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臨近,生蠔肥美。眼下,連江生蠔界的“白富美”——三倍體牡蠣大量上市,銷往福州等各大市場。
連江官塢村三倍體牡蠣豐收。連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生蠔界“白富美”上市
牡蠣又叫生蠔,是世界第一大養殖貝類,因富含蛋白質等營養元素,故有“海中牛奶”之稱。三倍體牡蠣有三組染色體,不能繁殖,由現代生物技術培育而成,因肉質更白嫩、口味更鮮美,有生蠔界“白富美”的美譽。
眼下,在福州牡蠣重要養殖基地的連江縣,5萬多畝牡蠣喜獲豐收。在官塢村2000多畝三倍體牡蠣規模化養殖區,漁民每天起早摸黑,打撈牡蠣,呈現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每天一大早,林哲同等漁民駕船來到定海灣養殖牧場,將吊養在海里的一串串三倍體牡蠣打撈到船上,然后運到碼頭邊,進行分揀、清洗、包裝、過秤,最后銷往市場。目前,三倍體牡蠣深受市場青睞,品相好的價格為1公斤14元左右。
“除了福州本地市場,我們的牡蠣還賣到全國各地,北到山東,南到廣東。”林哲同告訴記者,他們牡蠣受歡迎有兩個原因:一是定海灣地處閩江與敖江入海口,水質優良;二是相比傳統牡蠣,三倍體牡蠣生長速度提高30%以上,個頭大、品質好,且一年四季都能上市。
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工程師王為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傳統牡蠣一畝產量在2噸或3噸,畝產值在4000多元;三倍體牡蠣一畝能達到4噸,產值在2萬元,相當于原來的5倍。
據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統計,目前連江漁民養殖的牡蠣主要分布在定海灣、羅源灣、松蘆灣以及黃岐半島外圍海域,面積達5萬多畝,產量達18萬噸,其中深遠海養殖的三倍體牡蠣面積達1萬多畝,產量有4萬多噸。
“蠔”經濟多點開花
三倍體牡蠣養殖、上市,是海上福州及海上福建建設的一個縮影。福建是我國重要的水產養殖大省,牡蠣、大黃魚等大宗養殖良種規?;绻勘3秩珖谝弧?/p>
據統計,2021年,全省牡蠣養殖面積達3.7萬公頃,產量達211.2萬噸,均居全國第一,從業人員10多萬人,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其中,我市產量達54.92萬噸,約占全省四分之一。
記者從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獲悉,除了養殖三倍體牡蠣外,我省還創新實施種業“芯片”工程,培育出貝殼金黃、顏色絢麗,生長速度快、品質高的“金蠣1號”等新品種。
為了推動“蠔”經濟高質量發展,我省還在全國首創牡蠣產業“生態+”模式,探索出一條牡蠣殼變廢為寶的新路。在詔安等地,用牡蠣殼研制生產出土壤調理劑等新型生物改良材料,可廣泛用于生態環境治理、重金屬污染水土改良、水產養殖、環保建材等眾多領域。
而在連江,牡蠣殼成了打卡點。“我們修建官塢生態停車場時,將牡蠣殼、鮑魚殼等進行廢物利用,如圍欄就是用牡蠣殼制成的,實用又環保,還為市民和游客打造了一處網紅打卡點。”筱埕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
相關助讀
牡蠣的“前世今生”
中國是牡蠣的故鄉,早在2000多年前,福建等沿海地區已掌握了牡蠣養殖技術。
記者從福建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除了作為餐桌美食,牡蠣還可以用于建房與建橋。
據了解,福建沿海一帶的海風帶有鹽分,紅磚易受腐蝕,而用牡蠣殼制造的墻體不易腐蝕,也不滲水,有著“千年磚,萬年蚵”的美譽。因此,牡蠣殼也被用來建造房屋,如泉州的“蚵殼厝”。“蚵”為閩南方言,即牡蠣。
此外,古人建橋會采用種蠣固基法——利用牡蠣其石灰質貝殼能附著于石塊間繁殖生長的特性,在橋基與橋墩上養殖牡蠣,使其聯結成堅固整體,起到加固石橋的作用。(記者 鄭瑞洋 通訊員 吳其法)
責任編輯:趙睿
- 長途拖帶近6小時 “乾動1號”遷居連江定海灣2022-09-09
- 賞音樂、體驗AR秀、玩穿越……福州中秋游園添新意2022-09-09
- 2022全國中秋賞月地圖來了!福建等地可見皓月當空2022-09-09
- 公交增開 地鐵延長運營 福州多舉措保障中秋假期交通運輸2022-09-09
- 佳節慶團圓 福州各地舉辦精彩紛呈活動喜迎中秋2022-09-09
- 中秋小長假來臨 福州火車站將迎來客流小高峰2022-09-09
- 福建推出百項文旅活動 惠民迎中秋2022-09-09
- 滬臺“云端”迎中秋 期待線下重聚2022-09-08
- 2022年“中華情·中國夢”中秋展演系列活動搭建情誼橋梁2022-09-08
- 今年中秋“十五的月亮十五圓” 最圓時刻是……2022-09-08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落實新噪聲污染防治法 福州“靜夜守護”在行2022-09-0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