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遺大會嘉賓參觀三坊七巷,體驗茉莉花手工藝品。記者 池遠 攝
福州日報記者 莫思予 吳暉 黃凌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的成功舉辦,在八閩古都千年時間軸上留下了又一個“高光時刻”。
這是一場來之不易的大會,福州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不遺余力完成了線上會議保障、智能化服務等各項保障工作任務;這是一場收獲滿滿的大會,福州走近和了解更多世界文化遺產,在打響閩都文化國際品牌,朝著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打造閩都文化國際品牌 福州明確方向
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致賀信,為守護人類共同財富指明了方向;大會通過《福州宣言》,為共創互尊互鑒未來繪出了藍圖。
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為新起點,福州正以強烈的緊迫感、責任感,扎實做好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文物部門將堅持以制度為本、以保護為先的理念,加大全市文物保護力度。”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吳聿建表示,將落實文物保護各項措施,新公布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實施一批重點文物、革命文物修繕及遺址保護工程,建立多層次博物館體系,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推動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協調發展,開展福州城市起源與發展考古調查與研究,挖掘展示千年古城歷史文化內涵和魅力,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福建船政、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煙臺山申遺前期工作。
正在進行的《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修改)》立法工作,為遺產保護高質量發展筑強新支撐。市名城委主任楊勇表示,在構建保護規劃全體系的同時,還將抓緊抓實重點項目實施,打造遺產保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統籌推進遺產保護修繕,構建遺產保護高質量發展新版圖;持續強化人才技術建設,穩固遺產保護高質量發展新保障。同時,以助力打造閩都文化國際品牌和實施“溫暖榕城”等九大專項行動為重要抓手,持續構建科學化、系統化、精細化、智能化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推進新時代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
如何打造閩都文化國際品牌?大家達成共識,要拓展國際站位、全球視野,讓閩都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時,在國際舞臺上“立起來”。
“世界遺產大會為展示閩都文化提供了極佳的國際平臺。閩都文化的地域特色、省會特質、多元特點,已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著名文史專家、閩都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林山表示,國際品牌不是概念上的“國際化”,而是要讓閩都文化成為國際文化領域的一個著名品牌。因此,在觀念和影響的“國際化”進程中,更要堅持“本土化”,從國際化、現代化的視角強化特色意識、發揮比較優勢,真正打響閩都文化國際品牌。
辦好疫情下的世遺大會 福州收獲經驗
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承辦大會使命榮光。福州向世界兌現了承諾,一屆簡約、精彩、安全的世界遺產大會圓滿落幕,為后疫情階段世遺大會的召開提供重要參照。
“這是世界遺產大會歷史上第一次以全新模式開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干事奧托內·拉米雷斯盛贊道。40多年來,世遺大會首次嘗試以在線形式審議世遺議題,“數字福州”經受住了這個全新考驗。
“福州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會務智能系統,成功保障69場次會議的順利召開,讓身處全球各地的嘉賓和觀眾‘云端’共享盛會。”會議籌備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
線上,為會議更暢通,我市專門配備了兩套由不同運營商獨立運行、可以無縫切換的網絡線路,開幕式、閉幕式的線上直播支持全球5400+CND節點分發,能夠同時容納千萬數量的觀眾觀看;為數據更安全,我市圍繞“云、網、館、點”開展保障工作,對重要節點增加54套網絡安全設備,提前進入全面安全值守狀態。
線下,“數字福州”同樣大放異彩,大會人員入場無感通行,系統直接調取閩政通數據比對健康信息,平均耗時不到1秒;大會嘉賓注冊系統和APP雙端增加疫情防控功能,實現疫苗接種證明和核酸檢測證明的收集,并對每日健康情況進行跟蹤、提醒;大會開幕式上,嘉賓一“刷臉”,就能在屏幕上了解自己的座位信息,系統通過高亮顯示引導快速入座……
醫療保障組是世遺大會順利召開的堅強后盾之一。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指導下,醫療保障組依托大數據等技術,研發大會疫情防控健康管理和健康監測模塊,輔助各醫療保障點位開展人員癥狀監測工作,對人員健康狀況實現實時預警、動態監測,確保人員健康參會、健康離會。
一組組數據筑起了安全保障的高墻:大會期間共監測與會人員健康史、旅居史等信息28000余條,監測人員健康信息25萬余條;會前超過5400名工作人員接種了疫苗,大會期間累計采集核酸樣本14600余份;消殺會議場所、駐點酒店面積達80余萬平方米。
“在疫情下成功舉辦世遺大會,我們所有工作人員都感到欣慰,2年來付出的努力收獲了成果。”上述負責人表示,福州積累了舉辦國際盛會的經驗,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框架,鍛煉了一支能打硬仗、能打勝仗的公務團隊,為將來再次舉辦國際性大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綻放歷史文化名城風采 福州涵養自信
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千載難逢的機會,為福州城市發展注入了激情澎湃的活力。63家境內外媒體400多名記者來到這里,用筆墨和鏡頭記錄盛會、見證蝶變。
人們認識了全新的福州、更美的榕城——
南二環路化身“福州最美迎賓大道”,林浦路至三環互通段暢通無阻,南江濱東大道亮點不斷……沿著“10個重要門戶、10個重要片區、10條重要線路”等核心區域,“功能更全、環境更好、顏值更高”的城市畫卷鋪陳開來。
2年來,以承辦世遺大會為契機,福州一邊對全市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全域性、連片式的保護修復,一邊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讓城市在新與舊的交融中綻放風采。
人們看到了“活起來”的古厝、“火起來”的非遺——
在上下杭,“抖in福州 遇見世遺”2021抖inCity城市美好生活節用更年輕化、更具科技感的互動,挖掘福州的城市底蘊;在三坊七巷,福建省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展迎來一批又一批參觀者;在全市各地,以“傳承非遺文化 喜迎世遺大會”為主題的線下非遺演出,讓人們在“家門口”大飽眼福。
于山喜雨臺常態化開展評話惠民演出。“評話既讓人放松身心,又讓人從抑揚頓挫中領略古今。以前逢年過節才可聽到的評話,現在成了日常的享受,丫好!”73歲的“老福州”林清揚說。
人們激起了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探索熱情——
讓市民群眾從歷史文化中深刻感悟城市的“根”和“魂”,隨之而來的是一支支文化志愿服務隊:“書香古厝話文明”宣講服務隊在鰲峰坊講述閩都文脈的源遠流長,晉安雛鷹閩都文化國際推廣“Kuliang”志愿服務隊將東方故事傳遞給西方……各行各業的志愿者們活躍在歷史街區、古厝建筑里,涵養著文化自信,守護著民族根脈。
福州實驗小學學生隋霖是鎮海樓里的小解說員,為了更好地為來賓提供解說服務,她和同學準備了1個多月,“能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講好福州故事,傳播好福州聲音,我們與有榮焉”。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騰出10個西湖 應對臺風“盧碧”2021-08-05
- 備齊防汛物資設備、監控地質災害點……福州全力防抗臺風“盧碧”2021-08-05
- 國網福州供電公司線路安裝復合絕緣子提高抗污閃能力2021-08-04
- 福州:科技小巨人企業最高可領200萬元“研發紅包”2021-08-04
- 嚴查嚴管嚴控!福州臺江區確保進口冷鏈食品安全2021-08-04
- 福州推動公共場所外語標識規范化工作常態化開展2021-08-04
- 福州聚焦基層治理 落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2021-08-04
- 高新區:黨史學習“活”起來 黨員干部“動”起來2021-08-04
- 福州各級環衛部門緊抓防疫工作 工人“一人一檔”2021-08-04
- 福州人出行請注意!乘地鐵請遵守防疫要求2021-08-04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國網福州供電公司線路安裝復合絕緣子提高抗污2021-08-0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