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10月11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陳丹)“為什么我的孩子好端端的突然不想上課了,還悄悄地割自己的手腕?”近年來,心理門診常會接診到非自殺性自傷的青少年,而且呈現低齡化趨勢。
什么是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家長該如何面對?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來聽聽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福州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心理評估師林錚的支招。
非自殺性自傷
呈低齡化趨勢
“根據門診就診記錄,我們發現非自殺性自傷的病人是從后疫情時代開始涌現的,而這種自傷行為并非個例。”林錚介紹,非自殺性自傷是一種不以自殺為目的,直接地、故意傷害自己身體,而不被社會和文化所認可的行為,包括割傷、燒傷、咬傷自己等多種形式,是一個青春期常見的心理問題,通常在青春期早期開始,在青春期晚期及青年期達到頂峰。
通過心理訪談,林錚發現很多孩子自傷并不是為了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在尋求一種情緒上的宣泄,但這種宣泄正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
那么,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產生,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林錚說。
首先是個體心理因素。人格障礙或缺陷、情緒調節能力、認知能力等都會對青少年的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產生影響。
其次,環境人際因素。成長環境、父母教養方式、不良生活事件、人際關系等都會對青少年的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產生影響。例如童年期受到虐待與忽視的小孩出現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概率會比正常小孩要高;受到校園欺凌的小孩,進行非自殺性自傷的概率是欺凌者的2倍至3倍;父母以較忽視的態度進行教養的小孩,也更容易出現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等。
第三,神經生物學因素。內源性阿片肽、多巴胺、5-羥色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等會對青少年的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產生影響。存在家庭精神疾病遺傳史的,也更容易出現非自殺性自傷行為。
多傾聽孩子的感受
適當時候求醫問診
那么,遇到有自傷傾向的孩子,家長應該怎么辦?
林錚表示,要保持對青少年所在年齡段、行為和情緒等方面的覺察。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高峰期在12歲至14歲,我們需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及反常行為,如近期是否出現明顯的情緒低落、劇烈的人際沖突、失眠、吃不下飯等。
“我們要減少可能會導致孩子加重非自殺性自傷的行為。”林錚舉例,比如減少勸善(如你要乖一點,聽話一點等)、質問(如你到底在想什么,就一點事就要死要活的)、抱怨(如一家人都因為你這件事忙里忙外)等。同時,在保持冷靜的基礎上,多傾聽小孩的感受,接納他們的看法而不是急躁地對其進行批判。在適當的時候向專業醫院求助,如果初期孩子不想到醫院問診的話,可以在學校或到社會專業心理咨詢機構進行早期心理疏導。
責任編輯:趙睿
- 臺風疊加冷空氣 福州降雨又降溫2021-10-11
- 福州公安掀起學習潘東升同志先進典型事跡熱潮2021-10-11
- 福州規劃建設16個區域綜合城2021-10-11
- 福州市婦聯招募愛心編織志愿者2021-10-11
- 福州:大手牽小手 手把手指導孩子如何變廢為寶2021-10-11
- 福州開展生態環境滿意度調查2021-10-11
- 福州:文明騎行宣傳片街頭“上線”2021-10-11
- 福州臺江建設科創走廊實施方案出爐 全力打造濱江金融科創片區2021-10-11
- 福州上下杭被認定為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021-10-11
- 福州站西路延伸段工程獲批 方便晉安西園片區居民出行2021-10-11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市舉行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2021-10-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