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
戍臺名將沈葆楨
張英慧
在史書及傳記類著作中,寫作者大都稱船政大臣沈葆楨為大帥為儒將,這是因為在他的一生中曾有兩次帶兵打仗的經歷。
第一次是在1856年春,朝廷任命他擔任江西九江知府。他到任時,該省大部分地方已被太平軍攻占,在清軍手中的僅南昌、廣信、饒州、贛州、南安五郡,形勢極其危急。生死關頭,林普晴作血書求助解危,沈葆楨冒死突圍出去搬兵。夫婦倆拼死抵抗,終于打退了太平軍的進攻,破了城下之圍。接著,沈葆楨又幫助曾國藩、左宗棠操辦軍務籌集糧草,協助曾、左率領的湘軍與太平軍作戰。
任職江西八年,沈葆楨帶兵與太平軍打了整整八年的仗,且每一場仗都打得十分漂亮,其行兵布陣運籌帷幄的軍事才能得到極大發揮,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的美譽不徑而走,連戎馬倥傯身經百戰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
第二次帶兵打仗,是在他就任船政大臣八年后的1874年5月。日本以3年前“琉球難民被誤殺事件”(又稱牡丹社事件)為借口,悍然發動一場“征番侵臺”戰爭,意在占領臺灣、琉球二地。
日軍在臺灣瑯橋登陸23天后,信息滯后行動緩慢的清政府這才慌了神,匆忙降旨授沈葆楨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沈葆楨一接圣旨,便肩負起保衛臺灣維護民族利益的重要使命。他經過認真、客觀的分析,清醒地認識到,日本之所以還沒強大就敢貿然舉兵侵臺,就是因為朝廷上下許多人因循守舊、茍且旦夕以及盲目輕敵夜郎自大所致。他既反對“一味畏葸,只圖置身事外,不懼貽患將來”,也反對“一味高談,昭義憤快心,不妨孤注一擲”。他主張憂勤惕后,備戰“自強”。他根據當時形勢,上書朝廷建議“縱橫外交”和“實力備戰”相結合的對日斗爭方針,提出“聯外交””儲利器””儲人才””通消息”四句話十二個字的具體措施。
籌措糧草、調回軍艦、招集兵馬,花了半個多月時間做好了各種準備,1874 年6 月14 日, 沈葆楨率領創建船政局以來建造的15艘艦船,帶著會辦大臣兼福建布政使潘霨以及擅長海、陸戰的洋將日意格、斯恭塞格一同來到臺灣。
沈葆楨決定“先禮而后兵”。他親擬了一份義正詞嚴的照會,命潘霨帶領臺灣知府、臺灣兵備道等文武官員去瑯橋與侵臺日軍、偽“臺灣都督”西鄉從道中將進行談判,命日軍無條件退兵。西鄉從道蠻橫囂張,硬說臺灣乃“無主島嶼”誰先占誰就先得。當潘霨等人擺出大量檔案資料證明臺灣早就屬于中國領土時,西鄉從道等侵略者又無理取鬧,要求給足出兵費后方可退出臺灣。
談判以失敗告終。沈葆楨意識到,要想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復失地,光靠“說理”是行不通的, 必須“靠力”,無論是政治解決還是軍事解決這場“征番伐臺”戰爭,都必須具有摧毀敵人的軍事力量。可是,臺灣陸路防御極為空虛,能夠作戰的兵力只有駐臺營兵中的1000人和從內地剛調來的1000楚勇。更為可嘆的是,千里臺地,百來個港口碼頭,竟無一門可用的火炮。
面對如此空虛的臺防,沈葆楨采取的辦法是行動。他下令從廈門調來了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所部和楚勇兩個營,駐守臺北、蘇澳等地,尤其守住雞籠煤礦不讓日軍購煤,以阻斷其燃料來源。他請日意格雇來洋匠頭魯富、帛爾陀,外國槍炮師都布阿、拉保德等前來臺灣,并立即動工修建安平大炮臺以拱衛府城和臺防后路安全。接著又在鳳山縣境內修建了東港炮臺和旗后炮臺,以扼住鳳山外港打狗(今高雄市)的艦船進入港口;還在澎湖快速改筑媽宮炮臺,新筑大城北炮臺,兩炮臺互為犄角,正好封鎖住省(福建)、臺海上交通要道。
與此同時,沈葆楨又急信他的同年好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請求調撥淮軍馳援臺灣。李鴻章一接求援信,就命令手下最精銳最先進的銘、武各軍洋槍步隊十三營6500名勇弁,在其統領唐定奎率領下,由徐州、宿遷日夜兼程南下,到瓜州乘輪船援臺。沈葆楨還提出借洋債600萬兩購買2 艘鐵甲艦以充實福建水師壯大海軍實力的建議,以及從臺灣到廈門、福州鋪設海底、陸上電纜以“通消息”計劃……在沈葆楨運籌帷幄之下,英勇善戰的淮軍陸續到達臺灣, 購買鐵甲艦也漸有眉目,整個軍事形勢在向有利我方的方向發展。但沈葆楨仍不敢掉以輕心。考慮到日軍可能會狗急跳墻冒險決戰,他以”揚武”“飛云”“安瀾””伏波””靖遠””振威” 等六艘軍艦常駐澎湖,確保臺防后路安全;又命“福星”號駐臺北,“萬年清”駐廈門,“濟安” 駐馬尾以固門戶;“永保””琛航””大雅”等運輪,以及租來的“凌風”、江南制造局支援的“測海”,或用于運送軍火、糧草,或用于臺、閩、滬之間傳遞消息軍報。
日軍將士見三倍于己的中方兵力正在迅速集結,海上的封鎖及己方被困于瑯橋一隅的局面也已形成,不禁恐慌害怕。加上臺灣氣候惡劣瘴毒肆虐,日軍傷、病員數量急驟增加,7月中旬時,就已出現大批病號,醫院里的護理、醫師、藥劑師亦無不疾病纏身。住院病號每天死亡二三名至四五名不等,后來竟發展到十幾個人一起死亡, 一個月不到竟因病歿560余人,占入侵兵力的六分之一。大量士兵精神憂郁,厭戰思親情緒到處蔓延。從8月9日起,日軍開始往國內運送病兵, 由原來每天運回100余名增加到200余名,總計運回生病的士兵與民工2300多名,而來增援的士兵和民工共2700多名,凈增人數不敷填補死亡、病退人數。
為了擺脫困境,侵臺日軍及主帥西鄉從道一面派人回國求援,一面舉行軍事演習,虛張聲勢以鼓舞士氣。沈葆楨依然采取穩打穩扎步步進逼敵占區域的戰法,迫使日軍龜縮到龜仔角一帶不敢露頭。加上戰時組織、訓練出來的以“番”勇為主的“安撫軍”“綏靖軍”等時常出沒山林,以哨為單位分散襲擾敵后,使得日軍草木皆兵聞風喪膽。而勇猛頑強的銘武軍,又趁機沿著海邊不斷地發起凌厲攻勢,使得日軍及西鄉從道疲于奔命,困守愁城。
沈葆楨繼續厚集軍力,準備與日軍一決雌雄。他與日意格、斯恭塞格根據敵我雙方軍備狀況,制定了置敵于死地的作戰方案:集中陸上1.2萬兵力,海上十幾艘兵輪戰艦,聚殲龜縮于瑯橋、龜山島的日軍;奪取其幾十艘軍艦與蒸汽運輸船后,由艦隊運送陸軍在琉球島登陸,再以該島為前進基地,用十幾二十艘(包括可捕獲到的日軍五六艘軍艦)上的艦炮,摧毀長崎港,封堵鹿兒島港出海口;陸軍在艦炮火力掩護下奪取海口炮臺,保障艦隊沖入鹿兒島灣,全殲泊于那里的日本艦船,迫使日本與我訂立城下之盟,勝利地結束這場由日本擴張主義者挑起的戰爭。
西鄉從道也在緊張地派人回國求援。日方一面大造輿論,擺出欲與中方決一死戰的架勢,一面派出重量級的全權談判代表大久保利通與清政府展開外交交涉。沈葆楨得到這一情報,便立即給李鴻章寫急信,向總理衙門及皇上呈遞奏折, 指出“倭備日頓,倭情漸怯”,“倭營貌為整暇, 實有不可終日之勢”,“雖勉強支持,決不能久也”。認為“總署能堅與相持,彼自情見勢屈, 若欲速了而遷就之,恐愈遷就愈葛藤矣”。他以堅定的態度上疏:“臣等汲汲于備戰者,非為臺灣一戰計,實為海疆全局計,愿國家勿惜目前之巨費,以杜后患于未形。彼見我無隙可乘,自必帖耳而去”,否則“急欲銷兵,轉成滋蔓”必將后患無窮。
沈葆楨堅決反對妥協、遷就和以羈縻了局的態度,堅定了李鴻章反擊日軍侵臺的立場,也增強了首席軍機大臣奕求勝信心。因此,當大久保利通到天津威脅恫嚇時,受到李鴻章嚴厲駁斥;上總署敲詐勒索所謂的“退兵費”時,被恭親王爺奕拒絕并訓斥。大久保利通不甘心空手而歸,在美國駐華公使艾忻敏暗中支持下,請出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進行外交斡旋。威妥瑪一方面對總署施加壓力,聲稱如果談判破裂,日中必有一戰,對誰都不利。另一方面又向李鴻章建議開放整個臺灣通商,撈取新的商業好處。清政府既不愿意聯合歐美列強對日本開刀,又不愿意增設雞籠(今基隆)、滬尾、打狗(今高雄)等通商口岸進行全臺的商業開放,處于進怕戰爭、退恐損害民族利益和尊嚴的兩難境地。
關鍵之時,大學士文祥出面,傳達皇上口諭,說正值慈禧皇太后四十歲壽辰,舉國歡慶, 不能讓中日交涉這件事壞了喜慶氣氛;加上威妥瑪威逼恐嚇,總署終棄沈葆楨“為海疆全局計” 的意見,竟以“天國上邦”“寬宏大量”的姿態, 提出以10萬白銀作為撫恤費,以40萬兩支付日本在瑯橋地區設立建筑物的費用了結這場危機。大久保利通開始不同意,但在威妥瑪暗示“已把‘保民義舉’四字寫入條款,就意味著清國承認琉球人屬日本人,琉球王國屬于日本國”,大久保利通這才答應“和解”。10月31日,由總理衙門大臣慶親王奕匡和日本大藏卿大久保利通簽署了《北京專約》,以中國出銀50萬兩換取日本從臺灣撤兵。雖然這50萬兩銀子僅是日本出兵臺灣總費用的十分之一,但日本頭一次對華發動戰爭, 就取得了“不勝而勝”“清國不敗而敗”結局,因此舉國歡慶,迎接大久保利通凱旋。而清政府卻用銀子換來的短暫“祥和”中沉迷不醒。20年后(1894),日本再次發動侵華戰爭,強大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一敗涂地,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早就預見養虎遺患結局的沈葆楨,在得知朝廷竟用妥協、讓步的辦法解決臺灣危機的消息時,他悲憤、怒恨,但又無法予以阻撓。他只有懷著復雜、糾結的心情,來到瑯橋辦理交接手續。在這里,他目睹了在臺灣上空飄揚了半年之久的日本太陽旗從旗桿上降落,藍龍戲赤珠黃地大清國旗冉冉升起,不由百感交集涕淚涌流。創辦船政,建造軍艦,師夷之技,長纓在手,一場完全可以打贏的反侵略戰爭,為何轉眼之間就變成了“不敗而敗”?苦苦思索的他,給出的結論是,光“師夷長技”不夠,還得從思想上、觀念上來一次根本的改造。只有以自強不息的精神, 樹立起民族的堅魂毅魄,將尚武的英雄血性培育、壯大起來,才能挺直腰桿撐起脊梁骨,頂天立地于神州大地,世界東方……
(摘于《閩都文化》2015年第六期)
責任編輯:李牧晨
- 遇見世遺|左宗棠與福州正誼書院2021-07-18
- 遇見世遺|徐繼畬的見識2021-07-18
- 遇見世遺|閩劇中的民情風俗2021-07-18
- 遇見世遺|逆行映初心2021-07-17
- 遇見世遺|沈紹安家族與福州脫胎漆器2021-07-17
- 遇見世遺|壽山讀石記2021-07-17
- 遇見世遺|尋找濂浦熾——一個閩商的生前身后事2021-07-17
- 遇見世遺|發掘古厝內涵 講好榕城故事2021-07-17
- 遇見世遺|楊玉旋與明清壽山石雕2021-07-15
- 遇見世遺|不畏浮云遮望眼2021-07-15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遇見世遺|發掘古厝內涵 講好榕城故事2021-07-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