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941名市級科技特派員下沉一線
田野寫論文 產業謀轉型
鄉村振興,科技是根本,人才是關鍵,科技人才則是“助推器”。
2017年以來,福州累計選認的2941名市級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助力福州鄉村振興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市科特派李大忠(左一)在地里指導農戶種植西紅柿。記者 林奕婷 攝
在位于福清漁溪鎮的福建光陽蛋業蛋雞養殖場,全球首個商用蛋雞養殖機器人升級版“木雞郎5”正沿著預定軌道,對每一排雞籠里的母雞進行巡檢。后臺的蛋禽養殖數字化平臺上,雞舍溫度、濕度、光照、病死雞分布點等數據一一顯現。
“‘木雞郎’是在科技特派員的助力下,基于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物聯網及區塊鏈等最新科技開發出的商用蛋雞養殖機器人。”福建光陽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劼介紹說,它可實現全自動化挑選病殘弱死雞,死雞檢出率可達99%,可降低飼養人工成本50%以上,助力蛋雞養殖業從自動化邁向數字化、智能化。
科特派讓農業產業更“聰明”,也讓“海上福州”發展產業空間更寬廣——從單一漁業生產領域,拓寬到海產品深加工、海洋裝備制造、魚類觀賞等二三產業,為海洋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蹚出新路。
“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魚丸!”“這烤腸味道也太好了!”9月8日上午,前來參加全市科技特派員制度服務鄉村振興暨鄉村人才振興現場會的嘉賓,在品嘗御冠食品生產的食品后,紛紛嘖嘖稱贊。
“我們聚焦速凍肉制品、魚糜制品和菜肴制品三大產品系列進行精深加工,去年營收達到18億元,今年我們要沖刺30億元。”御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興自信滿滿。
林興的這份自信,源于倪莉、項雷文等4位資歷深、經驗豐富的科技特派員“撐腰”。他們在助力御冠食品產品升級、新品研制、工藝改進、產業化發展等方面不遺余力,起到重要作用。
發展綠色經濟,科特派注重集約化、資源化利用,助力鄉村生態振興。
位于福清海口鎮的星源農牧基地里,一排排沼氣池頗具規模。“我們利用生物技術,把豬的大小便用來生產沼氣,沼氣可以發電,沼液可以用來給公司3000多畝的果蔬做肥料。”科技特派員、福建農業科技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吳飛龍介紹。
10多年來,吳飛龍帶領團隊幫助企業建立起 “豬——沼——肥——菜(菌、果)”高效循環農業的創新模式,讓企業走上了低投入、高產出、零污染的發展道路,每年帶動上千戶農戶就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高度融合。
助力文旅經濟發展,科特派推動以文化為鄉村鑄魂,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這是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維奇、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方靜平及講師趙凱等組成的科技特派員團隊的“成績單”:2018年入駐閩榕茶業有限公司以來,為茉莉花種植土壤肥力提升、土壤結構改良等提供技術扶持,讓公司茉莉花種植產量提升13%;通過技術攻關,破解了茉莉花“單瓣不好種,雙瓣不夠香”的問題。團隊成員還化身主播,講述茉莉花茶的“前世今生”,一次帶動產品銷售10多萬元,提升了茉莉花茶文化影響力……
像王維奇團隊這樣的高層次科特派人才團隊,在福州市已超過100個。近年來,福州市充分發揮在榕高校院所作用進行“高位嫁接”,高校院所高層次人才在全市科特派中占了70%。結合“萬名干部下基層”,今年8月福州市增補選認引進博士碩士100名為科特派。目前,省市級科特派在全市129個鄉鎮全覆蓋、縣級科特派在2195個行政村全覆蓋。
聚焦服務產業,科特派持續發力。福州市瞄準344家龍頭企業,建立一批科特派領辦或與的創新創業平臺,培育認定涉農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0家,市級星創天地30家,市級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基地61家,工作樣板點27家,推動科技特派員與受援企業建立利益共同體30多家,支持各類科特派參與的科技項目超過100項,安排科技特派員經費超過4500萬元。
“我們通過建立‘訂單式’技術需求和‘菜單式’服務供給的對接機制,使得一些農業領域的技術難題及時解決在田間地頭,一些產業上的卡脖子問題取得關鍵性突破,并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福州市科技局局長任義文表示,下階段將加大精準對接,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推動科技特派員助力實施“產業帶動、美好家園、文明鑄魂、網格治理、強基固本”五大工程,為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再立新功。(記者 張鐵國/文 林奕婷/攝)
責任編輯:趙睿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