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產品研發不易,是否合格需要經過嚴密檢測,處于科技前沿的芯片尤是。
“以往芯片光學檢測設備95%以上依靠進口,我們研發的項目投產后,將逐步打破國外技術和產品壟斷,實現國產化替代。”這是榕籍“海歸”領軍人才陳有章及其團隊的底氣。
這份底氣,來自于閩都創新實驗室——實驗室配套的設施設備、集聚的人才資源、良好的科研攻關氛圍和發展環境,讓陳有章如魚得水。
閩都創新實驗室,是由福州市牽頭,依托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和福州大學建設的省創新實驗室。兩年來,在加強科創走廊建設中,福州依托閩都創新實驗室等平臺,讓一批批科技人才引得來、用得好、留得住,“雁陣效應”初步顯現,激發全市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高端人才怎么引?
——閩都創新實驗室讓人才大顯身手
半個手掌大小的玻璃片上,密密麻麻針孔般大小的小洞是怎么打上去的?打孔時,如何做到讓這么薄的玻璃片不碎?任策研發的高功率皮秒激光器實現了這一突破。
任策是閩都創新實驗室皮秒激光器項目團隊負責人,去年被福州市引進。此前,他曾在南京工作多年,長期從事激光器的研究開發。
“在玻璃上打孔容易崩裂,也容易在打孔過程中因溫度升高而難以完成,我們研發的皮秒激光器就能做到!”任策介紹,目前其產品綜合性能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已與中國機械總院集團福建分公司、閩波光電、納飛光電、上海航天八院等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并廣泛應用于鋰電新能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激光雷達、新型顯示和特種行業。
任策不僅自己來了,還帶來一個團隊,目前成員有10人,包括2名博士、4名碩士,同時帶來一個產業,填補了福州、福建相關領域空白,補齊了相關產業鏈。
“福州有很好的光電產業基礎,我的上游有高意科技、福晶科技等龍頭企業,下游有福耀玻璃、京東方、寧德時代等頭部企業。此外,中國科學院福建物構所晶體材料為我們激光器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任策說。
不僅如此,市科技局和閩都創新實驗室也誠意滿滿:落實人才引進政策、實行優惠政策“一事一議”、搭建平臺助力成果轉化……全力推動團隊產業化落地。
截至目前,包括任策團隊在內,閩都創新實驗室從廣東、上海、臺灣等地引進13個高水平研發團隊,累計培養畢業博士206人、碩士674人。
“雁陣”集聚,科研攻關提速。閩都創新實驗室通過實施“揭榜掛帥”和“賽馬”攻關機制,突破稀土醫用光電材料、大功率透明熒光陶瓷、編碼與標識解析技術、新型顯示關鍵材料等“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70多項,完成重大創新成果60多項。累計申請中國發明專利451件、PCT國際申請21件,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06件、國際發明專利1件。
院校資源怎么用?
——“成果轉化直通車”讓技術與產業相融
一個并不起眼的塑料瓶子、幾粒烏黑的藥丸……走進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劉斌教授的辦公室,茶幾上一個白色瓶子的瓶身上寫著:友愛綠色園牌靈芝螺旋藻膠囊。
“這個可以輔助降血糖,是我們新研發的‘海陸’保健產品。”劉斌說。
所謂“海陸”產品,就是將海中的藻類和陸地上的靈芝有關成分提取后研發的一種新型保健品。劉斌介紹,目前已完成動物學、衛生學和毒理學實驗,正在進行人體試食實驗,“明年初將向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申報,審批后便可在國內進行規模化生產”。
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場,源于市科技局聯合市工信局、福建海峽技術轉移中心等部門開通的“成果轉化直通車”。
去年7月,“成果轉化直通車”食品加工專場推介會“開進”福建農林大學,包括劉斌教授團隊在內的福建農林大學成果完成人現場推介了食藥用菌和藻類精深加工技術及高值化新產品研發等8項科研成果,與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對接。
“我們通過搭建這個平臺,讓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發布技術需求和可轉化科技成果,并通過舉辦‘成果轉化直通車’系列活動,推進技術、資金、平臺和產業深度融合,在科學城、科創走廊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體系,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說。
2021年以來,“成果轉化直通車”依托“福州市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APP,聯合在榕高校及科研院所,以“線上+線下”模式,共開展了7場活動,先后走進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工程學院、閩江學院、福建農林大學、閩都創新實驗室以及福州海洋研究院,并舉辦了西安交通大學智能制造專場線上推介會,共向全市企業推介了可轉化落地的科技成果71項,參會人數4500多人,15家企業與成果推介方達成對接意向。
高校學子怎么留?
——創新創業大賽筑就干事創業“夢工廠”
一身寬大的白大褂工作服,難掩她苗條的身材,一副眼鏡,讓她秀麗的臉龐中透著文靜。29日,記者見到車丹丹時,這個來自山西呂梁的姑娘正在福建師范大學實驗室里忙碌。
車丹丹是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學專業在讀博士生,從事稀土礦區尾水治理工藝研發工作。來榕上學后,她不僅被這兒優美的自然環境所吸引,更想留在這座創新創業的活力之城。
“尤其是市科技局等部門舉辦的創新企業大賽平臺,讓我更想在這兒立足。”車丹丹介紹,去年,她攜成立不久的公司團隊參加第六屆福州市創新創業大賽,經過一路過關斬將,其團隊參賽項目“稀土礦區氨氮污染微生物治理工藝研發和推廣”獲得一等獎。
“獲獎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通過這個平臺,有了對同行業發展狀況充分了解的機會,再加上專家評委及時提出指導意見和建議,讓我們思路更加開闊,自身價值得到充分體現。”車丹丹說。
據介紹,在評委專家陳銳華、呂聰花等的指導和引薦下,公司業務延伸至小流域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與省內龍巖和省外湖南等地開展合作;并獲得“根植榕城”優秀創業項目一等獎,獲得了10萬元創業項目資助,這對初創企業來說,是極大的鼓舞。
“福州榮獲首屆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獎,創新實施城市水系治理工程得到廣泛認可,這為我今后在助力城市水系治理方面提供了更大舞臺,在推動福州城市高質量發展方面更好貢獻力量!”車丹丹說。
你有所能,我來“搭臺”。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舉辦創新創業大賽,旨在以賽為媒,為全市創新創業者提供對接資源、提升價值、促進成長和展示實力的平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走深走實。
據介紹,2017年以來,市科技局聯合市委人才辦在舉辦福州市榕創嘉年華暨福州市創新創業大賽中,專門制定項目輔導、投融資對接、“新三板”掛牌、入庫海峽基金港、推薦至孵化基地、銀行信貸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為創新創業提供全鏈條服務,并在科創走廊持續打響“好年華 聚福州”引才品牌,成為眾多大學生、企業和團隊成就事業的“夢工廠”,“創新種子”加速長成未來產業大樹。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50家企業參賽,其中高新技術企業370家,國賽優勝獎獲獎企業星云電子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3家企業被列入福建省重點上市后備企業,4家企業被列入市重點上市后備企業,15家優秀參賽企業(團隊)獲得投融資,總額超5億元。科創走廊內引才聚智效應凸顯,共吸納各類高層次人才9892人,高校畢業生 59216人。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市科技局通過一系列平臺建設、政策舉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科技人才“雁陣”不斷壯大,并根據科創走廊建設有針對性地進行“排陣”,充分發揮科技人才“雁陣效應”,推動福州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城市可持續發展。(記者 張鐵國 林玉和)
責任編輯:趙睿
- 拿下聯合國大獎 福州實至名歸2023-10-29
- 福州經驗30日亮相全球城市與建筑博覽會2023-10-29
- 福州倉山區舉辦新時代文明實踐集中活動日2023-10-27
- 數據要素東風起,智能算力謀未來 數據要素時代的跨界合作論壇成功舉辦2023-10-27
- 福建福州:“萌娃”樂享足球運動2023-10-27
- 福州秋日的浪漫,三角梅知道2023-10-27
- 福州倉山霞湖村: 村規民約推動移風易俗2023-10-27
- 歷時3年拍攝,濱海新城展新姿2023-10-27
- 安全為“首”文明出行 福州交警進工地宣傳騎行安全2023-10-27
- 福州打造軌道交通出行服務升級版2023-10-27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建這場中醫藥技能大賽太“卷”了!38支隊伍2023-10-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