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百年前的靈源洞,是當時外國人拍攝的,時至今日仍非常清晰,大家能看清上面的字嗎?”幻燈片拉近——建筑門牌上“結歡喜緣”四個大字清晰可見,讓學生們發出陣陣驚嘆。
6日下午,在鼓嶺開展研學活動的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生,在鼓嶺山居博物館偶遇林軼南,他很高興地向學生講述了自己捐贈藏品的背后故事。林軼南是華東理工大學景觀設計系副教授,從老建筑愛好者,鼓嶺文化研究學者,到“鼓嶺之友”,他一步步走進“鼓嶺故事”,致力讓鼓嶺上的一座座古厝“開口說話”。
老建筑愛好者
走上“尋厝”鼓嶺之路
在鼓嶺的一棟老宅內,林軼南講述了他和鼓嶺老建筑的故事。“我從小就對歷史很感興趣。雖然大學學的是景觀設計,但業余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研究福州的歷史文化。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也是文化遺產方面,包括對倉山老建筑的研究。倉山是外國領事館集中的地區,和外僑避暑的鼓嶺有著天然聯系。”也就是在那時,林軼南利用專業所長,與福州老建筑群的群友一起建立了福州老建筑百科網站,成為民間及官方研究、保護福州老建筑的可靠信息平臺。
2016年,在福州老建筑群內,林軼南第一次見到了群友發來的穆藹仁家族老照片。“這些應是當時福州能見到的最早的彩照,我非常感興趣,很快通過群友聯系到了照片的主人,也就是穆藹仁的兒媳穆言靈女士。”這些因緣際會,讓林軼南走上了與穆言靈一起“尋厝”鼓嶺之路。
一開始穆言靈只想找到祖輩在鼓嶺的家,林軼南畢業沒多久,“鼓嶺度假區管委會非常支持我們的研究。穆老師飛到美國各大圖書館尋找網上找不到的資料,我則負責國內資料的搜集研究。”7年的研究,林軼南和穆言靈、當地村民一起,不僅確定了鼓嶺上的古厝,也挖掘出古厝背后中外住戶和睦共處、溫暖向善的故事。
“相比建筑本身,我對建筑背后的故事更感興趣。有了人才有故事,有了故事,這些冰冷的建筑才有了溫度。”
尋到厝里的人
說出厝里的事
穆言靈曾在福州市檔案館拷貝了一批老照片,她的家族還珍藏著兩三百張國內最早彩照,但她不懂照片上都有誰,也不懂他們住在鼓嶺上哪棟房子里。在耶魯大學圖書館,穆言靈找到了3張1919年、1933年、1934年由鼓嶺公益社董事會制作的標注住戶的導游圖,在地圖上他們一共找到了119棟建筑及住戶名單。兩人如獲至寶。名單上是英文拼寫的福州話,而這正是福州本地人林軼南的強項。
當時鼓嶺上僅剩余六七座較為完整的古厝,印證著那個時代的記憶。“從建筑上看,它沒什么價值,它的價值在建筑背后人的故事,沒有名單就找不到人,沒有人就沒有故事,我們不能永遠只講加德納的故事,有了名單,事情好辦多了。”林軼南回憶,“當時來華傳教士都有注冊,我們上網搜索,有新發現就扔到聯系的微信群內,因為中美兩地的時差,研究幾乎是24小時進行的。”2018年初,林軼南和穆言靈找到了首批70余個外國家庭成員情況、及對應建筑、家族故事等。
隨著研究深入,他們手上積攢了數千張老照片。但照片是“死”的,無法挖掘出更多信息。2021年,林軼南“古厝活化實驗室”團隊的一名大二學生開發了“鼓嶺家·譜”系統平臺,他們將搜集到的老照片和基礎信息手工錄入,運用人臉識別技術,分析同一人不同階段的人臉信息,建立了不同老照片之間人物的聯系。
迄今,“鼓嶺家·譜”已錄入5959張人臉,3000余個人物的信息。“這個系統和老建筑百科網的信息是打通的,一邊是鼓嶺的厝,一邊是鼓嶺的人,兩者之間搭建起了橋梁。”林軼南介紹。
有了新的工具,尋根之旅變得更加容易,有新的照片,只要扔進數據庫,就會根據基礎信息進行比對,識別出個人身份信息、家譜和人物關系等。
根據林軼南等人的研究成果,鼓嶺度假區管委會成功修復了禪臣別墅等十余座老建筑,關于鼓嶺家族的故事也逐步豐富。從加德納家族,到穆藹仁、蒲天壽、柯志仁、藹樹棠、富品德、程呂底亞、蘭瑪利亞等十余個鼓嶺家庭,這片土地中外居民和諧共居的美麗故事,慢慢揭開面紗。
讓古厝開口說話
創造新的美好記憶
通過已有研究成果和“鼓嶺家·譜”系統,林軼南幫助不少“鼓嶺之友”尋到了他們的家族記憶,有時是一張從未見過的舊照片,有時是失聯多年的童年閨蜜,有時只是中國孤兒被海外家庭收養的歷史片段,有時是鼓嶺上的生活場景。
“你會發現,當時嶺上的生活是多么豐富有趣,有牙醫、有照相館、有各種廣告,他們玩照相機、制冰激凌,這個發現的過程特別有意思。”在林軼南講述中,百年前的鼓嶺在眼前鮮活了起來。
在鼓嶺山居博物館(富家別墅),陳列著很多鼓嶺老物件,展示當年嶺上生活的場景。林軼南不僅幫忙尋找古厝的歷史,也捐贈了搜集到的藏品,其帶領的學生團隊還研發相關文創產品,如當年的玩具、帶有鼓嶺郵戳和火漆的信封和明信片等,增強游覽的互動性和體驗感,讓鼓嶺故事更“可看可聽可觸”。
步入這里,游客仿佛走進當年外國家庭的客廳,在沉浸式的場景里,靜靜聆聽百年前的“鼓嶺故事”。
“希望大家把鼓嶺故事和鼓嶺情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讓中美人民友誼像鼓嶺上的千年柳杉一樣,茁壯成長,生生不息。”——習近平主席向“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的賀信,讓“鼓嶺之友”的成員們都非常振奮。林軼南手上也有了很多的研究課題,其中之一就是和鼓嶺管委會一起依托“鼓嶺家·譜”打造共同記憶博物館,線上線下征集與鼓嶺有關的家族記憶,以線下時間艙的形式,讓大家沉浸式感受人們和鼓嶺這片土地相連的故事。
從2017年起,林軼南參加了3次“尋夢鼓嶺”活動,和當年鼓嶺家庭后人一起追尋歷史,留下了很多美好回憶,在畢樂華離開時,一些學生甚至拉著她的手哭了。林軼南決定進一步完善鼓嶺家族關系譜,重新建立家族后人的聯系。“不僅僅是歷史上的關系,也包括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這些也是活著的歷史,也值得記錄下來,我們要讓他們世代的友誼一直延續下去。”林軼南說。(記者 朱榕 見習記者 劉露)
責任編輯:趙睿
- 追憶“鼓嶺之友”穆藹仁2023-07-06
- 紀錄片《鼓嶺 鼓嶺》開機2023-07-05
- 中國(福建)—美國友城青少年畫展在鼓嶺舉行2023-07-02
- 鼓嶺故事 “緣”來于此2023-06-30
- 群友畢至 留下動人“鼓嶺新話”2023-06-29
- 2023“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在榕舉行2023-06-29
- 上鼓嶺,就是“轉厝”2023-06-28
- 大地詩篇:優秀的建筑是會說話的藝術2023-06-25
- 太離譜!福州鼓嶺如廁遇上這種事……2023-06-12
- 宛若“仙境”!初夏的鼓嶺太美了2023-05-29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黨建引領·近鄰共筑:福州鼓樓區東街口商圈 2023-07-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