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鳥”為濕地申遺加持
院士專家建議閩江河口濕地給鳥類騰空間
一只斑尾塍鷸,不停歇飛行8天,行程上萬公里,一次北遷就能消耗體內全部脂肪,如若繼續遷徙,必須找到棲息地,補足能量。經“考量”,一些斑尾塍鷸選擇在閩江河口濕地停歇,并劃為常年遷徙的驛站。
“沒有采取保護行動,就沒有現在的閩江河口濕地,像斑尾塍鷸等更多的水鳥也就無從落腳,同時將面臨更為嚴重的生存威脅。”25日,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雷光春在省科協年會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護高峰論壇上說。
閩江河口濕地啟動保護工作已20年。20年來,福州抵住城鎮化“誘惑”,叫停不合理項目、推進濕地立法、劃定管控紅線,并密集推出退養還濕、清除互花米草等一系列保護與治理舉措,堅決守護濕地生態。
這項保護行動的實施與成效,也讓更多人看到閩江河口濕地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潛力。去年起,一批批濕地專家、院士等開展實地調研,一個個濕地論壇接連舉辦,在全市范圍掀起“閩江河口濕地申遺熱”。
不少人好奇,閩江河口濕地申遺的價值和意義何在?單從面積上看,閩江河口濕地覆蓋面積為2萬多公頃,僅為2019年成功申遺的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1/9,而其中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更小,只有2100公頃。濕地面積小,意味著生態完整性受到制約。
“閩江河口濕地的‘話語權’不在面積,而在珍稀瀕危鳥類,這也是近十年來濱海濕地保護備受關注的重要因素。”雷光春介紹,閩江河口濕地共有鳥類313種,列入IUCN極危等級鳥類5種,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等重要鳥類棲息地同處一個量級,“在同期計劃申遺的濕地中,唯有閩江河口濕地有‘中華鳳頭燕鷗’。”
濕地幸得“神鳥”,但距摘得世界自然遺產這塊“金字招牌”,還有路要走。
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家傅伯杰認為,在創新、綠色等新發展理念推行之下,全面保護、科學修復濕地是題中之義。為此他建議,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可采取一套“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和傳統簡單、目標單一、自我調節能力差的工程措施不同,自然方案通過開展水文、水質、土壤基質、景觀等修復,提高單位修復“質量”,建立起“新系統”“新平衡”。
水文方面,中國工程院院士馮起圍繞濕地水文研究,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可重點研究的方向;生態安全方面,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以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為例,提議多關注閩江河口濕地陸海作用過程與生態安全響應。
在雷光春看來,面對新階段,閩江河口自然保護地體系要進行優化。“要堅持生態優先,給鳥類騰空間,周邊則采取融入自然的方式。”雷光春認為,要適當減少人為活動,為候鳥棲息提供舒適的軟環境。同時,閩江河口濕地要跟城鎮化共演進。“先保護修復,再根據保護對象,設計周邊產業模式。”
論壇現場,“福州濱海濕地生態研究中心”揭牌,為進一步提升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護質量、探索建立生態保護項目對接和常態長效運行機制注入活力。
“希望像這樣的論壇、研討會常辦常新,并形成機制,為東南沿海濕地保護工作提出系統性理論和實踐性指導。”中國工程院一局局長徐進說。(記者 藍瑜萍)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五城區電腦派位 近萬隨遷子女“搖號”入學2022-08-26
- 全國最大跨度山嶺隧道群右輔洞率先貫通2022-08-26
- 福州行政村年內全部實現“快遞進村”2022-08-26
- 福州市開展專項整治 對涉企違規收費“零容忍”2022-08-26
- ?福州絲路海港城建設如火如荼2022-08-26
- 看美景嘗美食!福州地鐵6號線攻略來了2022-08-26
- 福州公安“百日行動”典型案例2022-08-25
- 福州公安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百日行動”成效顯著2022-08-25
- “蝦油味”反詐短視頻登上福州公交車2022-08-25
- “蝦油味”反詐短視頻登上福州公交車2022-08-25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十年間福州持續推動消費轉型升級 激發城市活2022-08-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