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26度,一個一窮二白的偏遠漁鄉,成長為中國鮑魚第一鎮,書寫著彎道超車、不斷向上攀登的奮斗史。
連江縣松蘆灣畔,一個省定老區貧困鄉,發展成臨港產業新星,詮釋著錨定高質量目標、勇立潮頭的擔當與格局。
世界鮑魚看中國,中國鮑魚看連江。連江縣是中國最大的鮑魚養殖基地、中國生態食材之都,位于該縣的下宮鎮有“中國鮑魚第一鎮”之稱,當前該鎮正以開展主題教育為動力,以“海上福州”建設為抓手,全速構建鮑魚產業品牌生態圈、打造最美黃金海岸線。
近日,記者深入下宮鎮,探訪當地“從0到1”的進取與突破,以及推動“從1到100”的跨越式發展,感知“中國鮑魚第一鎮”的發展張力與魅力。
“一片海”嬗變
立冬時節,東海之畔,登高遠眺松蘆灣海域,一條“海上彩虹”躍入眼簾。只見潔凈的海面上,色彩鮮艷的新型塑膠浮球整齊列隊,隨波沉浮。浮球之下,藏著下宮發展的命脈——鮑魚。
天剛亮,海上保潔員吳詩欽和伙伴駕駛著兩艘清漂船從碼頭出發前往松蘆灣海上垃圾回收點,將回收點內的垃圾運回上岸,往返途中,塑料袋、木板、塑料泡沫等都逃不過他們的法眼。另一頭,工人正加緊將白色泡沫浮球替換為環保塑膠浮球的清零掃尾工作,從源頭上對垃圾進行減量化。
坐擁北緯26度黃金海域,下宮鎮黨委政府深知,要想徹底打通碧海銀灘向金山銀山的轉換之路,突破“漲一次潮水,海上就會多一堆雜物”的海漂垃圾“清不掉”循環至關重要。在連江出臺《海上養殖轉型升級行動方案》的基礎上,下宮鎮亮出三招:推進白色浮球更新換代、海陸同步清運、鄉村垃圾保潔與海漂垃圾“一只掃帚”負責,確保一日一清、一體推進。
“治理海漂垃圾不但需多方協力、綜合施策,還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為功抓落實,不能辜負這片海。”下宮鎮黨委書記滕忠波說,近年來,下宮陸續投入各級資金超270萬元,用于保護海洋環境、提升鮑魚養殖質量;海洋生態環境的全面提升,反過來又促進鮑魚產業欣欣向榮。
北緯26度的絕佳位置,是鮑魚的黃金養殖帶,亦成為下宮吸引投資、加速崛起的發力點。“可門可門,皆有可能;下宮下宮,馬到成功。”這是可門港大開發后,流傳在下宮的順口溜,當地群眾對發展的愿望質樸、迫切。
作為福州絲路海港城可門港區的重要承載地,2015年,下宮誕生首個百億級項目——國能(連江)港電項目??砷T港,這個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描述的“東方大港”,歷經多年開發建設,已成長為福州乃至福建東北部發展的臨港工業重地。
一跬一步一新天。眼下,下宮鎮黨委、政府正全力服務國能(連江)港電、華電儲運、福建可門物流等總投資逾400億元的省市重點項目,大力發展臨港經濟,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勝勢。
據統計,下宮鎮2022年財政收入2307萬元,是1993年24.8萬元的93倍。事實證明,借力區域優勢,突出錯位發展,下宮通過管好、用好“一片海”,激發出臨港產業不可替代的先發優勢。
“10年前,我們默默無聞;現如今,我們被越來越多人看見、了解。”下宮人總是這樣說。
“一粒鮑”崛起
地處連江縣黃岐半島西北部、擁有45公里曲折海岸線、800公頃鮑魚養殖基地,下宮如何作為?記者探訪發現,“靠海吃海念海經”,下宮開啟了一場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探索。
行走在下宮,“0元到300萬元”的故事總被村民提起。原來,2017年起,松蘆灣海域鮑魚核心產區的松皋、初蘆、江灣3個村,村財收入從0元起步,僅花了3年時間就實現質的飛躍,達到300萬元。今年,3個村的村財收入總額預計可達600萬元。
“鎮黨委帶領我們成立了‘松蘆灣’海上黨支部,黨員干部帶頭先行先試,將鮑魚從灣內轉移到3公里外的遠海,大幅提升鮑魚的產量和存活率。從那以后,大海成了我們的聚寶盆。”初蘆村鮑魚協會會長吳讓華揭秘道。
據介紹,考慮到內灣養殖趨于飽和,加之外海較灣內水質好、流速強、溶氧量高、水溫相對低,鮑魚生長周期縮短將近一半,肉質也更加肥美?;诖?,下宮鎮當機立斷,將鮑魚養殖延伸至更為廣闊的外海。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嚴峻復雜的形勢,“松蘆灣”海上黨支部成功探索“農戶+合作社+銷售公司”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模式,牽頭黨員鮑魚養殖大戶、鄉賢等組建“紅色議事團”,建立“聯席會議、問題處理、結果反饋”工作機制,為成品鮑魚上市制定銷售時間表。特別是在成品鮑魚面市的黃金季,黨支部定期召開有關鮑魚采購價的會議,緊盯主要經銷商給出的鮑魚收購價和全國各地區鮑魚零售價,及時發布信息,引導養殖戶有序出貨,掌握自主定價權。
近年來,“松蘆灣”海上黨支部積極推行海域網格化管理制度,明確了“海域所有權歸國家、管理權歸鎮政府、經營權歸持證養殖戶”的三權分置長效機制,并通過黨員帶頭登記辦證、繳交海區管理費,引導養殖戶有序規范養殖。同時,為有水域養殖證的養殖戶辦理低息貸款,在實現村財直線上揚的同時,為漁民節約養殖貸款利息數百萬元。
“有長板并非一勞永逸,更需要我們以補短板的危機感來謀創新、強實力,持續‘拉長板’,坐穩‘中國鮑魚第一鎮’。”下宮鎮鎮長蘭如華表示,下宮成功打造連江最大的萬畝海上標準化鮑魚養殖示范區,鮑魚年產量約3萬噸,產值超30億元,占連江鮑魚總產量的60%,全鎮40%以上的勞動力從事鮑魚養殖及相關產業,充分帶動海帶龍須菜養殖、海產品加工等上下游產業鏈的興旺。
“黨和政府做靠山,我們同舟共濟、抱團取暖,全國各大城市的商超、大型農貿市場都有下宮鮑魚的身影。”江灣村養殖戶吳禎惠深有感觸地說,“我們不再單打獨斗,闖市場的信心更足了!”
“一條鏈”延展
坐上“中國鮑魚第一鎮”交椅,下宮鎮如何再建新功?
最大限度放大優勢,提升核心競爭力,在關鍵環節補齊短板,確保不會遭遇別人“換道超車”的風險,是下宮發展的黃金準則。
“酒香也怕巷子深,連江鮑魚養殖起步早、產量高、品質優,但以前大家各自為戰、小富則安,導致‘松蘆灣’鮑魚的商品化程度較低,二產、三產不發達,名氣反不如大連鮑、南日鮑等,甚至一些‘名鮑’還是用連江鮑魚貼牌的。”連江縣鮑魚養殖交流協會會長肖華堅說。
為此,下宮鎮注冊了“松蘆灣”品牌,融入連江縣“海連江”品牌體系,對標陽澄湖大閘蟹、獐子島海參,計劃與線上銷售平臺和網紅主播開展合作,推出網紅鮑魚,讓“松蘆灣”鮑魚更順暢地走向全國,走進國際市場。
釋放強勁“鮑”發力,還需守正創新、延伸產業鏈。下宮正依托該鎮及周邊地區的龐大飼養規模,全面完善鮑魚分揀、加工、冷藏、物流等環節,謀劃打造占地300畝的鮑魚專業交易市場和鮑魚體驗館,力促連江鮑直接對接市場,形成市場化鮑魚自主議價機制。
下宮依山傍海,21個自然村分散各處山頭,漫長曲折的道路連通各村莊。若發展不平衡,握指成拳就非易事。為了確保從“蜀道難”到“俱歡顏”,下宮鎮積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且陸海兼顧。
為松蘆灣海域內的鮑魚開辟一條運輸“特快線”,打通養殖戶與市場之間“最后一公里”,今年初,連江縣啟動濱海大通道江灣至松皋段公路工程,總投資1.15億元。建成通車后,江灣村到下宮鎮區的時間將從1小時縮短至15分鐘,運送鮑魚的活水車從江灣村到連江縣城也將從原來的近2小時縮短至不到1小時。同時,下宮鎮加速融入環馬祖澳國家級濱海旅游度假區建設,打造最美“黃金海岸線”,奏響漁文旅融合下宮樂章。
山高路遠,但見風光無限;跋山涉水,不改一往無前。向海圖強的下宮鎮,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廣闊藍海。(記者 林文婧 黎倫俊 通訊員 林漢隆)
責任編輯:趙睿
- 總投資15億元項目落地現代物流城 連江再抱兩個“金娃娃”2023-11-09
- 數十種珍稀鳥類棲息越冬 為生態連江代言2023-11-08
- 連江:致力高質量發展 榮獲國際獎項2023-11-08
- 連江:藍色“碳”索不止步 向海圖強贏未來2023-11-06
- 福建省首個航天航空研學基地在連江啟動2023-11-03
- 從“陸地蝦工廠”到“海上蝦航母” 連江三厘米蝦皮“吃”下全國七成市場2023-10-31
- 推進福馬醫療合作 連江馬祖多個合作基地揭牌2023-10-30
- 連江推進海上福州建設 吃透“一條魚”新添“國字號”2023-10-25
- 連江敬老愛老 弘揚文明家風2023-10-24
- 連江:樹立大食物觀 打造“藍色糧倉”2023-10-18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2023年“福見樂購 姐妹鄉伴”巾幗電商直播活2023-11-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