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老建筑”團隊成員在抄錄碑文。 程陽 攝
“福州老建筑”團隊成員在考察古橋。程陽 攝
暑期,慕名來到福州市倉山區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的游客絡繹不絕。最讓游客們難忘的,是這里保存的一座座歷史建筑:石厝教堂、美國領事館、樂群樓……
每一座歷史建筑的門口,都有一個二維碼標識。輕輕一掃,翔實的介紹資料一覽無余。這項方便游客的舉措,來自與倉山區文物保護部門合作的一個民間團體——“福州老建筑”團隊。
2011年2月,福州文化愛好者薛紀天牽頭創辦“福州老建筑群”團隊,建立福州文化遺產愛好者的交流平臺。當年9月,當時在同濟大學攻讀博士、現任華東理工大學副教授的福州人林軼南創辦“福州老建筑百科”網站,致力于搜集福州歷史建筑及文化遺產資料。兩個平臺“雙劍合璧”,匯聚成“福州老建筑”團隊,成為守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民間力量。
以滿腔熱情,建立歷史建筑遺產檔案
“福壽橋俗稱小獲橋,位于羅源縣松山鎮小獲村山邊厝自然村小獲溪上,西南至東北架向。始建宋代,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三月重修……”7月14日,“福州老建筑百科”網站更新了最新一條內容,不僅有豐富的內容介紹,還有現場拍攝的幾張圖片,生動記錄了古橋歷史。
建立遺產檔案,是“福州老建筑”團隊長期堅持的公益之舉。早在2011年1月,團隊前身“福州老建筑小組”建立時,就成功組織了“逛倉山老洋房”城市徒步活動。此后,無論是來自QQ群、微信群還是百科網的團隊成員,都把實地走訪作為基本活動。
薛紀天介紹,群內不定期組織成員走訪街區、古建筑、古村落的活動,通過實地考察,記錄有價值的老建筑,從當地人口中挖掘歷史內涵。
團隊成員的身份五花八門:學生、公務員、學者、醫生、公司職員、自由職業者、征遷辦工作人員……年齡最小的還在上學,最大的已年逾花甲。薛紀天說,讓一群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人走到一起,完全是因為對福州歷史文化遺產的熱愛。
除了熱愛,團隊成員也體現出專業性。多年來,“福州老建筑”團隊一點一滴收集的資料,全部展示在“福州老建筑百科”網站、自行開發的“地圖上的福州老建筑百科”和“福州老建筑”微信公眾號,并通過自建“福州老建筑”地理信息系統,完成了遺產數據的分類、匯總和應用。
“福州老建筑百科”網站站長林軼南認為,公眾參與雖然并不能取代傳統的、以專業人員為主導的文化遺產記錄方式,卻可以成為主流途徑的良好補充。“網站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檔案管理和分類體系,積累了一批珍貴的基礎數據和歷史資料。”林軼南介紹說。
以實際行動,為被拆古厝“維權”
對城市文化遺產的了解越深入,就愛得越深沉。“福州老建筑”團隊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較真勁兒,與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針鋒相對。
2015年1月底,倉山區“橫龍陳祺厝”被公布為未定級文物,因為信息溝通不及時,加上沒有顯著標識,周邊建設項目在施工時未能掌握這一信息,結果2月份“橫龍陳祺厝”就在施工中被誤拆。“福州老建筑”團隊聞訊后,積極反映、全力呼吁,最終促成“橫龍陳祺厝”異地重建,并被公布為區級文保單位。如今,“橫龍陳祺厝”成功活化利用,打造出福州首個鄉村博物館——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不僅留住了鄉愁,也吸引了游客。
這件事讓倉山區相關部門深受觸動。為避免因缺乏文物保護標識導致的誤拆事件再次發生,倉山區在全省首創對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點掛牌保護,防止城市建設中誤拆或毀壞不可移動文物。目前,這一掛牌保護的創舉已在福州多地推廣。
多年來,“福州老建筑”團隊通過網絡發聲、撰寫專文、呼吁保護等方式,接連為連江縣廈王里孫氏民居、臺江區山邊街55號魯班廟、閩侯縣徐家村古村落等古厝“維權”,成為名副其實的古厝保護“民間代言人”。
前幾年,臺江區太平汀州地塊啟動征遷時,“福州老建筑”團隊在即將拆除的福州杉行公會中,發現一塊刻于1921年10月10日的石碑,石碑上記載公會會址信息、捐建商號名稱及捐建人姓名等,是福州近代木材行業發展的實物見證。為搶救石碑,團隊在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呼吁網友“眾籌”保護,獲得幾千元愛心款后,立即請幾名搬運工人將石碑搬遷保存。搬遷現場,兩名團隊成員還在石碑上找到了先祖名字,激動不已。此外,團隊成員又親手搬遷了會館界碑、慈善業界碑等一批面臨毀滅的石構件。后來,這批石構件被臺江區文物部門集中保存管理。
薛紀天說,團隊的“維權”行為突出建設性,重點是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團隊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非盈利”原則,從不接受任何商業廣告和冠名贊助,始終秉承“遺產保護是公益事業”的立場,保持獨立性。
以民間力量,積極參與保護規劃編制
在長期的遺產保護實踐中,“福州老建筑”團隊意識到,由政府部門公布的保護規劃,是古厝、老建筑、歷史街區等文化遺產的“護身符”。所以,團隊立足民間力量,突出專業色彩,積極參與規劃編制工作,從源頭上加大保護力度。
2012年6月,在《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編制階段,“福州老建筑”團隊積累的基礎數據成為重要參考。團隊成員之一的規劃師林軼南,也參與了這個規劃的編制工作。2013年,在規劃初稿編制完成后,“福州老建筑”團隊的志愿者又梳理出4座有價值的歷史建筑,并立即聯系相關單位,最后4座建筑均列入保護范圍。
近年來,“福州老建筑”團隊參與了一系列與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有關的規劃編制,取得了顯著成果。“從團隊剛成立時的被動參與,到后來在有關部門邀請下主動介入,我們在規劃編制中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政府部門也樹立了‘開門編規劃’理念,公眾參與越來越多,保護成效越來越好。”薛紀天說。
“福州老建筑”團隊保護的目標,不僅是一座座老建筑,更是屬于老建筑的獨特歷史文化記憶,也因此發生了許多溫情的故事。
美國友人柏凱斯(Keith Bradsher)的祖輩,是曾經在閩清工作、參與創建六都善牧醫院(閩清縣第二醫院前身)的蘭瑪利亞。當時,蘭瑪利亞在福州收養了一名中國女孩蘭醒球,她后來創辦了毓英女子初級中學(福州第十六中學)。蘭醒球被收養前姓鄭,家族中還有侄子鄭國賢等后人。所以,柏凱斯認為自己和鄭氏后人是有親緣關系的,一直想到中國尋親,但卻一直沒能取得聯系。
林軼南在探訪福州老建筑時,了解到這段中美情緣,決定克服困難幫助柏凱斯實現愿望。今年2月,柏凱斯來到福州,林軼南和他一起上鼓嶺看了蘭家房子的界碑,又到福州第十六中學查看了校史檔案,還探訪了蘭醒球的故居,更加堅定了柏凱斯尋親的決心。今年6月,在2023“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召開之前,鄭國賢的次子鄭耕從紐約返回福州。林軼南得知后,立即和他取得聯系,終于促成了柏凱斯和鄭氏后人的相聚。雙方一見如故,鄭耕向柏凱斯介紹了家族史,以及蘭醒球生平的更多細節,讓柏凱斯高興不已。
“大家都很盡心,通過好幾個月的尋找,失聯的家庭重聚,柏凱斯和鄭耕約定在紐約再見。這是我們從福州老建筑中發掘的跨國尋親故事,并且讓這種緣分得以延續。”林軼南感慨地說。(記者 卞軍凱)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大手牽小手 守護文化遺產2023-06-13
- 羅源西蘭鄉洋坪村讓文化遺產“活”起來2023-05-24
- 文博大咖點贊福州文化遺產保護 三坊七巷保護工作全國聞名2023-05-19
- 珍愛文化遺產,守護福州的“根”與“魂”2023-03-29
- 平潭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 方寸貝殼刻畫萬千世界2023-03-20
- 央視聚焦福州文化遺產司法保護亮點舉措:法護古厝 賡續城市之魂2023-02-22
- 一項韓國文化遺產被發現來自日本 本月初被取消韓國文化遺產認證2023-02-08
- 一項韓國文化遺產被發現來自日本 由日本一鐘表店制造2023-02-08
-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精心守護好文化遺產2023-01-15
- 福建省第一批河湖文化遺產公布 漳州9處入選2022-11-07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閩侯侯官古街將提升為“雙街九巷”2023-08-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