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有驛站 點亮新生活
——探訪閩侯井下村殘疾人輔助就業中心放星驛站
從福州市區驅車近一個小時,來到群山環繞的閩侯白沙鎮井下村,一座古香古色的房子沿溪而立,這里就是放星驛站——20名殘障人士的“家”。
澆水、除草、掃地……輕度殘疾村民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出色地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驛站被打掃得煥然一新。放星驛站是閩侯縣開展殘疾人輔助性就業的“試驗田”,這里容納來自白沙鎮多個村的殘疾人就業,讓他們通過勞動實現自身價值。
4日,記者走訪放星驛站,實地感知鄉村殘疾人輔助性就業的脈動和溫度,了解他們前進路上遇到的瓶頸和破題之道。
開展輔助性就業
讓殘疾人通過勞動實現價值
陽光下,50多歲的井下村村民余美珍認真地清掃著放星驛站地面上的雜草。雖然輕度殘疾,但她思維流暢、表達清晰。10多年前,一場車禍改變了她的人生,一度讓她的家庭陷入困境。到放星驛站工作,對她而言是一次新生。
“我們每天到這里工作兩三個小時,參與簡單的勞作,每個月賺620塊錢工資。”余美珍告訴記者,放星驛站負責人吳秀梅對他們很關心,在這里感受到了溫暖,也體會到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和價值感。
為什么要在山村里建立放星驛站,開展殘疾人輔助性就業?
放星驛站負責人吳秀梅深有感觸地說:“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沒有城市里完善,鄉村殘疾人往往要面臨比城市殘疾人更困難的處境。”熱衷于公益事業的吳秀梅是嫁到井下村的媳婦,在她看來,一個家庭若有一個殘疾人,可能就讓這個家庭墜入了深淵,鄉村里的不少殘疾人家庭非常需要社會的關愛和認可。
“我們做殘疾人輔助性就業的初衷,就是想讓殘疾人和他們的家庭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感到社會并沒有放棄他們,他們也能通過勞動實現自己的價值。”吳秀梅說。
在放星驛站殘疾人輔助性就業項目執行人曹芳看來,輔助性就業也給殘疾人提供了一個社交平臺。“人是社會性群體,沒有一個人能活成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渴望與別人鏈接,殘疾人也一樣。”同時在井下村運營著成年孤獨癥人士托養中心——放星家園的曹芳對記者說,他們曾經把放星家園的孤獨癥人士帶到放星驛站,和在驛站工作的孤獨癥人士交流,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孤獨癥人士交流得很好,覺得彼此是一樣的人,能夠懂得對方。告別時,好幾個人還互相加了微信。”曹芳說,過年過節的時候,放星驛站會給在這里工作的殘疾人發放福利。
“蘭旭(化名)自從來到這里工作后,每天的精神頭都好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他在這里獲得了價值感,讓人們看到殘疾人也能參與工作,融入社會。”蘭旭的家人對記者說。
缺資金和專業社工
殘疾人需要更多愛心和陪伴
“一個人每月工資620元,20人總計12400元;每天接送車費50元,30天總計1500元……”吳秀梅這里有一本賬,精打細算、開源節流是這個賬本的“主旋律”。
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吳秀梅和曹芳開辦了放星驛站,如今資金短缺是擺在她們面前的一大難題。
“白沙鎮政府向企業‘化緣’,為我們籌集了6萬元的項目啟動資金,解了燃眉之急,但后續運營資金如何保障,是我們要面臨的問題。”吳秀梅給記者算了筆賬,加上工人工資、接送殘疾人上班的車費和其他運營費用,放星驛站運營一年半需要30多萬元。
“我們經營的企業一直在承擔著這些費用,但單純靠企業不是長久之計,企業也難以為繼。”吳秀梅對記者說,目前,放星驛站正積極地申報省、市、縣殘聯的補助性資金,若能成功通過審核,日后將極大地緩解資金短缺問題。
開展殘疾人輔助性就業項目以來,專業社工的短缺也是這項事業遇到的瓶頸。“殘疾人工作時往往需要社工和志愿者的陪伴和引導,但現在專業社工大多入駐政府機構和大企業,較少深入基層鄉村。”曹芳對記者說,放星驛站期待專業社工到來的同時,也特別歡迎志愿者來到鄉村,給予殘疾人愛心和陪伴。
“輸血”兼“造血”
多舉措支持殘疾人就業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愛里成長。”遠在深圳的歐陽老師,認養了驛站農場里的兩棵橙子樹,一棵給自己,一棵給小外孫。
今年春天,放星農場開展了果樹認養活動,認養一棵柚子樹3年1000元,認養一棵臍橙樹3年1500元。認養期間,殘疾人工友將對果樹施肥、除草、修枝,果實歸認養人所有。果樹認養款將用于農場運營和支付殘疾人就業的工資。
讓曹芳感動的是,她通過微信公眾號“放星家園”發布認養消息至今,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就有116棵果樹被成功認養。認養果樹的愛心人士,有福州的退休老師,也有律師事務所的年輕律師。
“農場的30畝土地上,還有700多棵柚子樹、360棵臍橙樹、400棵橘樹和75棵梨樹待‘認領’,歡迎大家積極認領,為殘疾人輔助性就業獻上愛心。”曹芳對記者說。
若說能成功申請省、市、縣殘聯的補助,是為放星驛站“輸血”,那么曹芳開展的果樹認養等活動,可以說是積極為驛站“造血”的一種嘗試。“對于我們而言,努力‘造血’更重要。”在曹芳看來,“造血”是做殘疾人輔助性就業的必由之路。
麻繩編織的花瓶上點綴一支淡雅的雛菊,看起來清新又雅致。在放星驛站,記者看到孤獨癥人士制作的手工藝品靜靜地擺放在展示臺上,等待來井下村的游客們購買。
在“造血”的路上,吳秀梅和曹芳還進行了更多的嘗試:與旅行社積極合作為井下村引流,在放星驛站幫助村民代售井下村原生態的優質蜂蜜和筍干等農產品,開發簡單的文創產品讓孤獨癥人士參與制作,進行慈善義賣。
“我國現有幾千萬名殘疾人,一些普通人做起來輕而易舉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其實特別艱難,殘疾人群體應該被溫暖、被看見。”曹芳說,路是人走出來的,驛站工作人員會爭取政策扶持和積極“造血”兩條腿走路,繼續為鄉村殘疾人撐起一片溫暖晴朗的天。(記者 譚湘竹 實習生 林陽舟)
新榕語絲
為殘疾人撐起一片天
就業是民生之本,對殘疾人來說更是如此。殘疾人是需要社會特殊關照的群體,關愛殘疾人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社會文明的體現。
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殘疾人身殘志堅、拼搏奮斗的勵志故事。他們用行動證明了一個道理:只要有敢于追夢的心,即便身有殘缺,一樣可以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但我們不能否認,殘疾人與健康人存在體力等方面的差異。努力拼搏出精彩人生的背后,是十倍乃至百倍的付出和努力。
為了幫助殘疾人順利就業,多年來,全社會做了不少工作、付出不懈努力。但是,殘疾人特別是鄉村殘疾人就業現狀和我們的預期仍有一定差距。比如,一些職業教育學校的發展程度仍無法與這個群體的需求適配,心智障礙人員就業率仍偏低,身有殘疾的高校畢業生仍難以獲得平等就業機會。
下一步,全社會應持續加大力度關注殘疾人就業,加強殘疾人職業教育和培訓,做好就業創業指導,消除殘疾人就業創業障礙,為他們融入社會提供更多可能。
關愛無處不在,力量循夢而行。為殘疾人打開就業的方便之門,不僅能為他們個人、甚至所處的家庭撐起一片藍天,也可以將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傳遞給更多人。(樂言)
責任編輯:趙睿
- 閩侯:從“千萬工程”經驗探尋和美鄉村密碼2023-08-07
- 閩侯“上新”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2023-07-18
- 就醫舒心健康安心 閩侯推動醫療衛生資源全覆蓋2023-07-13
- 閩侯“上新”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2023-07-11
- 建造品質高校設施,筑就育人優美工程——省七建公司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宿舍項目建設紀實2023-07-06
- 離譜!車位“縮水” 竟拿“長度”來補?2023-07-06
- 閩侯舉辦應屆畢業生互聯網營銷師培訓班2023-07-04
- 閩侯白沙園“硬件”再提升 二期市政路網建成通車2023-07-03
- 閩侯新塘村推行“數字化積分制” 線下文明攢積分線上兌物揚新風2023-06-27
- 福州閩侯企業家籌集400多萬元回鄉養殖精品金魚2023-06-26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兩岸青年學子在榕交流座談2023-08-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