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數筋玉簪橫。”
這是一幅宋朝詩人黃庭堅用詩描繪出的“美食畫面”。畫面中的主角是線面,它色彩鮮明、形態誘人,堪稱線面在烹煮之后的最美一刻。
在福州,這樣的“美食畫面”代代相傳。福州人稱線面為索面、壽面,其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是百姓最愛的傳統食物之一。在山清水秀的閩清和閩侯,線面的手工制作技藝都已入列非遺保護名錄。
唐末“隨王入閩”的美食
線面手工制作這項技藝保存的古早滋味,可以追溯至唐朝末年。據考,約在唐末“十八姓隨王入閩”時,北方面食傳入福建。初時,這種面食的制作工序簡單、工藝粗疏,采用的是豎直拉法,故稱其為“掛面”;且面條粗短如索,又叫“索面”。后在漫長歲月中經過改良,制作技藝漸趨精湛,產品逐漸細如絲、長如線,才有了宋時黃庭堅描繪的“湯餅一杯銀線亂”的精致模樣。
此后,線面就成為福州人節慶禮儀、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并形成許多獨特的文化現象:在閩清,迎接第一次光臨的親友,端上桌的線面叫“餉容面”;婚嫁諸禮中出場的線面叫“喜面”;婦女生產后食用的線面叫“誕面”;給老人祝壽,送的是“壽面”;孩子出生,親戚朋友送線面祝福,稱之“送安”;孩子滿月、周歲辦酒,席上首道菜也是它;慶生、遠游或者大年初一,吃線面討個好兆頭,是為“太平面”;“茶油拌線面”更是藥食兼備的傳統名食… …
內涵豐富的線面文化,已融入當地的習俗和歷史,是福州十邑百姓生活中傳承近千年的喜樂滋味。
清末,隨著閩清籍僑領黃乃裳帶鄉眾在馬來西亞開墾“新福州”,線面制作技藝和飲食文化還漂洋過海到了東南亞。
兩個大漢拉不斷一“子”面
據了解,不論是閩清還是閩侯,線面制作都須經過十七道工序,包含了諸多講究的技法:和面手法有攪、拌、搓、撕、插、杵、抱、翻、擦,間以刀砍、灑粉;搟面紋路有豎、橫、左斜、右斜,間以手穿、托、延;串面手法有搓、擰、繞、撈、整,配以手、眼、身并用;抻面手法有抻、振、彈;拉面手法有插、擰、拉、揚、開、剪、攏,配以步法退進反復……
只有經過10至12小時復雜嚴謹、一絲不茍的純手工制作,線面才能達到潔白如玉、飄然若須、細長如線、干而不酥、柔而不濕的最佳狀態。
代代傳承的手工技藝還賦予了線面極為神奇的稟賦。2009年,在亞太農貿展銷會上,閩清的“盈樂”線面制作者當眾展示絕活:兩個大漢對拉一“子”線面,居然拉不斷。
“子”是當地方言中用于線面的特有量詞,一“子”便是一小束盤好的線面,直徑為7至8厘米。
“風光”也是美味要素
在福州,手工線面制作生產集中的地方,多為山清水秀之地。這并不是偶然,因為線面的加工要結合氣溫、濕度、風力等因素。
例如閩清出產線面的鄉鎮,集中于閩中大山帶——戴云山東北麓余脈,區域內丘陵廣布,坐擁蓮花山、白巖山、大湖山等海拔達千米以上數座山峰。此外還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達到65.9%。水源涵養狀況良好,溪澗川流、泉水密布,地下蘊藏豐富的優質礦泉水。同時,它們多處于河谷平原地帶,風口效應明顯。這些,都成為手工制作線面的天然優勢。
北緯26度的日照、穿過丘陵的清風、自山林奔流而出的泉水,造就了福州線面獨有的風味與鄉愁。
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文 石美祥/攝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愛心茶攤送姜茶 溫暖一線勞動者2021-10-26
- 福州“專精特新”多項數據全省第一 持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2021-10-26
- 福州首批無障礙公交投運2021-10-26
- 福州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情況2021-10-26
- 游書海 學“四史” 福州市委黨校舉辦讀書活動2021-10-26
- 福州“十點鐘課堂” 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2021-10-26
- 福州:社工主管參加專業技能培訓2021-10-26
- 非公有制企業黨建雜志社福州工作站掛牌2021-10-26
- 福州鼓樓區將再添一座商務辦公中心2021-10-26
- 福州晉安持續開展“兩違”治理2021-10-26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金雞講堂2021年第十期 《全球變暖與氣候變化2021-10-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