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
25日,泉州申遺成功消息引發公眾強烈關注、熱議。欣喜之余,“后申遺時代,如何守護好泉州這座千年古城”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6日,國家文物局聯合泉州市委、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回應關切。
“泉州遺產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泉州來說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擔當,一份對未來傳承保護更重的責任。”泉州市委書記王永禮表示,泉州將以申遺成功作為新起點,健全遺產保護管理長效機制,堅持專業保護和活態保護,把泉州文化瑰寶原真保護好、活態傳承好、有效利用好。
全民共享,講好泉州遺產故事
走進位于泉州海交館一樓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主題展館,如臨其境。踏著腳下的3D海浪,隨著墻面上的時間刻度穿越歷史的長廊,一幅碩大的泉州版“清明上河圖”,展示著“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宋元盛景。
“在這里,可以‘一站式’覽盡泉州22個世界遺產點。”泉州海交館館長丁毓玲告訴記者,為配合申遺,原有展廳進行了全面深度的提升改造。除了一樓“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展示館、二樓“中國舟船世界”展示館外,還有11個展館分布在各個遺產點,其中包括泉州清凈寺展示館、“海內第一橋”展示館、“直掛云帆濟滄海”專題展示館等,也有在泉州各縣(區)遺產點設立的相應展館,如“宋元德化窯”展示館、“九日山祈風石刻”展示館、“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展示館等。
“每一個遺產點都是支撐泉州世界遺產主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是想通過這些開放的文化展館,講述好泉州世界遺產故事,從而引導和影響更多的人愛遺護遺。”丁毓玲說,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以及海洋文化研究的中心、交流平臺和研究基地,擁有強大的學術隊伍,接下來將不定期舉辦各個系列的學術研討,圍繞22個遺產點,聯系申遺主題,深入地進行探討研究。
打造泉州市民的精神家園,成為海交館在后申遺時代的轉型方向。據了解,海交館將打造成為一個公共文化平臺,通過舉辦科普和親子活動,普及和弘揚泉州世界遺產文化價值;(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通過與晉江、德化、安溪等各地的展示館聯動,共同展示、解讀、傳播宋元時期的海洋文化史,講述有趣的宋元時代故事。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閆亞林表示,泉州推動遺產點向社會開放,建立完善展示闡釋系統,增強了公眾的遺產認知和保護自覺,是泉州申遺成功的寶貴經驗。
據介紹,泉州接下來還將系統提升遺產展示、講解、進出通道、停車等參觀設施,并在22處遺產點設置標識系統,提供閩南語、中英文、日語、韓語等5種語言智慧講解,并將進一步推廣到國家和省級文保單位。
除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15個展館全部免費開放外,泉州還在國家文物局等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正在規劃建設南外宗正司、市舶司、德化窯、磁灶窯、安溪冶鐵遺址等系列考古遺址公園。
專業保護,留存遺產原真性
“堅持專業主導、學術引領的工作思路,是泉州申遺成功的最重要的寶貴經驗。”閆亞林認為,泉州正是以高水平的專業工作,推動項目定位和價值闡釋作出合理調整,獲得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和國際遺址理事會的高度認可。泉州還堅持保護為主、價值優先的科學理念,按照最小干預等原則,實施了一批保護展示項目,妥善保護了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真實性和完整性。
王永禮表示,泉州將繼續堅持專業保護傳承,持續與國際組織及國際知名遺產專家團隊保持好常態對話與合作,與國內外專家學者一道,依托泉州已有的8個文化遺產專業機構,持續開展遺產的考古發掘、基礎研究,設立若干個專題或者課題,共同挖掘好、梳理好遺產的歷史價值和文明記憶。
此外,泉州還將策劃遺產保護論壇、專項學術研討等活動,向世界生動展現10—14世紀中國對外經濟與文化交流窗口成功實踐的海外貿易體系,以及多元共榮的海洋商業傳統和生活、文化、民族融合。
“以城市名稱來命名一項世界文化遺產,不僅是一項殊榮,更對遺產的保護管理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遺產地肩負起守護遺產城市的光榮使命。”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是一項復合性的系列遺產,22處遺產點分布在9個縣區。長效、高效管理需要一個更高層面的協調機制和更高效的管理制度。泉州市人大法工委副主任黃少鴻介紹,泉州率先在全國開展海上絲綢文化遺產的地方立法工作,2017年擁有地方立法權后的首部實體法就是《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
王永禮說,接下來泉州將進一步抓好建章立制工作:第一,頒布一個條例。《泉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已通過市人大常委會一審,擬于8月進行第二次審議。第二,制定一項規劃。《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管理規劃》管控實施細則,已明確劃定將近2%的全市國土面積作為遺產區、遺產緩沖區、遺產保護的景觀控制區,目前正在擬定并按程序報批。第三,健全一套制度。準備出臺加強泉州系列遺產保護的決定、保護管理辦法,以此帶起一系列配套長效管理細則和辦法,以引導和引領全市有關方面、市民共同開展遺產保護利用工作。第四,提升一個平臺。以22處遺產監測終端平臺,監測覆蓋泉州遺產所有構成要素和關聯環境,實現遺產本體數據采集、分析、實驗、監測、反饋動態一體化。
活態傳承,提高群眾參與性
泉州金魚巷,游人如織。由于保留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空間,展示出原居民的原真生活狀態,許多游客到此體驗“老泉州”的日常生活:紅磚古厝古色古香,雅樂南音悠揚婉轉,特色美食飄香四溢……作為泉州首個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項目,金魚巷以“三留一活化”的基本原則組織實施了微改造工程,即留人、留形、留鄉愁,文化和業態保持活化,是泉州古城“活態傳承”的一個生動實踐。
泉州這座“半城煙火半城仙”的古城,其魅力在于既有千年歷史的留存,也呈現出世界文化多元交融,還有古老與時尚的碰撞,這是一座“活著”的古城。“泉州遺產多數是活態的,7.1平方公里古城遺產緩沖區,直到今天還有眾多老百姓生活在其中,所以泉州的文物及其保護充滿人間的‘煙火氣’和百姓的保護意識在里頭。”王永禮說。
“活態傳承”,是泉州遺產保護一直堅持的理念。后申遺時代,這一理念仍將一以貫之:開展活態傳承活動,通過與遺產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群眾更多地參與傳播和傳承保護;在古城保護中活化業態、加強業態培育和引導……
“鼓勵社會參與、堅持惠及民生的總體定位是泉州此次申遺成功的寶貴經驗之一。”閆亞林表示,泉州推動遺產點向社會開放,提升遺產地環境和居民生活條件,建立完善展示闡釋系統,增強了公眾的遺產認知和保護自覺。
在申遺過程中,泉州將文化遺產保護作為重點項目、民生工程,形成了“政府主導、全民參與、成果共享”的文化遺產保護格局。后申遺時代,泉州文化遺產保護將繼續體現廣泛性保護傳承,引導各方力量一起參與遺產保護:推動遺產保護寫入村規民約,加強遺產與周邊社區、村落的良性互動,讓遺產保護的自覺性能夠深入人心;推動遺產故事走進千家萬戶,策劃系列專題包括系列紀錄片、出版物,設立面向校園的遺產通識課程、組織遺產保護公益活動等,讓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代代做好。
本報記者 王敏霞 李向娟 黃瓊芬
責任編輯:趙睿
- “李發彬,你是泉州人的驕傲!”2021-07-26
-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項目通過審議2021-07-26
- 專訪泉州項目申遺文本技術團隊負責人傅晶:能為家鄉申遺作貢獻非常榮幸2021-07-26
- 專訪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主席田學軍:泉州申遺成功具有特殊歷史意義2021-07-26
-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王寧在福州見證并出席有關活動2021-07-26
-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 福建省委、省政府致信祝賀2021-07-26
- 申遺成功!福建泉州,“心”動世界!2021-07-25
- 英國利物浦海上商城被從《世界遺產名錄》除名2021-07-22
- 泉州:328個項目(事項)比實效促發展2021-07-15
- 泉州市泉港區:聚焦農村河湖,提升人居環境2021-07-12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沈海高速羅源服務區凸顯畬族元素2021-07-2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