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的記憶
陳敏華
我的老家在南街的塔巷和黃巷中段,對南后街是熟之又熟。20世紀50年代,我上小學那幾年,每逢大年初四到元宵節,都要在這里幫舅舅賣花燈。
寒假一開始,母親就派我和二哥、三哥到舅舅家幫工做花燈。做花燈是舅舅家祖傳的手藝,每年舅舅都要制作大批花燈在元宵節前出售,這是舅舅家一年里最主要的收入。所以,每年從11月開始,一到星期天我們都要輪流到舅舅家幫忙;學校放假后三兄弟就得住在舅舅家里,直到年三十前幾天才回來。為了多賺點錢,我和表弟從正月初四起就在后街燈市上賣。這樣,在春節前就要陸陸續續把花燈從舅舅家運到城里。
舅舅做的花燈種類繁多,飛禽走獸都能入燈,有獅子燈、玉兔燈、綿羊燈、雄雞燈、仙鶴燈,還有宮燈、走馬燈、關刀燈、楊桃燈等;表現形式有提燈、吊燈、舉燈、擺燈、行走燈,舅舅最擅長、制作批量最多的是荔枝燈。舅舅有一套祖傳的制作工藝,所以能一枝獨秀,旁人不敢輕易染指,荔枝燈幾乎成了舅舅的專利產品。
破竹削篦、扎制燈骨、裱糊內壁,這是制作所有花燈的主要程序和基本技術;這些工作大抵在元旦前完成。做荔枝燈關鍵的技術在于如何表現荔枝表面的泡狀折皺,這是最繁瑣、最費力、手工也最精細的一道工序了。首先要把紅紙裁成八厘米長、五厘米寬的長方形,每十張一疊,鋪在特制的竹筒上,每個竹筒鋪兩疊,首尾相接。然后用粗細適中的麻繩一道道緊緊纏繞在紅紙上,接著用與竹筒緊密配合的套筒擠壓紅紙,當紅紙寬度被擠壓至三厘米時,每張紅紙就形成既有弧度又有折皺的模樣了。
這道工序對紙的厚薄、麻繩的要求比較嚴格,紙厚了或者麻繩粗了,體現不出清晰的折皺,反之,紙又容易破損;操作的要領是纏繞要有力,每道間隔要適中、均勻。這道活通常由舅舅、外婆和二哥來完成。接下來的工序,就由孩子們上陣了,兩個表妹負責把每疊紅紙小心地一張張分開,那是女孩子方能勝任的細活。我和表弟則負責把每張紅紙的一端捻尖,抹上漿糊,再沾點金粉或銀粉。最后一道工序是裝配,把沾了金銀粉的紅紙,尖端朝下,錯落有致地裱糊在荔枝燈架上,然后穿好提繩、綁上提把,掛上流蘇、插好蠟燭,就算大功告成了。這最后一道活也是由舅舅、外婆和二哥、表哥來完成。
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緊張忙碌的勞作,一直要持續到除夕前一天。而我和表弟從農歷十二月二十五開始,就要陸續往城里運送花燈。
舅舅家在三叉街,從這里到家足足有十幾里路,一清早兩人扛著三米多長的大竹竿,上面掛著四五十盞荔枝燈,從舅舅家出發。
一路上提心吊膽,如履薄冰,在寬闊繁華的街道上,要小心翼翼地避讓著來來往往的車輛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通過解放大橋時,要時刻提防著花燈被江面上的大風刮跑或撞爛;在拐彎處更是打起十二分精神緩慢地移動,因為是扛著三米長的竹竿,更因為竹竿上的花燈是紙糊的,來不得半點疏忽。開始時大約一里路休息一會兒,到后來歇腳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休息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惱火的是越接近城區,歇腳的地方就越難找——路邊都是大樹,低處沒有樹丫可供借用,想歇都歇不成。兩人又累又渴,十幾里地足足走了近四個鐘頭。到家里早已過了吃午飯的時間,也已筋疲力盡,只喝了些水,就倒在床上,飯也不想吃,只想一直躺下去。畢竟,都才十一二歲呵!
舊時南后街緊挨著南街西側,是與南街平行的一條文化街。它不像南街那樣有像樣的房屋,多是木瓦房,是典型“紙裱褙”的建筑。這條街的店鋪多數是做書畫、裱字裱畫、工藝品、花鳥玉石和篆刻生意的,當然也有食雜和生活用品鋪以及做民間用品生意的店鋪;此外,這里還有兩家全市最大的典當行。這條街每逢元宵節期間都被辟為燈市,按慣例,從初五開始禁止車輛通行。為了占個好地段,我們都要提早一天來擺攤。燈市約定俗成的規矩是,誰最先使用的地盤,此后一般就歸誰使用。母親老早就看好了一塊地方:在一家裱字畫店鋪門前,有很寬的屋檐可以遮陽避雨,人行道邊兩棵樹的距離剛好可以撐住三米多長的竹竿,確實是個理想的攤位。為保險起見,大年初一,母親特地到那家店鋪向老板拜年、打招呼,請他照顧并且在必要時作個見證,同時,又在兩棵樹上綁了兩根繩子作為標志,這才放心地回家。
到了正月初四這天,吃了早餐,我和表弟帶上零錢,扛著花燈出發了。從南街到后街穿過小巷很快就到了,到了裱畫店門前,系好竹竿,母親領著我們見過老板,請他以后多多關照,老板倒是很爽快地允諾了。過了一個多鐘頭擺花燈的攤位才逐漸多了起來,但是,由于燈市到明天才正式開張,所以攤位看過去仍然顯得稀稀拉拉;游客雖然不少,但看熱鬧的居多,他們今天根本沒有準備買花燈,大部分只是打探價格或瀏覽一下品種,為下次購買時打底而已。所以,盡管母親一個勁地向詢問者夸獎荔枝燈如何物美價廉,一個上午卻只賣出一盞燈。將近中午母親就回家做飯去了,此后,賣花燈的任務就全部落在我們表兄弟倆身上了。吃午飯時分兩人輪流回家吃飯,這天下午也只賣出一盞燈。
第一天開市的成績早在母親的意料之中,她給我們打氣:以后生意一天會比一天好。囑咐我們要勤吆喝、勤介紹;對顧客要和氣、耐心,特別是人家不買,也要一樣熱情,說不定他還會回頭;如果冷臉冷面對人家,就再也別指望他會回頭。同時,母親又一再叮嚀,在初十之前每盞燈不準低于三角錢出賣,只能盡量往高里賣,以后怎么定價,視燈市行情再說。
果然,花燈賣得一天比一天多。一開始我們兩人都羞于開口攬生意,過了兩天也就逐漸適應了這種環境,坦然多了。
逛燈市的游客大部分是攜著小孩來的,這時候,我們會無師自通地把推銷的重點放在小孩身上,向他們宣傳荔枝燈如何好玩、漂亮,晚上點起蠟燭更加好看,買一盞回去就知道了等等;而對大人則只是扼要地說明荔枝燈做工精細,不信可以逛完整個燈市再來賣,花錢絕對值得,絕對不會后悔。
遇上老太太、老大爺來買燈是令人頭疼的事。他們喜歡提起燈籠端詳半天,然后東找一個毛病,西挑一個缺點,把花燈貶得一無是處,每逢這時候,我就把表弟推出去應付。其實這些上了年紀的顧客倒是識貨者,他們多數還是打定了主意要買,一番挑剔無非是為了壓低幾分錢,有的走了一圈后又回來砍一輪價。
最爽快的買主是年輕的爸爸,他們手抱著咿呀學語的寶貝,一手交錢,一手提了燈籠就走。還有就是那些攥著不少壓歲錢,衣著光鮮,獨自或結伴來逛燈市的半拉不大的紈绔子弟。他們出手要比他們的老子大方多了,仿佛這錢是他們自己掙的,滿臉優越感。
在生意清閑時,我出神地看著打扮得花花綠綠、悠閑來往的游客從前面走過,特別是那些和自己年紀相仿的少年,羨慕他們。這類游客早已過了打著燈籠滿街玩的年齡,他們多半是來逛熱鬧的,而且是三五成群結伴而來,我羨慕的正是這一點。在這個中國最盛大、最重要的節日里,多么希望能像他們那樣,和同伴們到處神游、盡情嬉戲!
這幾天,幾個鐵桿同學或單獨或結伴來陪著閑聊,幫著高聲叫賣。只有他們來的時候,抑郁的心情才有所緩解,可是等他們一走,心頭又被陰影所籠罩。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同學,可是又怕看到更多的同學,特別不愿意看到那些高干子弟,怕受到她們的恥笑;也不愿意看到女同學,怕受到他們的嘲笑。不知道這些同學看見自己在沿街叫賣會怎么想?
……
在五味雜陳中,我在南后街度過春節期間的這一段特殊經歷。
責任編輯:趙睿
- 遇見世遺|世界鳥類學大師鄭作新2021-07-19
- 遇見世遺|西行流戍心系民瘼——充軍伊犁途中的林則徐2021-07-19
- 福建這些“世遺”景點,網友力薦!2021-07-17
- 遇見世遺|叩玉有聲——吳清源的方圓世界2021-07-16
- 遇見世遺|無患瓷2021-07-16
- 遇見世遺|一代風流賢太守2021-07-16
- 遇見世遺|福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2021-07-16
- 國網福州供電公司:貼心服務 做好世遺莊寨守護者2021-07-16
- 有福之州迎世遺 主題燈光秀精彩上演2021-07-16
- 融入世遺元素 長樂喜籮出新2021-07-16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古街活化唱新曲 連江魁龍坊美食文化節熱鬧舉2021-07-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