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團隊在全球率先解析植物生長素促進細胞生長作用機理,為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未解的世界性科學難題“酸性生長假說”提供了直接理論依據(jù),被業(yè)界認為是教科書級別的發(fā)現(xiàn)。該研究的主要完成者是福建農林大學的林文偉博士。近日,他向記者講述了這項研究背后的故事。
林文偉1984年出生,2002年考入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理科基地班。
2004年暑假,林文偉到王宗華(時任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的真菌基因功能組學實驗室實習。在這里,他接觸了先進的植物科研、克隆技術等,學習了最新的科研方法技術。
2010年,經(jīng)王宗華推薦,林文偉進入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單立波和何平實驗室實習。實習期間,他參與完成了實驗室在植物免疫領域的一個突破性發(fā)現(xiàn),這項成果發(fā)表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年僅27歲的林文偉是第二作者。
隨后,林文偉參加了美國的研究生考試,拿到A&M的入學獎學金。2011年,他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加入單立波的實驗室,開始了長達5年的植物免疫分子機制研究。博士畢業(yè)后,他加入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楊貞標老師的課題組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植物極性生長的分子機制。
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林文偉團隊發(fā)現(xiàn)了生長素和細胞酸性生長的關聯(lián)性。
“研究發(fā)現(xiàn),當生長素出現(xiàn)的時候,可以被細胞壁上的TMK蛋白激酶感應。這個蛋白激活了一系列的相關蛋白,導致細胞外面變得更酸、細胞壁變得柔軟,最后細胞才得以生長。”林文偉介紹,這進一步揭示了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沒有辦法得到充分證實的“植物細胞酸性生長假說”。
他們的研究攻克了這個世界性科學難題,從分子水平上解析了“細胞酸化理論”的核心機制,是植物生長素領域十分重要的突破,對農作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簡單點說,這個理論研究可以指導人們培育體型多樣化的瓜果蔬菜,提高其品質。“未來某一天,我們也許可以享受到像蘋果一樣大甘美多汁的葡萄,西瓜也不再是圓形,還可以是正方形等形狀。”林文偉說。
今年10月27日,這一成果發(fā)表在權威學術刊物《自然》上,林文偉是第一作者。該成果得到廣泛認可,被認為是“教科書級別的發(fā)現(xiàn)”。
現(xiàn)在,林文偉從海外回到母校福建農林大學就職。“我回到夢開始的地方追求科學。”林文偉說,他想啟發(fā)和培養(yǎng)更多人加入科研隊伍,一起追求科學的新發(fā)現(xiàn)、新突破。
福州晚報記者 梁凱鴻 文/攝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建農林大學團隊攻克世界性科學難題 未來葡萄或比蘋果大2021-11-04
- 福建農林大學團隊在生長素領域取得新突破2021-10-29
- 福建農林大學助春倫集團培育茶樹良種2021-09-24
- 福建農林大學科研團隊破譯茶小綠葉蟬基因組2021-07-21
-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開展 “三下鄉(xiāng)”供需對接調研活動2021-07-14
- 福建農林大學材料工程學院木工專業(yè)黨支部與福州市木雕協(xié)會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2021-02-02
-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將轉設為公辦本科2021-01-20
- 福建農林大學學子以石頭作畫 致敬抗疫英雄2020-04-02
- 福建農林大學科研團隊在《Nature》上發(fā)布成果2019-12-20
- 黃槐決明花開添暖意2019-11-18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八閩文旅精華匯聚一館 2021福建旅游交易會在2021-11-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