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1日起,《福建省治理公路貨物運輸車輛超限超載條例》正式施行。根據部署,福州市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支隊近期持續開展專題宣貫活動,執法人員深入貨物裝載源頭企業開展宣傳,同時通過首批32個車輛路面動態檢測技術監控點,嚴打超限超載,守護群眾平安出行。
源頭與通行治理并重
全方位整治超限超載
貨運車輛超限嚴重影響道路運輸安全、損壞公路路產、誘發交通事故,嚴重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擾亂貨物運輸市場秩序。一直以來,市交通執法支隊堅持通過科技治超、路面檢測相結合的方式嚴打貨運車輛超限超載行為。
下月即將施行的福建省治超條例,對超限超載的源頭治理、通行治理作出了更明確的規定。比如,貨物裝載源頭單位必須建立貨物運輸安全生產責任制度;明確裝載、計量、放行等有關從業人員職責;配置符合國家標準的稱重用計量器具和監控設備,確保正常使用;不得放行違法超限超載車輛出站,如存在違規的,由貨物裝載源頭單位的主管部門依法查處……
“福建省治超條例的頒布,為福建省治超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并解決了多年來存在的諸多難題,也象征著我們從過去的‘管理型’執法隊伍向黨中央提出的高效、廉潔的‘服務型’執法隊伍轉變,對我們建設一體化交通執法治理體系和提升現代化治理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市交通執法支隊相關負責人表示。
入企強化普法宣貫
凝聚平安出行共識
為在治超條例正式施行前進一步凝聚共識,市交通執法支隊11月起開展了豐富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
日前,記者跟隨市交通執法人員來到連江飛石交通公安聯合治超站。這一帶物流車輛、大型工程車輛來來往往,經過治超站時“逢車必檢”。交通執法人員將結合治超條例制作的傳單、折頁等宣傳資料分發給駕駛員。
不僅如此,交通執法人員還深入貨物裝載源頭企業開展源頭管理宣貫。連江一家混凝土企業的車隊長林忠基說,在交通執法人員入企宣傳后,公司第一時間召集20多名貨運駕駛員開展治超條例學習培訓,叮囑駕駛員自覺遵守交通運輸法律法規,安全文明出行。
近期,市交通執法支隊已深入貨物裝載源頭企業舉辦了主題宣傳活動12場?;顒又?,交通執法人員結合事故案例,普及貨運車輛超限超載危害,介紹治超條例有關規定,引導貨物裝載源頭單位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強對貨運車輛進出場站的監管。
首批32個監控點投用
科技治超助路暢民安
在加強源頭宣傳的同時,市交通執法支隊還通過科技治超織密“安全網”。
在位于交通路的福州市交通執法監測監控中心內,執法人員通過大屏幕可實時掌握全市各個路面動態監控點的貨運車輛通行和稱重數據,實時掌握全市貨運車輛超限超載情況。
今年,市交通執法支隊為配合全省科技治超執法“一張網”工作,已落地運行科技治超系統首批32個車輛路面動態檢測技術監控點,配套16個貨物卸載點。
執法人員介紹,該項目運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實現對貨運車輛信息自動識別、不停車稱重檢測、現場照片及視頻信息抓拍錄制、遠程超限結果判定等,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違法超限運輸當事人實施行政處罰。
今年1月至11月,全市交通執法部門聯合交警部門共查處超限超載車輛4693輛次。福州市自今年9月開始試運行科技治超非現場執法工作,監測監控中心數據顯示,全市科技治超監控點8月、9月、10月貨車通行量分別為149萬輛次、159萬輛次、179萬輛次,逐月抬升,但經檢測超限超載達80%以上的車輛數,9月、10月環比分別下降了75.8%和39.1%。以上數據表明,科技治超非現場執法,對貨車超限超載起到了震懾和遏制作用,為貨運市場公平、健康、平穩上升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也為福建省治超條例順利施行打下基礎。
市交通執法支隊相關負責人表示,支隊結合開展主題教育,將全方位落實全省公路治超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推進科技治超、路面治超兩方面工作,切實凝聚合力,織密治超“一張網”,護航群眾平安出行。(記者 趙錚艷 通訊員 黃啟涵/文 記者 池遠/攝)
責任編輯:趙睿
- “海上絲綢之路”青年數字人才交流系列活動在榕舉辦2023-12-04
- 福州今年新增18處溫泉經營場所2023-12-04
- “12·5”國際志愿者日期間 新時代文明實踐主題活動將溫暖榕城2023-12-04
- “心相約 愛相伴”國際殘疾人日文藝演出在榕舉行2023-12-04
- 海峽兩岸專家學者齊聚福州分享應急管理領域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2023-12-03
- 2023中國預制菜零售供應鏈創新大會暨供需對接會在福州舉行2023-12-01
- 福州啟動第五輪全國艾滋病綜合防治示范區2023-12-01
- 愜意過冬!福州迎來大批“候鳥式”游客!2023-12-01
- 江蘇女子跨省尋親 福州公安助其圓夢2023-12-01
- 福州蒼霞派出所:守護上下杭“煙火氣”2023-12-01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全面推動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觀察2023-12-0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