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報》( 2023年03月29日第1版)
雨過天晴,福州三坊七巷,市民游客絡繹不絕。嚴復、冰心等名人故居里的歷史煙云,街頭藝人婉轉悠揚的琴聲,福州魚丸、同利肉燕等特色小吃及各種非遺展示,無不讓人流連忘返。千年閩都,古老坊巷,生機勃勃。
三坊七巷全景。記者 游慶輝 攝
2021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坊七巷,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參觀嚴復故居。他強調,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
兩年來,福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持續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成功舉辦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加大力度實施古厝保護修繕項目,出臺全省首份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規范性文件,推進三坊七巷、福建船政等項目申遺……懷著珍愛之心、尊崇之心,福州讓一件件文物得到精心保護,讓一座座歷史建筑、古厝煥發生機,全力守護城市的“根”與“魂”,打響閩都文化國際品牌。
牢記殷殷囑托
持續提升坊巷品質
“我身旁就是嚴復的塑像。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這樣評價嚴復的一生:嚴謹治學,首倡變革,追求真理,愛國興邦……”3月24日,鼓樓區委宣傳部發布了精心制作的視頻節目《鼓嘟嘟對話啟蒙思想家嚴復》,以鼓樓區IP形象鼓嘟嘟走進嚴復故居的生動形式,講述了嚴復的生平和貢獻。
時光回到兩年前的3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考察時,來到位于三坊七巷郎官巷的嚴復故居。“總書記對嚴復思想非常了解,也非常關心。他在展板前看了很久,還與我們進行了交流。”福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陳亮回憶說。
在這片坊巷里,習近平總書記留下了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殷切囑托。兩年來,福州市牢記囑托,篤行不怠,不遺余力推動文物、古建筑保護,持續做好三坊七巷、上下杭等五大歷史文化街區和零星古厝保護利用工作,以三坊七巷為標桿,持續提升坊巷品質。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迄今,三坊七巷保護修復項目累計投入約50億元,遵循“修舊如舊,保持總體坊巷格局、風格、風貌不變”的原則,進行保護與還原。兩年來,福州持續組織實施了三坊七巷沈葆楨故居等6處文保院落、上下杭街區119處院落、梁厝二期7處文物點等一系列修繕工程。
精雕細琢的匠心,在福州每一處古建筑的保護中都得到運用。南公河口街區是中外友好的見證地和琉球鄉愁承載地,目前,部分建筑正在加快修繕。“比如這一處以茅草為頂的建筑,屬于琉球園,將修舊如舊。”南公河口街區保護修復工程項目負責人潘劍羽介紹,每座古建筑在修繕前都會編制詳細方案,盡可能采用與原建筑一致的傳統工藝,保留古建筑的歷史信息。
“我們還拓展坊巷文化內涵,融合明清古厝、名人故居以及非遺文化展示等,推出7條‘跟隨總書記的腳步逛坊巷’專題線路,讓三坊七巷品質更好、內涵更豐富。”福州名城保護開發公司總經理林勝介紹,保住了文物,留下了古建筑,千年坊巷迸發出澎湃活力。
2021年3月以來,依托坊巷載體,福州先后舉辦紀念嚴復逝世100周年學術報告會等紀念活動,推出“名城少年”主題研學、小黃樓沉浸式小劇場、林覺民·冰心故居AR眼鏡劇游等特色旅游產品,打造全國首個隧洞式沉浸式演藝項目《尋夢閩都》,讓歷史文化遺產的魅力盡情綻放。
傳承保護理念
留住城市歷史文脈
“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并肩攜手……”前幾天,在三坊七巷林覺民故居,年逾古稀的義務講解員陳永健又一次給游客們朗讀《與妻書》。朗讀者感情投入,濕了眼眶,聆聽者感動萬分,駐足沉思。
“我是在三坊七巷長大的,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飽含著我無盡的鄉愁。如果到處都是高樓大廈,那童年記憶就沒有載體了。”陳永健感慨道。
他的擔憂,差一點就變成現實。20世紀80年代末,在城市開發熱潮的沖擊下,三坊七巷準備改建成商品房。緊要關頭,正是在林覺民故居,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以一場現場會改變了三坊七巷即將被拆除的命運,并將其修繕、保護起來。
這次現場會上,議定了加強文物保護的7件實事,由此衍生了惠及長遠的“四個一”機制——成立一個文物局、一支考古隊,增加文物部門一顆“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繕經費100萬元。
30多年來,福州持續傳承保護理念,為“四個一”機制不斷注入新內涵,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果。
“一個局”不斷優化提升。2021年底,福州新組建市文物局,作為市政府組成單位。“在全國大中城市,福州是第四個單獨設立文物局的城市,體現了福州市委市政府牢記總書記囑托,加大文化遺產保護的決心和力度。”福州市文物局局長吳聿建介紹。
一顆“印”每年蓋印千余次,實現福州城建項目“要動工,必考古”,保護了一批地面、地下遺存;“一支隊”發展為“福州市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庫”及文物保護、修繕專業隊伍,并成立福州市古厝研究會;“一百萬元”經費,2022年已增加至1300萬元。
位于倉山區三江口的梁厝村,現存30多處古建筑,是理學傳家文化的重要傳承地,歷史上一度出現過“無梁不開榜”的盛況。因年久失修,古建筑有不同程度的損壞。近年來,福州對梁厝古建筑實施全面修繕、保護。
“梁厝的保護修繕工程以省級文保單位梁氏宗祠等建筑為重點,輻射帶動周邊環境的成片保護,重現已綿延千年的耕讀文化環境。”梁厝歷史文化街區項目負責人劉昌飛告訴記者,修復改造后,梁厝已成為福州的文化新地標之一。
2022年,福州實施古厝保護修繕項目153個,還有更多的“梁厝”已經重煥光彩:位于鼓樓區的烏山歷史風貌區二期建成后,再添城市文化新名片;位于臺江區、由愛國僑領黃乃裳籌建的百年建筑——青年會經改造提升后開放,為“閩江之心”增輝添彩……
活化利用“古厝”
打響閩都文化品牌
春意融融,在福州市非遺展示館里,一件題為《春耕大地祥和年》的壽山石雕作品十分應景,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這是壽山石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益晶的作品。去年,福州市非遺展示館共接收非遺藏品33件,涵蓋壽山石雕、脫胎漆器、木雕、軟木畫等類別。
因為精品多、體驗好,福州市非遺展示館自2021年元旦正式開館以來,至今已對外開放超5000小時,今年春節假期推出的“非遺陪你過大年”系列活動,通過多元的非遺活態展演和交流互動,每日吸引游客超1.5萬人次。
福州市非遺展示館的前身,是福建省級文保單位羅氏綢緞莊。這座百年古厝經過修繕后,變身為深受市民游客喜愛的“非遺大觀園”,成為福州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的“代表作”。
近年來,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福州市將古厝、古建筑修繕后,沒有選擇“束之高閣”,而是積極探索活化利用,通過因地制宜、因厝而異的“活起來”,賦予古厝新生命,實現更高水平的保護。
去年8月,福建首個有關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規范性文件——《福州市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辦法》印發實施,讓古厝的活化利用有據可循,更好地把“家底”守好、用好。2022年,福州市文物局累計完成10處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示范項目。
同時,福州對古厝的活化利用,不僅局限于單體建筑,而且包括周邊的自然、人文環境。將古厝視為珍珠,把街巷作為線繩,通過“串珠成鏈”,福州在全市打造17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以點擴面激發歷史文化遺產活力。
“依托歷史文化街區,我們積極做好數字峰會·對話未來、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福建文創市集等各類大型活動,策劃組織春節、中秋、國慶等節假日主題活動。2022年五大街區共計完成1934場活動及1502場街頭藝人演出,人流量接近2300萬人次。”福州名城保護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禮訓介紹。
此外,在上下杭、蒼霞和煙臺山等歷史文化街區的“矩陣效應”下,福州打造出城市新地標“閩江之心”,迅速成為市民游客的熱門“打卡點”,開創了展示福州“國際范、閩都韻”的亮麗風景線。
“今后,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守正創新,以‘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守護歷史文化遺產,著力推動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著力打響閩都文化國際品牌,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作出應有的貢獻。”福州市領導說。(記者 段金柱 卞軍凱)
責任編輯:莊婷婷
-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眼眶病領域泰斗孫豐源教授出診福州愛爾2023-03-29
- 福建列入啟運港退稅試點政策實施范圍2023-03-29
- 福州:夜游閩江 璀璨夜色 流光溢彩 2023-03-29
- 3月25日至31日是福建省第四十一屆“愛鳥周”2023-03-29
- 福州市中山小學:安全教育進校園2023-03-29
- 改造2580個老舊小區!整治裸房6.92萬棟!福建印發實施方案2023-03-29
- 共青團福州市第十九次代表大會隆重開幕2023-03-29
- 福州搶抓農時奏響春耕進行曲 全力打好糧食生產“第一仗”2023-03-29
- 時隔8年住房展銷會又來了 3月31日至4月3日市民可淘房2023-03-29
- 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媒體基層行在福州啟動2023-03-29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搶抓農時奏響春耕進行曲 全力打好糧食生2023-03-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