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一年前,這一大片還是拋荒撂荒地,雜草叢生,現在搖身一變成為共享農田。”近日,福清市南嶺鎮吉嵐村黨支部書記吳小輝領著記者在村里“七轉八拐”,一邊比畫,一邊細數新變化。
吳小輝(中)與農民在田間共學黨的二十大精神。記者 原浩 攝
農田平整、溝渠縱橫,新采摘的向日葵還曬著太陽;水泥路面寬闊整潔,小樓鱗次櫛比,秋風雖涼,卻掩不住鄉村建設的火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句話極大鼓舞了我們。”吳小輝深有感觸地說,“鄉村要發展,產業是關鍵。吉嵐要振興,離不開正在推進的鱷魚、黃牛、共享農田、林下種植等‘四大種養’。”
吉嵐村面積不大,三面環山,南面是海口港,自然條件優越。10年前,旅游開發公司相中吉嵐,一口氣承包2800多畝地,結果遲遲未動工,致使吉嵐發展受限。后來,經鎮、村干部爭取,土地資源收歸村集體。
地收回來了,怎樣發展?望著大片“沉睡”的農田、山地、林地,吉嵐村兩委委員和南嶺鎮包村干部商議后,一致認為,不能再走“靠天吃飯”的老路,得走出一條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路。
思路一通,資金、人才、項目等立馬跟上。
鄉賢吳鳳輝主動站出來,出資1000萬元,成立“吉嵐村鄉村振興基金”,在村內設立青創基地,引進青年創業項目,提供吃住及創業資金扶持,對經過篩選的投資項目跟投30%。
重慶人杜澤軍想選點建設鱷魚養殖基地,在閩南一帶走了一圈都不理想,來到吉嵐村,看中這里土地、基礎設施、資金支持等方面的優勢,當即拍板落戶。
走進基地,8000多條小鱷魚或“潛伏”于水下,或悠然地曬著太陽。“一期項目已投產,預計3年內養殖規模將達3萬條,二期、三期項目將延伸加工產業鏈,推動皮帶、皮包、餐飲等三產融合。”杜澤軍說。
隨著振興腳步加快,吉嵐村的目標越發清晰,“四大種養”產業粗具規模。
吉嵐村打破固有模式,發展認養農業,與福州50戶社區住戶簽訂單,籌得100萬元,比照永輝、樸樸等生鮮平臺的價格,供應糧食、時令蔬菜、土雞、土鴨等農產品,為農民提供致富新路子。
新鮮果蔬、親子活動……鄉村生活的別樣“風味”,留在前來休閑、體驗農家樂的游客心里,不僅聚起人氣,也帶富村民。
村民吳鳳標臉上笑意滿滿:“村莊變化可大了,人多了起來,土特產也更好賣了。我今年還加入黃牛養殖合作社,一年下來收入至少有6萬元。”
南嶺鎮黨委副書記徐孝銀說,今年吉嵐村成為福州鄉村振興“四星級村”,并與省農科院、福建師大協和學院、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打造富民產業,“期待更多的‘農創客’來吉嵐村,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秋風吹過農田,這個南嶺鎮深處的山村,即將迎來新的豐收。
學習手記
在吉嵐村,記者和當地村民一起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鄉村振興是一場持久的硬仗,如何找準著力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句話如同明燈,為鄉村發展樹立“航標”。
細細琢磨這“五大振興”,是“航標”,卻未必一定要是“初始目標”。吉嵐村既不平均發力,也不同時發力,因地制宜,依據村情、鎮情,重點著墨“四大種養”,理清發展順序,率先做好“產業振興”這篇文章,讓吉嵐村的“振興”迅速步入正軌,也讓未來更可期。( 記者 藍瑜萍 見習記者 宋亦敏)
責任編輯:莊婷婷
- 克服疫情影響!福州出臺40條措施 決勝年末收官戰!2022-11-17
- 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復通,福州愛爾眼科醫院實現新技術新突破!2022-11-17
- 福州中德骨科醫院:赴前線戰“疫” 固后方守“家”2022-11-17
- “疫”不容辭 致敬抗擊疫情中的居民志愿者2022-11-17
- 最大程度方便市民!福州增加優化調整核酸采樣點位2022-11-16
- 福州:身邊點滴 匯聚戰“疫”暖流2022-11-16
- 福州分級分類恢復正常醫療服務2022-11-16
- 返校復課也需“心理復位” 正確進行自我調整2022-11-16
- 福州這些醫院恢復正常診療!高風險區患者就醫這樣做2022-11-16
- 福州晉安桂溪社區爭創示范性“無疫社區”2022-11-16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疫”不容辭 致敬抗擊疫情中的居民志愿者2022-11-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