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不遠萬里來華教書、支援抗戰、和中國人民結下深厚情誼

      追憶“鼓嶺之友”穆藹仁

      福州抗日志士紀念墻前,點燃長明燈,敬獻花籃;在當年撒下穆藹仁骨灰的閩江,撒下美麗的鮮花……5日,“鼓嶺之友”穆藹仁后人及其學生陳世明等共同追憶緬懷穆藹仁。

      穆藹仁是首位名字鐫刻于福州抗日志士紀念墻的外國人。他一生五次進出中國,不遠萬里從美國到中國教書、支援中國抗戰,和中國人民結下了深厚情誼。

      “師生情誼地久天長”“友誼地久天長”,不同年代,穆藹仁、陳世明、穆言靈寫下了同樣的祝福,牽起了延續三四代的中美友誼,讓“鼓嶺緣”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珍藏五十載

      一份手抄英文報訴說“英華情”

      在三山陵園,穆藹仁兒媳穆言靈在鐫刻著8000多位抗日志士英名的紀念墻上,很快找到了公公的名字,合掌、鞠躬、點燃長明火,表達著綿綿哀思。2018年,在穆藹仁最喜歡的學生陳世明等人努力下,這位支援中國的美國志愿者故事廣為人知。當年9月2日,他的名字被刻上了福州抗日志士紀念墻。

      1940年左右,20歲的穆藹仁從美國到福州英華中學擔任英語老師。當時福州淪陷,為躲避日軍轟炸,英華中學內遷至順昌縣洋口鎮。

      99歲的陳世明回憶,“老師是從霞浦步行到洋口的,不知走了幾天幾夜。當時缺吃少穿,條件十分艱苦,能活著到洋口就不錯了。在當地,他和我們吃著同樣的食物,在惡劣的條件下堅持辦學。”在洋口鎮,兩人結下了延續一生的師徒情誼。

      陳世明是高一“驚濤級”學生,因為出色的英文備受穆藹仁賞識。“我們一群班干部出版了學校唯一的英文報紙,名字就叫‘Tide’,我是主編,穆老師擔任報紙顧問,因為沒有打印設備,這份報紙由我和同學手抄上墻。”穆藹仁也在文章中追憶,“我的學生寫關于洋口的新聞、文章、散文,然后由世明等學生用美雅字體書寫在壁報上。這壁報很受歡迎”。

      穆藹仁十分珍惜這些英文手抄報,1941年返美時他將《TIDE》創刊號帶回家珍藏。直至將近50年后,穆藹仁終于獲得飛往福建的簽證,師生再次重逢,穆藹仁將珍藏的手抄報又帶回了中國,贈予陳世明。

      這次重逢,重燃了在洋口結下的友誼之火,陳世明和穆藹仁的聯系維系了一生。陳世明依然珍藏著《TIDE》創刊號,泛黃的紙張上,字體雋秀工整。

      陳世明說:“穆老師對我影響至深,他身上那種國際主義精神、奉獻精神,一直激勵著我。”

      骨灰撒入閩江

      援華“飛虎隊”中尉有顆“中國心”

      遠眺英華中學,面對滔滔閩江,在當年撒下公公骨灰的不遠處,穆言靈和陳世明一起,向江面撒下花瓣,以此紀念穆藹仁。

      二戰期間,穆藹仁作為援華空軍“飛虎隊”中尉,一度出生入死。

      這段經歷是這樣記載的:1945年,他奉命來閩執行秘密任務,在廈門前沿搜集日軍情報,后被日軍發現,他急忙乘坐運輸機離開,被日軍飛機圍追堵截,幸好駕駛員技術高超加上機警過人,成功脫險。

      1947年,穆藹仁在美國完成大學教育后再次來華,任教于福建協和大學。他的兒子穆彼得在福州出生,才幾個月大就被挑上鼓嶺,他們在鼓嶺上的住所經考證就是加德納的故居。

      穆言靈第一次知曉公公一家在中國的故事,是與穆彼得結婚前。“我第一次去他家,彼得的父親一邊翻著老相片,一邊給我講述了他在中國的故事。”穆言靈說,聽公公說那時在中國條件很艱苦,但更多的是開心和難忘。“說得最多的是他熱愛的學生們,他對在中國的時光一直念念不忘。” 

      2004年,已是84歲高齡的穆藹仁再次來福建做志愿者,在武夷學院執教。恰逢英華中學123周年校慶,他與陳世明等學生在福州團聚,并寫下了文章《師生情誼地久天長》,紀念在英華的歲月。

      次年,穆藹仁因身體原因回美國接受治療,但他一天也沒有放下對中國和學生的牽掛。2005年12月10日,穆藹仁在家中病逝,彌留之際,手中還握著武夷學院學生寄來的圣誕賀卡。“公公走的時候非常平靜,他帶著學生對他的愛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世時,穆藹仁多次提到要把一部分骨灰撒入閩江。2015年,穆彼得夫婦遵囑將其一半骨灰帶回福州,撒入閩江,留在他深愛著的福州。

      穆言靈感嘆道:“閩江雖是福州的母親河,但最終也流向了大海,匯入了大洋,和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是相連通的。所以我公公的骨灰,雖然一半在閩江,一半在美國,但最終也會到一起。”

      “相信父親在天之靈,肯定無比欣慰。父親生前就喜歡講述和中國的故事,來自中國人的友誼,對他來說意義非凡。”因身體原因留在美國的穆彼得說。

      世代接力傳承友誼薪火

      再續“鼓嶺緣”

      臨走前,穆言靈拓下了穆藹仁在抗日志士紀念墻上的名字,她要將這些拓片帶回美國,將這里的故事講述給家族成員聽。

      每年清明節前后,無數市民來到這里,點燃長明火,穆藹仁的名字旁也貼滿了思念星。“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在福州有這么多人愛著他。”穆言靈說。

      “福州人民給予我們的友情和關愛讓我們心懷感激!友誼長存!”穆言靈在拓片紀念冊上這樣寫道。陳世明也不約而同地帶來毛筆書寫的中英雙語——“友誼地久天長”。自2018年兩人第一次見面,穆言靈每到福州都會問候陳世明。2019年,陳世明抱著出生不久的重孫“豆寶”來到紀念墻前,撫摸著恩師“穆藹仁”的名字告訴他,“這是大大爺爺老師的名字”。

      穆藹仁對中國的情誼綿延了三代——穆彼得不僅將家搬到中國,長期在中國定居,還將兩個女兒分別起名“愛中”“愛華”。2015年,為追尋穆藹仁在鼓嶺的足跡,穆言靈第一次踏足鼓嶺,這片土地上中外居民和諧共居的美好畫卷,慢慢向她揭開。

      “我們從未想到能發現這么多動人的故事!”“鼓嶺的歷史告訴我們,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家庭、不同文化的人們,雖存在差異,仍然可以建立友誼,并且代代相傳!”在2023“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上,穆言靈向中外嘉賓講述她挖掘和了解的“鼓嶺緣”。

      在大量對鼓嶺的研究中,穆言靈了解了穆藹仁為當地村民輸血的故事,以及更多中外居民互幫互助的故事。令她印象深刻的是“鼓嶺之友”蒲天壽一位叫戴維森的親戚,“當時他在福州教書,有的學生家里窮,他把自己家的被子帶來給學生。有一次天氣特別冷,他看到一個學生衣服很薄,馬上把自己衣服脫下來給學生穿上,他因此感冒得了肺炎,不久就去世了。”

      穆言靈說,在鼓嶺,有很多外國家庭和他們一樣,和中國結下不解之緣。“他們曾經在鼓嶺生活,都曾以自己的方式幫助過這里的人,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都是‘鼓嶺之友’。雖然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但是他們對這里的愛一直存在。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他們的故事。”(記者 朱榕 見習記者 劉露)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晝夜溫差10℃!福州清明天氣指南來了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91大神亚洲影视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亚洲成AV人影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熟妇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无码|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 亚洲中文无码a∨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首页| 亚洲熟妇久久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v片| 理论亚洲区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 精品亚洲成α人无码成α在线观看 |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 亚洲人午夜射精精品日韩|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亚洲AV午夜成人影院老师机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亚洲黄色在线视频| 亚洲午夜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亚洲| 亚洲av无码不卡私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