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一代風流賢太守

      孫源智

      福州作為八閩首府,東南一大都市,地位殊重。因此,地方主政官員的選拔也顯得極為重要,故有“福郡地大而事繁,古常選用重人”的說法。秦漢之時,一郡之主官稱為郡守、太守,魏晉以后,名稱雖常有變更,但人們還是常以“郡守”“太守”為雅稱。福州歷任太守,彪炳史冊者,代不乏人。福州首任太守為晉人嚴高。至宋代時,人才最盛,有蔡襄、程師孟、曾鞏、梁克家、趙汝愚、辛棄疾、真德秀等。降及清代,乾隆年間的福州知府李拔是不可不提的一位。

      李拔(1713—1775),字清翹,號峨峰,四川犍為人。李拔的高祖李杠氣節超邁,以大儒自命,明朝滅亡后以身殉國。曾祖李士廉、祖父李公鼎均是當地名儒,隱而不仕,課徒授業。至清中葉,乾隆帝為明季守節諸臣平反,李拔才走入仕途。李拔于乾隆十六年(1751)中進士,歷任鐘祥、長陽、江夏知縣,擢升漢陽同知,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福寧知府入閩,次年調任福州知府,時年四十八歲。

      巍巍者山,遙瞻峨眉

      福州府衙故址位于現在的湖東路與鼓西路之間,明清兩代時曾是福州一郡之中樞,今已不存。這里地處福州古城正中偏西處,北有越王山為屏障,南有九仙、烏石二山相峙,盡可感受福州“三山鼎秀,州臨其間”之美。府衙大門上曾題有一聯:“九邑拱如星布,我疆我理,俾鹵地巖城,具瞻福曜;三山環若屏依,克師克帥,望綠林丹荔,盡樹棠陰。”該聯便是李拔來此上任后所作。

      山對李拔來說并不陌生,他的家鄉犍為縣隸屬于四川省嘉定府,境內群峰聳翠,尤以峨眉山最盛,他的別號“峨峰”也是得名于此。福州的山雖遠不及巴蜀之地高峻,但泉石清趣間,另有一番精致。李拔素有雅興,自稱“平生最喜登臨,遇高山輒動仰止之思,所在多屐齒跡”。時隔二三百年,李拔的“屐齒跡”早已難尋,倒是無數的摩崖石刻記錄下他在福州的足跡。

      李拔在福州居官三載,不僅城中諸山,連同周邊各邑也都有所流連,所至之處均留有題刻。如果統計出福州現存題刻數量最多的古人名單,李拔肯定名列前茅。李拔曾言:“匪云登高能賦,可為大夫;亦聊以揚榷山靈,備后人之興感云爾。”這句話用來解釋他喜好題刻也是合適的。宋明理學以來,學人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借題刻來“揚榷山靈”,實際上也是在抒發胸臆。

      李拔不僅自己流連題詠,而且好古敏求,也愛尋找前人遺跡。李拔對登山有著自己的見解,他以為“山以人勝,人以山傳”,“登山而不思追蹤乎前哲,亦與未登山等;追蹤前哲而不得前哲所以獨至之故,亦與未登山等”。在他看來,如果登山時只停留在欣賞自然景觀,就和未登山沒有什么分別了。因此,觀摩前人所留下的那些摩崖石刻,也就成為李拔追蹤前哲的最好方式。

      在福州的眾多山巒中,鼓山摩崖石刻最為知名,保留了北宋以來包括蔡襄、李綱、朱熹、趙汝愚在內的歷代名士登臨題詠的數百題刻。李拔還未到福州時,就已聽說鼓山“赤文綠字,遍滿巖壁,稱名跡焉”。等到他來福州上任,尋暇登山后,不禁感慨鼓山“怪石林立,古字爭奇,應接不暇,悉如前人所稱述”,稱“福州城東鼓山,奇特為十閩冠”。

      鼓山摩崖石刻中,朱熹在絕頂峰所題的“天風海濤”最令李拔觸動。朱熹是南宋以來學人的精神偶像,李拔登臨絕頂,望海空無際,觀朱熹題字,產生了一種難言的共鳴之情。李拔稱“徘徊周覽,恍然有悟于為學之旨,默識心契,流連不能去”。他在絕頂峰題下了“欲從末由”四個大字,又作仰止亭,銘曰:“我登鼓山,中心仰止。仰止何人,曰惟朱子。”據說在李拔少年之時,父親李汝璋曾以峨眉山勉勵他,說:“為學如登山,徙峨眉之巔則視下矣。倘一徙而止,猶未登耳。”這一次鼓山之行,或許也觸動他早年的回憶。于是,他在山足刻“云程發韌”,在半山刻“毋息半途”,在山頂刻“登峰造極”。這些題刻即是李拔的自勉,同時也向攀登鼓山的學子們勉示讓他受益終生的為學之道。

      湯湯者水,錦江之湄

      福州府衙在北宋時曾是福州最早的公園,稱為州西園,內有春風亭、春臺館等名勝,園中還設有秋千等設施。每逢初春二月,州西園向民眾開放,供人踏青游賞,成為當時的福州特色民俗,稱為“開花園”。北宋福州知州蔡襄有“草軟迷行跡,花深隱笑聲”的詩句,來形容與民同樂之情。明清之時,這里被辟為公署,不遠處的西湖則成為新的城西覽勝之所。

      西湖開鑿于晉代郡守嚴高,后又經歷代開浚,成為福州一大名勝。湖心嶼上有開化寺,寺后有孤山,舊時登臨其上,可盡覽全湖。李拔曾在此題有“湖山勝處”。而今,李拔的題字不復存在,“湖山勝處”卻已成為西湖一景。李拔在西湖還題有“海國蓬萊”“天開圖畫”等,又有對聯多副,今或由后人重刻,或湮沒不存。

      時人黃致中有《西湖雜興》詩稱贊李拔:“湖山勝處妙能兼,海國蓬瀛價又添。一代風流賢太守,教人不數太康嚴。”“太康嚴”即創鑿西湖的郡守嚴高,詩人將李拔對西湖文化的貢獻與嚴高相比,顯然是恭維之辭。不過對李拔來說,這些話可能并不受用。在他看來,當初嚴高開鑿西湖,興修水利,才真的是功在黎民社稷,如今棄民利而建為游觀之地,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李拔認為,即便是風景名聞天下的杭州西湖,當年白居易、蘇軾治湖時也均以灌溉防汛為本,只是“偶爾寄跡,遂成名勝”。李拔在西湖題刻甚多,不少都極富詩意,但讓他最為得意的一處卻是“西湖水利”四字。李拔常有“修葺以供游覽,非當日開湖本意”之嘆,希望以此告知后來者,西湖之維護應以水利灌溉為目的。至于風景名勝,本不必去刻意打造,“大小在心,不在境也”。

      西湖之水,由河道通閩江。李拔曾有“福山福水抱城來,助我一段空明”之句,福水所指即此。閩江流經福州南部,至南臺島分為南臺、烏龍二江,所以福州又有“三山鼎峙,兩江環繞”的說法。李拔來福州上任第二年的冬天,巡行盤查下屬十邑,覽各地民情風物,途中經由南臺島古渡口乘船渡烏龍江,觀濁浪排空,題下“龍江飛渡”“江風海潮”等石刻。

      李拔所題的“ 龍江飛渡”,是形容其所乘船只乘風而行,頃刻間橫涉江水。隨著時代的發展,古老的渡口早已廢棄不用,“江風海潮”四字也無處可尋。李拔當年在任時,興修水利,疏浚航道,建設橋梁,以為民利;至臨離任時,還對洪山、朝天二橋欲修未能而念茲在茲。而今,渡口雖廢,“龍江飛渡”四字遙對著現代新建的烏龍江大橋,仿佛又添了新的意味。

      惠心惠德,惟懷惟思

      福州府衙中,舊有衙署園林,為官吏辦事之余休閑之所。園林中陳設,也常常反映出為官者的審美情趣及文人心態。李拔來閩時,曾捐資重修府衙,新增諸多景觀。中有桑園,園中桑樹由李拔親手所植。他還在內署中養蠶,“良絲厚繭,俱有成效”。李拔在府衙中種桑養蠶,并非出于個人愛好,而是以親身示范向福州民眾推廣蠶桑。

      福州瀕海,人們大多以漁鹽為業,在李拔來閩之前,絲織品均購自外省。李拔是蜀人,對種桑養蠶繅絲均有了解。他發覺福建土沃桑肥,天氣宜蠶。他自己試著種養成功后,便將蠶種及繅絲器具分發各縣,大力推廣。李拔還著有《蠶桑說》,教授人們養殖技巧。方志有載:“閩知養蠶,實自拔始,功尤偉矣。”除養蠶外,李拔還著有《種樹說》《種棉說》等,“凡民間水利、農田、桑麻、樹畜之事,一一經記而董勸之。”

      清同治年間,左宗棠督辦閩務,延續李拔創下的舊制,創辦桑棉局(后改農桑局),分設蠶務學堂及育蠶、繅絲各傳習所。當時福州設有浙股蠶業學堂、粵股蠶業學堂、蠶織女學堂、勸教公桑公所等處,養蠶業繁榮一時,蠶絲成為福州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至清光緒末年“年約值銀二三千兩”。而這些,都應歸功于李拔首倡之功。

      李拔承自家學,以經世致用為章法,主張“文章、經濟,合而為一”。李拔曾言:“某,西蜀庸材,起自田間,于民生利病之源,知之甚悉。”在他還是秀才時,他就遍觀遠覽,總結治理辦法,認為“人之治天下也,如治其家然”,自信如果有機會治理一鄉一縣,一定可以使他的設想大行其道,教化一方百姓。后來他以長陽知縣起家,所到任之地,莫不政績斐然。

      李拔將治民之法,概括為養與教二字,言:“治世何術?曰養,曰教。教養何道,曰農桑水利,曰詩書禮樂。”養是教化之本,教則是長養的目的。李拔家族以其曾祖以來,課徒授業,尤重教化。李拔不僅號召福州各邑興義學,設書院,還常常親自到城中的鰲峰、崇山二書院講學。人們常言“百無一用是書生”,他則以榕樹為喻,稱“予惟榕之為木,大而無用。然枝葉婆娑,猶蔭十畝”,希望學人樹立遠大志向。

      李拔認為“人生德業,以志為主”,常以程頤的“舉業不患妨功, 惟患奪志”一語來訓導學子,反對為考取功名“束發而授書,挾冊而呻吟”的無用之學。據說,李拔早年就是以“立志不在溫飽,青紫拾亦偶然”來自勉。后來李拔的長子李元模雖高中進士,卻不愿為官,絕意仕途,回鄉創辦了印清書院,將畢生精力放在了教書育人上。李元模的二子李錦源、四子李宗濂也都高中進士。犍為縣清代共有九位文進士,四位都出自李拔家族,留下了“一門四進士”的佳話。

      李拔自稱其“少時樵子,中參名士,晚師循吏”。所謂“循吏”,即循良之吏,奉職守法、清廉賢能的官吏。他在府衙冰鑒堂題有一聯:“稱物情以平施,有己求人,無己非人,責人必先責己;顧民巖而思畏,天視民視,天聽民聽,欺民即是欺天。”至今看來,依然發人深省。

      太守之去,何時復來

      乾隆二十六年(1761)除夕前三日,正值新年將臨,福州城中一片喜樂景象。逢此佳節良辰,身處福州官署中的李拔卻難抑思鄉懷親之情,提筆而書:“鎖篆官齋景物清,朝來休休動閑情。疏梅獨樹篩香影,密竹連叢戛玉聲。報國無才添素發,思親有淚濯塵纓。乞身好趁東風轉,一棹西川綠水生。”此時,年近半百的李拔在外居官已達十余載之久,年歲既長,思鄉情切,恨不得馬上告老歸鄉,乘船回到四川。

      在福州任職期間,李拔屢次上書,請求告老歸鄉,奉養高堂,但始終未蒙允許。一日公事之余,李拔念及此事,想起了晉代的名士張翰,口占一詩:“閩海由來云水鄉,誰云吏隱好徜徉。思歸不為鱸魚膾,拍案瓶花墮印床。”當初,張翰在洛陽為官,一日見秋風起,忽然想起此時家鄉吳江水漲,正值鱸魚肥美,嘆息道:“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辭官還鄉。時代不同,李拔自然不能像張翰這樣瀟灑,同張翰一樣“恨難禁兮仰天悲”的思歸之情,他卻只能“拍案瓶花墮印床”。

      更讓李拔“恨難禁兮仰天悲”的是,最后讓他得以去官歸鄉的竟是慈母去世的一紙訃告。悲慟欲絕之下,一句“幾度思歸歸未得,臣忠子孝兩途窮”,蘊含多少人生的無奈。尤其令人感動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拔依然牽掛著福州百姓,感嘆“設施未竟,遽遭母喪,內不能孝于親,外不能益于民,日夜腐心,曷其有瘳”。在他主持編纂的《福州府志藝文志續編》中,他將他的治理經驗一一記錄,期待后世守官能夠有所借鑒,受益于民。

      李拔奔喪回蜀后,福州士民念其在任的功德,為他立“李公去思碑”以示感激。李拔在閩時,喜游閩山閩水,流連題詠,及至去后,百姓也將這位廉潔循吏視如高山般巍峨,如江海般浩渺。時人作古詩十二章,中有一章:“巍巍者山,遙瞻峨眉。湯湯者水,錦江之湄。惠心惠德,惟懷惟思。太守之去,何時復來。”后來,李拔丁憂結束后,又受命在湖南、湖北為官,并未再來福建。

      李拔官終荊施宜道,卒年六十三歲,歸葬于犍為縣舞雩鄉。這個地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論語中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宋儒周敦頤開示學人,“每令人尋孔顏樂處”,李拔以為“昔曾點志在春風沂水,曾見契于圣人”,甚是推崇。昔日,李拔登臨福州鼓山時,也曾在靈源洞題有“尋樂處”三字,而今鼓山游人絡繹不絕,不知又有幾人,可得李公真樂之意?

      (摘自《閩都文化》2018年第三期)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情聚八閩,共啟新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99久久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在线观看免费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亚洲精品福利网泷泽萝拉|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视频|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v片|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蜜芽|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狠狠成人综合网|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影视自拍揄拍愉拍|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亚洲欧洲精品久久| 亚洲欧洲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午夜电影在线入口|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 亚洲自国产拍揄拍| 亚洲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 亚洲精品无码少妇30P| 亚洲第一街区偷拍街拍| 国产精品日本亚洲777| 内射无码专区久久亚洲|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av在线|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 欧洲 自拍 另类 校园|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国产AV日韩A∨亚洲AV电影|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激情电影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