紹安的后裔沈正鎬、沈正恂兄弟等人開設的“沈紹安漆器店”及其分店在福州頗負盛名。同旁系“愉記”、“愷記”等漆器店產制的脫胎漆器,曾多次參加國際博覽會展出并獲獎。沈正鎬、沈正恂等名匠制作的脫胎漆器,流傳至今的已經為數不多,其如福建博物院收藏的提籃觀音、竹根瓶、荷葉瓶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漆藝瑰寶。

      脫胎漆器·提籃觀音

      脫胎漆器·提籃觀音

       脫胎漆器·荷葉瓶

      脫胎漆器·荷葉瓶

      林蔚文研究員

      林蔚文研究員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高校博物館:大學里的“大學”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在线二产线|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秋霞|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妇女水蜜桃av网网站| 亚洲国产二区三区久久| 黑人精品videos亚洲人|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亚洲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高清国产拍精品|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亚洲人和日本人jizz|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 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伊人| 亚洲欧洲日产专区|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国产网站|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狠狠成人综合网| 亚洲色大18成人网站WWW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色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在线|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情综合五月天| 亚洲视频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夜色在线观看|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AV激情亚洲男人的天堂国语| 亚洲色偷偷狠狠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2| 亚洲av无码片区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